书城医学临床疑难病例分析
18009800000080

第80章 间歇性黄疸、发热、出血、消瘦

(十二指肠腺癌)

病历摘要

患者男,28岁,住院号121004。因不规则发热、黄疸、乏力5个月于1981年5月14日入院。肝功检查黄疸指数18u,凡登白试验呈双相反映,胆红质2.8mg%,TTT2u,GPT145u。以急性黄疸型肝炎治疗后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复查肝功GPT137u,余正常。6月1日出院后继续服中药和保肝药物。4d来畏寒、高热、右上腹胀痛、皮肤搔痒、粪色变浅于9月21日第二次住院。平素体健。

体格检查T38.7℃,P90次/min,BP17.3/12.0kPa(130/90mmHg)。精神不振,营养欠佳,面色晦暗、巩膜皮肤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腹软,肝肋缘下1cm,剑突下2cm,质软,光滑,微压痛。未触及胆囊、脾和包块,无腹水。

辅助检查透视心肺正常。A型超声波探查空腹胆囊7cm液平段。骨髓呈感染象,细菌培养(-)。肝功:黄疸指数40u,凡登白试验直接反应(+++)、间接反应(+++),胆红质4.2mg%,TTT4u,GPT77u。HBsAg(-)。γGT250u,AKP17u。蛋白电泳:A55%,α13.2%,α212%,β11.8%,γ18%,血疟原虫(-),肥达氏反应正常,血培养(-)。白细胞14.4×109/L,中性81%,淋巴19%,红细胞336万/L,血红蛋白9.5g%,血沉123mm/h。十二指肠引流出脓性液,培养有产气杆菌生长。心电图示心肌劳损。

治疗经过拟诊胆系感染败血症,用氨苄青霉素和卡那霉素静滴治疗半月,体温降至正常。7d后又高热39.7℃,黄疸增深,皮肤搔痒,右上腹压痛,似可扪及肿大胆囊。柏油样大便,隐血试验(++++),血红蛋白6.5g。11月20日剖腹探查,术后1年,黄疸减轻,体重增加,仍贫血。1982年11月又出现黄疸,呕吐隔日食物,第三次住院。11月27日再次剖腹探查。终因全身衰竭于1983年11月19日死亡。

讨论

甲医师患者男性青年,病史长,渐进性加重,最后全身衰竭死亡。对本例诊断的认识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拟诊急性黄疸型肝炎。支持的理由是:①低热、乏力、恶心、轻度黄疸;②肝区不适,肝大压痛;③GPT145u。不支持点:①TTT始终不增高;②病程长,仍发热;③经休息治疗GPT下降不明显。第二阶段,针对上述拟诊,保肝治疗黄疸波动性大,畏寒高热而拟诊败血症。支持点是:1.感染性血象;2.畏寒、高热。但是血、骨髓培养无细菌生长,经抗生素治疗不能控制体温似不支持。第三阶段,经全面了解病史,认真分析各项资料,考虑黄疸属梗阻性,发热原因是梗阻造成感染。梗阻不解除,抗生素难奏效。符合梗阻性黄疸的理由是:①间歇性进行性黄疸伴皮肤搔痒;②黄疸与肝功检查呈分离现象;③十二指肠引流出脓性液,压力暂时减低,腹痛腹胀减轻,体温下降。梗阻性黄疸应与下列疾病鉴别:①胆汁郁积型病毒性肝炎:虽有黄疸,但无与黄疸深度相称的严重症状。转氨酶升高,絮状反应常阴性,预后良好。②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本病常发生于胆管器质性狭窄或阻塞的基础上,表现寒战、高热,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阻塞性黄疸,肝大压痛,中毒性休克,进展迅速,病势凶险,抗生素疗效佳。③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因不明,罕见。有间歇性进行性阻塞性黄疸,经剖腹探查或十二指肠逆行胰胆管造影见胆管狭窄,排除肿瘤方可确诊,预后好。④胆管胰管壶腹癌:进行性消瘦,深度黄疸,肝及胆囊肿大,高热、出血,腹块少被触及,发病较急,预后差。分析全部临床资料及发病过程,属肿瘤致肝外梗阻性黄疸。定位诊断尚难做出。

乙医师手术及病理活检情况,第一次手术剖腹探查见肝大,色灰暗,质韧,表面光滑。胃、结肠、胰腺正常。胆囊胀大约10cm×15cm,胆总管扩张,张力增高。胆囊及胆总管无结石,奥狄氏括约肌稍硬。胆总管见脓性胆汁。近端胆总管及左右肝管通畅,远端壶腹部狭窄,用0.4cm扩张器不能通过。切开十二指肠见壶腹部呈瓣膜样增生。因炎症水肿,未能取活检。拟诊胆管肿瘤,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手术。第二次手术探查见大网膜与肝、胆总管、胃及腹膜广泛粘连,松解分离后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无腹水。肝脏、胆囊均正常。胆总管内径约0.8cm,无结石。胰头肿大变硬。胃扩张增大,无溃疡及肿块。十二指肠扩张,降部下端及升部有6cm×6cm肿块,使十二指肠黏膜呈菜花样向肠腔突出,并侵及胰头和肠系膜血管。取活检后行胃空肠吻合术。病理诊断:十二指肠腺癌。

关于诊断问题:原发性十二指肠癌80%以上发生于壶腹周围及其上方,多数为腺癌。报道不多,诊断不易。多见于老年或壮年,表现黄疸、梗阻、疼痛、出血。有的无特异症状,很易误诊或漏诊。凡有上述表现考虑本病者,应行X线钡餐、十二指肠纤维内窥镜、B型超声扫描等检查,必要时行剖腹探查,均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

丙医师同意以上两位医师的意见。通过病史全过程,对梗阻性黄疸认识较晚。第一阶段误诊为急性黄疸型肝炎;第二阶段误诊为胆系感染败血症;第三阶段考虑到梗阻性黄疸,仍未想到十二指肠癌。以致历经两次手术达近2年之久才明确诊断。本例的误诊教训是很深刻的。其原因是:1.缺乏全面的分析病史。本例黄疸伴转氨酶升高,以化验结果而简单认为黄疸型肝炎。在治疗过程中缺乏认真分析和必要的检查(胃肠X线钡餐透视)。2.对本病症状特殊性的认识不足。本例早期表现一般黄疸型肝炎的症状,但黄疸与酶值分离,即黄疸继续加重,转氨酶反而下降,肝功损害不明显,为肝外梗阻性黄疸的特点。3.肿瘤致梗阻性黄疸合并感染病例,易误诊胆道感染而延误诊断。本例一度诊为胆系感染败血症,忽视了深入查找感染的原因。对此认识不足。4.十二指肠癌致梗阻性黄疸少见,常被遗漏,尤其是青年患者。只考虑到肝胆胰肿瘤,缺乏对本病的认识。因此,凡梗阻性黄疸在分析病因时,应想到十二指肠癌。

(山东省黄县人民医院张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