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价值管理
18027100000014

第14章 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价值管理的目标,最大的问题是其计量问题。在实践运用中很难确定企业的价值,因而也就难以衡量价值管理的效果,在实务中,人们使用多种不同的模型来估算企业价值。例如:现金流折现模型(DFC)、市盈率模型(Price/Earnings,又称Campbell-Shiller模型)、价格销售比模型(Price/PerSales)、理论盈利倍数分析模型(Theoretical Earnings Multiple Analysis Model,简称TEMA模型)、市值比访问量模型(Market Capitalization/Visitors)、营销回报模型(Marketing Return Model)、市值销售比模型(Market Value/Sales)、联邦模型(Fed Model)、康奈尔模型(Cornell Model)、格拉斯门——哈斯特模型(Glassman-Hassett Model)以及经济附加值模型(EVA Model)、期权估价模型等。每一模型又有许多衍生类型。另外,甚至几乎每一个评估机构和评估师都有自己的模型。

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就所有的模型进行讨论。下面仅就实务中最常用的五类模型加以比较,即资产价值法模型、现金流折现估价模型、相对价值法模型、实物期权估价模型和剩余收益模型。

一、资产价值法模型

评价一个公司,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根据该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估计。所有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参照市场进行调整,反映它们的公允价值。这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起源于传统的实物资产评估,它的假设是:企业的价值等于所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之和减去负债的价值,从而得到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一)资产价值法的典型模型

资产价值法是通过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进行估价来确定其价值的方法。要确定目标企业资产的价值,关键是选择合适的资产评估标准。目前通行的资产评估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

1.账面价值

账面价值是指会计核算中账面记载的资产价值。例如,对于发行股票的公司来说,资产负债表所揭示的企业某时点所拥有的资产总额减去负债总额即为公司的账面价值,再减去优先股价值,即为普通股价值。这种估价方法不考虑现实资产市场价值的波动,也不考虑资产的收益情况,因而是一种静态的估价标准。账面价值标准取得方便,但缺点是只考虑了各种资产在入账时的价值而脱离了其现实的市场价值。

2.清算价值。清算价值是指在企业出现财务危机而破产或歇业清算时,将企业中的实物资产逐个分离而单独出售的资产价值。清算价值是在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已经丧失增值能力的情况下的资产估价方法。对股东来说,公司的清算价值是清算资产偿还债务后的剩余价值。

3.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将目标企业在未来持续经营情况下所产生的预期收益按照设定的贴现率(市场利率或平均收益率)折算成现值,并以此确定其价值。它把市场环境和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与目标企业价值联系起来,是最合适评估目标企业的标准之一。

(二)资产价值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

资产价值法的优点在于,客观性强,着眼于企业的历史和现状,不确定因素较少,风险较小。当目标企业缺乏可靠对比数据时,如果公允价值或重置成本能够合理估算,获利能力也与资产的市场价值或重置成本密切相关时,就更适宜于采用此方法。这种方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以企业拥有的单项资产为出发点,忽视了整体获利能力,没有考虑资产负债表外的无形资产项目。企业要为其证券持有人创造价值,这一价值必须超过所有单项资产的价值之和。康奈尔(Bradford Cornell)把这种能够产生附加价值的无形资产称为组织资本。组织资本包括无形资产和商誉,如企业的管理水平、品牌优势、人力资源、分销渠道等。组织资本是企业价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了组织资本,企业就会解体,实物资产不能完全代表企业的价值。资产价值法忽略了这一部分,尤其不适合评估高科技和服务性公司。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评估以有形资产为主的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和处于亏损边缘的企业。

二、现金流量折现估价法

现金流量折现估价法是传统的估价方法之一,而且也是目前实践中最受推崇的方法。现金流量折现估价法的理论基础是任何资产的价值应等于该资产预期在未来所产生的全部现金流的现值总和。

现金流折现估价法的基本假设是:(1)没有通货膨胀;(2)可以确定未来现金流的概率分布;(3)利率保持不变并且已知。

现金流因所估价资产的不同而不同。对股票而言,现金流是股利和股票溢价;对于债券而言,现金流是利息和本金;对于一个实际的投资项目而言,现金流是税后净现金流。折现率将取决于所预测的现金流的风险程度,并与之成正比关系。

