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发现孩子
18033900000019

第19章 视觉辨识与听觉辨识(3)

第一个练习是移动放有铃铛的支架,打乱摆放顺序,然后再用一个小锤子敲击,这样就能找出声音相同的两个铃铛并摆放在一起,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里不包括半音,即中间调)。下面,再根据音阶判断音调。教师按照所需次序放好一组铃铛,将另外一组铃铛打乱顺序,这个练习再次使用了两组相同的铃铛。先让儿童敲击事先安排好的那组铃铛中的一个,然后从打乱顺序的铃铛组中找出声音相同的一个。于是,根据预定顺序,就能找出成对的铃铛了。

当儿童的听力被训练到已经能够听出音阶中简单的连续音符时,他就能在没有外力协助的情况下,自己根据全音阶顺序安排所有铃铛了,但这只能借助于他自己的听音引导来完成。而且,他甚至还能处理好半音的位置。

就像其他训练一样,一旦儿童能够清晰地觉察出各种声音,应该立刻教给他该声音的名称。就像儿童在学习光滑、粗糙、红色、蓝色等特征时一样,如果他已经学会如何准确区分音符,就应立刻教他记住该音符的名称。

一个六七岁的儿童最多能够识别和命名单个音符。为了不浪费儿童的精力,还可将半音也加入到全音程中,它们也可由支架上的铃铛来表达。表示半音的铃铛是黑色的,而非白色,换句话说,这些铃铛代表的是钢琴上的琴键。将半音放在整个音调的适当位置上,构成了此类练习。

若与音乐教学中的乐感训练相混淆,就没有多大必要了。

辨识音调的练习可以不以某种方式涉足音乐领域。学习音乐其实和学物理学一样,需要研究乐音的振动。

感觉训练只是为将来的音乐教育打下必要的基础。已经投身于此类练习中的儿童尤其要为倾听音乐做好准备,才能获得快速进步。

音乐会持续加强感觉训练,而学习绘画则会加强色彩识别力,这两者同样重要。无论如何,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打下的基础是长久进步的无价之宝。

安静

在一般学校中,人们通常认为必须要靠命令才能获得安静效果。

“安静”一词并没有被赋予任何思想内容。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有一种静止不动的需求,也就是说,有一种为了要实现某一刻安宁必须得暂时停止活动的需求。安静意味着暂停一切动作,并不像普通学校中认为的那样——在周围环境中可忍受的一般声音基础上增加的喧嚣需要被勒令禁止。

在普通学校中,安静意味着停止一切噪音,停止一切反应,反对一切无序混乱状态。但是,另一方面,安静也可被积极地理解为超越一般情况。它是一种需要竭尽全力的瞬间核查,可使心灵暂时隔绝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和外界的嘈杂声。

我们的“儿童之家”里已经得到了这样的安宁。每个“儿童之家”里,大约有五十多个3~6岁儿童组成一个班,就产生了这样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安静状态。命令永远也不可能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孩子们在生命中的某一时期,都带着统一的意愿检查自己的每一个行为,他们的动作看上去非常自然,让人难以抗拒。只有习惯于为满足内在需求而采取行动的儿童,才能实现这种整齐的集体行为。

但是,一定要教育儿童如何保持安静。因此我让他们进行各种静处练习,这无疑更提高了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非凡能力。

当我变得安静下来时,就让自己特别具有吸引力。我会采取几个不同的姿势。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我都能保持安静,不做任何动作。尽管没有被人发觉,但是哪怕一个小手指头的活动,都能制造出噪音来。我的呼吸声也变得不那么粗重,一切都陷入了安静中。这一点并不容易。我叫来一个小家伙,让他像我这样做。他动了一下自己的小脚丫,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而这就制造了微弱的声音。

他又活动了一下胳膊,从椅子扶手上擦过,发出了较大的响声。他的呼吸声就不像我的那样完全处于安静、平和、不被注意的状态。

在这个演习过程中,我说的话虽然简短扼要,但依旧打破了宁静和沉寂的状态,而孩子们却依然陶醉在看和听的状态中。很多人都对自己之前从未观察过的情况产生了兴趣,即,竟然存在这么多自己从未注意过的声音,而且还有各种程度的安静状态。一种绝对的宁静是空无声音,显然也没有任何动作。

当我直接站在教室中间,表现出似乎并不存在于那里时,孩子们都惊讶地看着我。接着,所有人都力图模仿我,努力做着同样的事情。我注意到,他们都很小心地挪动着自己的小脚丫。孩子们的注意力被身体上的各个部分吸引,都希望能不发出任何动静。在他们努力取得进步时,实际上也获得了一种与表面安静完全不同的宁静。似乎生命也在逐渐消失,教室里逐渐变得空无一人,仿佛真得没有人存在一样。接着,他们开始听到墙上挂钟的滴答声,当达到绝对安静状态时,这种滴答声也逐渐强烈突出。迄今为止,一直很寂静的院子里也传来了不同的声音,有小鸟的叫声,有儿童的走路声。孩子们对此非常着迷,就像被一个战利品征服了似的。女指导老师说:“瞧,现在一切都那么安静,仿佛根本没有人存在似的。”