(一)现金流量折现估价法的典型模型

现金流量折现估价法可具体分为两种计算模型:一种是股利增长模型,另一种是自由现金流模型。这两种计算模型都要将预期现金流折现,但二者所使用的现金流和折现率有所不同。

1.股利增长模型。在股利增长模型中,公司股权价值可以使用股权资本成本对预期股权现金流进行折现来得到。股权资本成本是投资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所要求的收益率。预期股权现金流是扣除公司各项费用、支付的利息和本金以及纳税后的剩余现金流。

为了使股利增长模型能应用于实践,需要一些简单化的假设,最简单的处理是假设股利按常数增长。

2.自由现金流模型。自由现金流模型与股利增长模型相似,但是它在许多情况下更有用,如在公司产生现金却不作为股利发放的情况下。自由现金流模型通过以下步骤对公司进行估价。首先用该公司的资本加权平均成本对公司预期现金流进行折现来得到整个公司的价值,然后减去债务的价值,再加上任何金融资产的价值,就可以得到公司权益的价值。公司资本加权平均成本是公司不同融资渠道的成本根据其市场价值加权平均得到的。公司预期现金流是扣除所有营业费用和支付利息前纳税额的剩余现金流。

使用这两种方法的关键是要避免现金流与折现率匹配不当的问题。如果使用资本加权平均成本折现股权现金流,则会导致股权价值偏高;而如果使用股权资本成本折现公司现金流,则会低估公司价值。

(二)现金流量折现估价法应用的局限性

现金流量折现估价法是基于预期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的估价方法。因此,适合采用现金流折现方法的情况是被估价资产当前的现金流为正,并且可以比较可靠地估计未来现金流的发生时间。同时,根据现金流的风险特性又能够确定恰当的折现率。在以上条件有一个得不到满足时,使用现金流折现模型进行估价将会遇到比较大的困难。然而现实情况往往如此,如当公司处于财务拮据状态时,当前的收益和现金流通常为负,并且无法预期公司未来何时会出现好转。对于此类公司,由于破产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估计其未来现金流量将十分困难。又如对于周期性经营的公司,在估价前对宏观经济环境进行预测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种预测必然会导致分析人员的主观偏见,并且成为影响估价结果的一个因素。对经济前景持乐观态度的分析人员会高估该公司的价值。

另外,公司常常拥有尚未利用的资产或专利权,它们在当前并不产生任何现金流,预计在近期内也不能产生现金流,但它们是有价值的。对于这类公司,现金流折现法会低估它们的真实价值。同样,当前未充分利用的资产也会产生类似问题,只是程度较浅。未充分利用的资产的价值会被现金流折现估价法低估。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或者运用期权定价法对这些资产进行估价,然后将其加入现金流折现估价法计算出的价值加以解决。

三、相对价值法

现金流量折现估价法虽然在概念上很健全,但是在应用时会碰到较多的技术问题。有一种相对容易的估价方法,就是相对价值法,也称为相对比较法。这种方法是利用类似企业的市场定价来确定目标企业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

相对价值法的假设前提是存在一个支配企业市场价值的主要变量(如股利、净利润、销售额等);然后确定一组可以比较的类似企业,计算可比企业的市价/关键变量的平均值(如平均市盈率);然后,根据被评估企业的关键变量(如盈利)乘以得到的平均值(如平均市盈率),即得到目标企业的评估价值。

(一)相对价值法的典型模型

相对价值法,是将目标企业与可比企业相比,用可比企业的价值衡量目标企业的价值。实际上是一种相对价值,而非目标企业的内在价值。相对价值法的主要代表是市净率模型、市盈率模型以及市价收入比模型。

1.市净率模型。

市净率=市价/净资产

目标企业股价P0=可比企业平均市净率×目标企业净资产

这种方法假设股权价值是净资产的函数,类似企业有相同的市净率,净资产越大则股权价值越大。因此,股权价值是净资产的一定倍数,目标企业的价值可以用每股净资产乘以平均市净率计算。

2.市盈率模型。

市盈率=每股股价/每股收益

目标企业股价P0=可比企业平均市盈率×目标企业每股收益

该模型假设股票市价是每股收益的一定倍数。每股收益越大,则股票价值越大。同类企业有类似的市盈率,所以目标企业的股权价值可以用每股收益乘以可比企业的平均市盈率计算。

3.市价收入比模型。

收入成数=股权市价/销售收入=每股市价/每股销售收入

目标企业价值=可比企业平均收入成数×目标企业的销售收入

这种方法是假设影响企业价值的关键变量是销售收入,企业价值是销售收入的函数,销售收入越大则企业价值越大。既然企业价值是销售收入的一定倍数,那么目标企业的价值可以用销售收入乘以平均收入成数估计。

(二)相对价值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

相对价值法的优点在于:首先,数据相对现金流量折现估价法容易获得,并且计算简单;其次,将价值和收益联系起来,直观反映了价值与投入产出的关系;再次,有的模型(如市盈率模型)涵盖了风险补偿率、增长率、股利分配率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相对价值法的缺点在于: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可比”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可比”企业的选择可以很简单(如使用行业平均数),也可以很复杂(如筛选和确定相关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因此,可比资产的选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外,“可比”资产与评估资产的相关性直接影响评估的准确性。如果“可比”企业被错误估价,则目标企业也会被错误估价。

相对价值法通常被用于计算机会成本,或者用于比较战略性方案(例如公司分立),或者是作为一种“实践检验”,即把资产价值与其他评估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

四、实物期权估价法

在评价企业价值时,除了运用上述的三种方法外,还有一种方法是实物期权定价法。实物期权定价法模型源于金融期权定价理论。按照金融期权定价理论,期权价值中包含选择权价值和时间溢价两部分。选择权价值大小取决于证券的市场价格与执行价格的差异程度。时间溢价主要取决于证券的价格波动幅度、到期日、无风险利率三个因素。从企业价值评估的角度看,将价值分为选择权价值和时间溢价两部分,其中时间溢价部分可以使人们能够现实地衡量未来蕴藏的增长机会的价值。

(一)实物期权估价法的基本原理

实物期权估价法将企业的价值分为两部分,即:

企业价值=企业在增长速度为零时的价值+企业增长机会的价值

其中,企业在增长速度为零时的价值可以通过现金流量折现模型或其他模型计算;企业增长机会的价值可以通过模拟看涨期权的方法来计算。

(二)企业增长机会的价值

在金融期权中,期权价格是期权拥有者为获得在未来按某一价格买入或卖出证券的权利而付出的代价。期权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看涨期权是一种在将来某时日以某固定价格(执行价格)买入一种资产的权利,但不是义务;看跌期权是一种在将来某时日以某固定价格(执行价格)卖出一种资产的权利,但不是义务。当期权只能在某一日(到期日)实施,则称这种期权为欧式期权;如果期权可以在到期前任何时刻实施,则称为美式期权。

看涨期权对于持有人的意义是,当证券价格大于执行价格时,即期权处于实值状态时,按执行价格买入证券可获得差价收益。显然,实值越深,看涨期权就越值钱。反之,如果证券价格低于执行价格,则看涨期权处于虚值状态,期权的执行价值为零。即便如此,由于期权时间溢价的存在,期权价值依然可以大于零。

由于企业增长机会的价值具有和金融期权一样的不确定性,可以将其按照金融期权的思路进行计算。过程如下:将企业股东权益模拟为看涨期权,股东是期权的持有人,期权价值等于股东权益价值;将企业总资产看作要购买的证券,企业总资产价值就是证券的市场价值;企业的未偿还债务的账面价值(含利息)相当于期权的执行价格。看涨期权的卖方是企业的债权人。然后通过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计算看涨期权。将股东权益模拟为看涨期权的意义是,一旦企业总资产价值(对应于金融期权的证券市场价值)大于企业债务账面价值(对应于金融期权的证券执行价格),股东将清偿债务(对应于金融期权的行使权力买入证券)。如果情况相反,企业总资产价值小于债务账面价值,股东则放弃拥有企业的权利,将企业留给债权人。