当儿童达到了这种程度的安静时,我就会关上窗户,拉上窗帘,然后对他们说:“现在,我们来听听叫你们名字时的轻微声音。”然后,从他们身后的隔壁房间里,我会通过开放的门悄悄地发出拉长音的呼喊,仿佛在呼唤山谷那边的人,这种微弱的声音似乎直接传到了孩子们的心中,吸引着他们的灵魂。每个被叫到姓名的儿童都会安静地站起来,尽量不挪动自己的椅子,并且掂着脚尖走过来,尽量不发出走路的声音。不管怎样,在这种绝对安静的气氛下,他们的经过都会受到其他儿童的关注,因为其他人没有任何动作,都没有打破这种绝对的安静。而那个站起来的孩子会带着灿烂的笑脸轻轻地走到门边,在隔壁房间里蹦跳几下抑制自己不禁要爆发出来的笑声,不然,他要么紧贴着我的裙子,要么看着那些仍然在静处焦急等待着的小同伴。尽管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会被叫到,但依然把对他们的召唤当成了一种荣幸、一份礼物、一个奖励,房间里最最安静的那个人将第一个被叫到。因此,每个人都努力地等待着那个明确的召唤。我曾经见过一个3岁大的小姑娘努力克制着不打喷嚏,而且她竟然做到了!她屏住了呼吸,并且一直坚持到自己胜出!小孩子都对这种叫自己名字的游戏情有独钟。他们专注的目光和耐心地一动不动的状态揭示出了对某种快乐的期望。起先,当我没有理解儿童的心灵时,曾经想过让他们看到糖果或小玩具,并将此奖励给那个被叫到名字的人。我以为,提供礼物是让儿童付出努力的必要方法。但是,很快我就不得不承认这种方式根本没用。

在努力体验到安静带来的快乐后,儿童就像驶入港湾的船舶一样。他们的快乐溢于言表,一切事物都能让他们欢欣,学到了新东西让他们高兴,取得了胜利也让他们高兴,这是他们应得的报酬。他们忘记了我曾经许诺过的糖果,也不再费心去拿我之前认为会吸引他们的小物件。于是,我放弃了无用的激励,反而更加让自己瞠目结舌——当游戏再次重复时,孩子们的表现更加完美。在召唤四十多个儿童走出房间的过程中,3岁大的儿童仍然能够在宁静的气氛中保持静止不动。随后,我意识到,一个儿童的心灵同样也有精神上的喜悦和奖励。经过如此练习之后,他们似乎更加喜欢我了。当然了,他们也变得更温顺、更甜蜜、更文雅。我们一起度过了几分钟,其间真正做到了与世隔绝。那段时间,我也很渴望召唤他们,他们在无声的寂静中依次听到了那个声音——此刻被直接当作对个人来说最好的声音。

静处练习。下面的例子说明了完美的静处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功。有一天,我走进“儿童之家”时,在院子里遇到一位女士,手里抱着4个月大的女儿。她的女儿被缠裹在襁褓里,这是罗马人的一种习惯。被以此方式紧紧缠裹起来的婴儿像虫茧一样那个安静的小家伙就像一个和平使者的化身。

我把她抱在怀里,她也安静地躺在那里。我抱着她走过去,“儿童之家”里的孩子们都像往常一样跑出来欢迎我,他们的小手猛烈地投掷到我的膝盖上,差点让我摔倒。我笑着给他们看那个“小虫茧”。他们产生了兴趣,上上下下地蹦跳,眼睛里闪烁着快乐的光芒,但是没有人再来碰我,因为他们知道我手里抱着一个婴儿。接着,我走进了教室,孩子们也跟进来,我们各自坐下,我选择了一把面对他们的高椅子,并不是以前常坐的那个凳子。换句话说,我一本正经地坐下来。孩子们带着亲切与喜悦交并的感受看着那个婴儿。我们都没有说话。随后,我告诉他们:“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老师。”他们惊讶地看着我,笑起来,“之所以称她为小老师,”我继续说道,“是因为你们当中谁也不会像她那样安静。”所有孩子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僵住了。“但是,你们的小脚丫不能像她那样一动不动。”所有的孩子马上小心地调整了自己的双脚,一动不动。我看着他们,面带笑容地说道:“即便这样,你们永远也不能像她那样安静。你们能活动自己的双腿,但她不能。所以你们无法做到像她那样。”

孩子们开始严肃起来,他们似乎被小老师的优势说服了。其中一个孩子笑起来,他的眼睛似乎在说,这都是因为那个缠裹她的襁褓造成的。“而且,没有人能保持和她一样的安静状态。”又是一阵寂静。“之所以不能像她那样安静,是因为……听听她的呼吸,多么温和、静谧呀。你们可以踮起脚尖走过来听听。”有几个小孩子站起来,慢慢用脚尖挪动着身体走过来,伸出头认真注视着这个婴儿。周围又陷入了一片寂静中。“没有人能像她那样安静地呼吸。”孩子们震惊地看着她,他们之前从未想过,即使自己静止不动,也依然会制造声音,而这个小婴儿的安静状态比年长些的儿童更深刻。他们几乎全都屏住了呼吸,我站起来,“我要静静地走了,”我也掂着脚尖,一声不发地走了。“无论我走得多么安静,你们都能听到从我身上发出的声音。但是,和我在一起的这个婴儿,却一点声音也没有,是的,她也在离开,安静地离开。”孩子们都笑了,但他们也的确被感动了。他们不仅理解了这个事实,而且还理解了我在言语中透露出的幽默。我从窗户里把小姑娘还给了她的母亲。

小姑娘留下来的迷恋,似乎仍占据着孩子们的灵魂。大自然中,没有什么能比一个新生儿的宁静呼吸更温馨甜蜜了。相对而言,沃兹沃思(英国著名诗人)对大自然静谧的观察也相形褪色:“多么宁静,多么平和!只有一个声音,从桨上滴落。”即使儿童,也能感受到一个新生命的缄默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