S0为当前证券的价格;N为标准正态分布变量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r为无风险利率e为2.71828T为期权到期的时间σ为证券的波动率。虽然很难直接获得,但可以从历史数据中估计出来。对于上市公司,可以认为企业资产价格的波动等于其股票市场收益率的历史方差。

对于非上市企业,可以通过对比类似的上市公司的σ来获得。

(三)实物期权估价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

实物期权估价法的优点在于:由于实物期权估价法将企业价值分为两部分,即零增长部分和增长机会部分。增长机会部分可由期权公式直接得出,避免了人为主观估计带来的影响。零增长部分可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或其他模型计算,从而保留了其他模型的优点。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期权估价法对期限较长、以非流通资产为标的资产的期权的估价有一定的局限性。

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的计算结果是针对欧式期权的,而现实中,企业可能由于环境变化、战略调整等原因,可能更像美式期权。可以证明,如果一个股票不支付股利的话,美式看涨期权是不会提前执行的。布莱克——斯科尔斯期权定价模型也可以用来对未除权股票的美式看涨期权的定价。因此,必须假定企业不分配红利,但企业在较长时间不分配红利与事实不符。对于提前支付股利的美式期权,期权处于“实值”时,提前执行会更有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所支付的股利已知,虽然可以用二叉树模型来对提前支付股利的美式期权进行估价,但会使问题复杂化。现实中的操作办法是估计其价值漏损比率,但主观成分很大。

另外,在较长期限内,方差不太可能一直保持不变,而且还可能很难估计。虽然可以对期权定价模型进行调整以适用于方差变化的情况,但要求清楚地了解方差变化的过程,而这似乎很难办到。再有,对于非流通资产很难直接观察到其波动情况,可行的办法是参照可比的流通资产的波动情况,但很可能与事实不符。

由于不需要对未来的增长进行主观估计,因而实物期权估价法适用于未来现金流量有很大不确定的资产评估。例如,高科技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和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

五、剩余收益模型

剩余收益是用于衡量公司价值的又一个概念。剩余收益模型(RIM)又被称为EBO模型,最早是由爱德华兹(Edwards)和贝尔(Bell)于1961年提出来的,但当时并没有引起理论界多大的重视,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1995年美国学者奥尔森(Ohlson)在其文章《权益估价中的收益、账面价值和股利》中对这个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建立了公司权益价值与会计变量之间的关系,使该方法重新得到理论界的重视,并成为近十年来美国财务学、会计学界最热门的研究主题之一。

所谓剩余收益是指公司的净利润与股东所要求的报酬之差。剩余收益的基本观点认为企业只有赚取了超过股东要求的报酬的净利润,才算是获得了正的剩余收益;如果只能获得相当于股东要求的报酬的利润,则仅仅是实现了正常收益。即RIt+1NIt+1-rBVt,其中RIt+1代表t+1期的剩余收益,NIt+1代表t期的企业净收益,BVt是t期企业权益的账面价值,r是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剩余收益需要进行资本成本的调整从而反映会计上未加确认但事实上存在的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

剩余收益模型使用公司权益的账面价值和预期剩余收益的现值来表示股票的内在价值。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以及投资者所要求的风险报酬情况下,将企业预期剩余收益按照一定的贴现率进行贴现以后加上当期权益价值就是股票的内在价值。

(一)剩余收益模型的理论框架

Ohlson于1995年提出了完备剩余收益理论是作为公司价值评估的基础理论模型。

剩余收益模型的提出,是基于以下三大假设前提:

1.公司的当前价值取决于当前的权益账面价值与未来期望剩余收益的折现值之和,从股东的角度而言,公司价值是权益资本与预期未来收益的折现之和。

2.公司价值满足净剩余关系。

3.线性信息关系假设:除了会计信息外的其他信息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呈现一阶自回归的关系。

剩余收益模型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理论框架来表示未来预期的盈余与账面价值及公司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然而该模型却没能指明预期未来盈余适合的代理值。

(二)剩余收益模型与财务比率的结合

结合现代公司理论中对公司价值的定义,人们开始探索基于剩余收益概念的公司价值评估的实现。通过信息经济学、会计学、理财学等学科的发展对剩余收益模型进行改进,试图得到有效的公司价值评估方法。由于剩余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对其进行预测往往不具有客观性。在目前的研究中,很少对该值进行直接预测。Langrehr以及Halsey先后提出了将会计比率分析结合剩余收益模型对公司价值进行评估的方法。在我国,张人骥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在结合杜邦财务系统的基础上,对剩余收益模型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将抽象的剩余收益通过基本会计指标表示出来。根据剩余收益的概念结合杜邦财务系统,将剩余收益分解为基本的财务比率指标。

通过与现行财务比率体系结合,将抽象的剩余收益概念转化为客观的、可计量的财务比率和会计指标。从上式可以看出,经过财务比率的分解,剩余收益的预测仅同基本财务指标相关,避免了人为操纵会计指标的可能性,在进行指标预测时,将通过审计的财务报表作为客观基础,使得对剩余收益的预测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的基础,从而解决了剩余收益模型中预测剩余收益的难题。

通过财务比率分析,可以看到,剩余收益与公司的会计数据紧密相关。传统企业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股东利益比率、盈利能力比率、短期偿债比率、长期偿债比率和资产运营能力比率等五大类指标。分别代表了公司的收益、风险、营运能力三个方面。根据评估公司的特点,结合对财务比率的分析可以对目标公司的基本营运能力、财务比率指标进行合理预测。

结合杜邦财务体系对剩余收益模型的改进,既吸收了会计稳健性原则的优点,又将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期和盈余收益的预测结合在一起,使企业的内在价值得到完整的定义,更符合投资者利益即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有助于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

(三)剩余收益模型的优缺点

传统的现金流量模型其信息不能从财务报告中直接获得,会计信息在股票估价中的作用不易显现;剩余收益模型使用企业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数据来计算股票价值,不需要进行多余的调整,作为一种基于会计信息的估价模型,明确了会计信息在股票估价中的作用。

企业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根据微观经济理论,除非拥有特殊的技术和产业的进入壁垒,当一个行业进入长期竞争均衡的时候,所有的企业只能期望获得与资本的机会成本相等的收益,不多也不少。如果有些企业赚取经济利润,由于新的竞争对手的不断加入及本行业内部企业扩大生产的冲动,企业的“经济租金”(Economic Rent)很难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因此企业的超常收益并非一定能持续下去,即剩余收益的期限一般不会太长,那么对期末价值的估计就简单了很多,增强了模型应用的准确性。而传统的无论是股利贴现模型,还是现金流量模型对期末价值都具有很大的敏感性,且预测的准确性差,运用该模型就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剩余收益模型将一个企业报告期的账面价值与预期收益联系起来,而这两项也是股票市场投资决策最为关注的两个指标,是投资者买进卖出决策的重要决定因素。金融分析人员热衷于会计基础的剩余收益模型,因为该模型体现了企业价值成长的驱动因素所在。只有企业的投资活动能够创造高于股权资本成本的收益后,才能提升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投资者才会支付比净资产高的价格。否则,企业的收益低于正常收益水平(权益资本成本),投资者不会对这种股票支付任何溢价。至于企业的“增发”和“配股”等融资活动,虽然增加了企业权益的账面价值,但同时也增加了公司的股份数量,在新的融资不能创造出高于资本成本的财富的情况下,企业的股票价值就不会得到提升。因此,企业股票价格与其所代表的净资产价值的偏差依赖于企业创造“剩余收益”的能力。

没有一个估价模型是完美的。虽然企业的会计政策不会影响该模型的准确性,但是会计数字对该模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评估人员对会计方法非常熟悉。如果评估人员对于公司收益的分析不全面,很可能在公司当前高收益基础上作出对未来高收益的预测,但这些高收益却可能是一些非正常损益(如处置资产、补贴收入等),也可能仅仅是企业会计调整的结果,意味着未来企业盈利的下降。实际估价时必须考虑到可能的会计数据偏差,并加以调整。该模型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净盈余会计关系成立,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诸如混合金融工具、预计负债等表外项目的发生,使得这一关系的保持受到了挑战。此外,如果在财务报表数字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再高明的投资者也不能作出准确的评估;当然,这也是每个估价模型都会面对的问题。

案例2-3

万科公司基于剩余收益模型的价值评估

万科是一家以房地产开发、销售为主的公司,它是我国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以下将利用万科上市以来所公布的年报财务数据进行财务比率分析。根据剩余收益模型中所需的会计指标,从国泰安数据库(CSMAR)中提取所需的财务数据,作实证检验。

销售收入是对企业在一个会计年度经营成果的客观描述,以下将利用财务报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作为销售收入的代理值,因为根据连续性原理,公司的根本盈利能力具有再生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等特点,因此,选择主营业务收入作为销售收入的代理值进行预测能够更准确地评价公司的价值。根据会计计量的特点,我们对万科历年中的异常数据进行平稳处理,取前后两年的平均值作为异常数据的替代值,得到历年万科的销售数据。

销售收益率是反映一个公司业务利润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剩余收益的来源,同时该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公司的获利能力。从万科历年的利润率水平可以看出经历了公司经营由多元化向专业化的转变。万科的收益率水平趋于稳定,基本维持在12%上下波动,我们可以认为万科在未来的几年内仍将保持在12%的水平。

权益乘数指标表明股东权益与总资产的关系,被定义为一个企业的总资产与所有者权益的比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权益乘数=总资产/所有者权益

该指标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公司净资产对债权人的保护程度,是公司资产负债率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根据行业的特点,结合万科历年来实际的权益乘数变化的情况,我们将未来几年内万科的权益乘数取值为2.

在剩余收益模型中,一般认为权益报酬率为无风险收益率,Baginski和Wahlen认为实际股票价格与模型估计存在差异,源于报酬率的选择。因此这里选取的权益报酬率是基于市场交易的数据,是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确定的,计算公式见下式:

RRf+β(Rm-Rf)(2-11)

其中R表示公司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即权益报酬率;Rf表示无风险收益率,本文选取一年期国债利率(2.3%)作为无风险利率;Rm-Rf表示市场风险补贴,即股票市场整体预期回报率(取深成指衡量)高出无风险资产的回报。β表示市场风险测度,利用数据库中1999年至2003年的交易数据回归计算得到万科公司的β值。由于β是事后计算的,它衡量公司过去回报对市场回报的敏感性。但投资者所关心的是它所持有的在未来的β值。事实上,历史β值估计是随时间变化的,它们有一个平均回复趋势:随着时间的变化,高的β值趋于下降,低的β值趋于上升,因此我们根据下式对β值进行了调整:

调整后的β=0.35+0.65×历史β(2-12)

同时为消除我国股市不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与目标公司实际经营情况相适应的期间,取1996年到2003年的市场平均收益为市场的收益率Rm=3%,得到公司权益资本的要求回报率约:R=2.937%。

通过上述分析,将各项财务指标的预测值带入到剩余收益模型中,计算得到从2001~2004年万科的公司价值与对应各年最后一天收盘价计量的流通市值的比较。

2002年万科公司的预计公司价值与实际公司价值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公司价值被严重低估,具有相当的投资价值,这一点可以从2003年年初的股票走势上得到验证,万科股价从年初9元左右一路上涨到分红前的14元左右,涨幅达到59%,对公司价值的偏差进行了修正。

通过比较公司价值的预期值与实际流通股市值,可以看出剩余收益模型对公司价值有较强的预测能力,但是某一时点的流通市值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不能完全反映公司价值。通过数据处理,将预测的公司价值转化为除权、除息后预测的股价与历年股价变动上下限进行对比分析,更具有指导投资的实际意义。

万科自2001年以来,采取年年分红的策略,满足了股东对股息的要求,本模型只考虑了部分会计信息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忽略了其他因素对股价的影响,因此预测的股价与实际股价有一定的偏差。实际上,万科作为房地产开发公司,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万科借助其股价在二级市场的良好表现,发行可转换债券,极大地降低了其融资成本。但在本案例分析中,对万科公司价值进行评估时,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这也是导致预测股价较实际股价有一定差异的原因。但是从预测股价与实际股价之间的关系,仍然可以认为剩余收益模型对万科的公司价值有较强的预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