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发现孩子
18033900000025

第25章 对偏见的看法(2)

有一天,我走进“儿童之家”,五六个孩子走过来,安静地站在我身旁,很小心地摸着我的手和裙子,说:“这是光滑的。”“它是天鹅绒的。”然后,其他人也走过来。他们脸上的表情很严肃,一边摸着我,一边重复着同样的话语。教师想打断他们,让我脱身。我示意她不要动,静静地站着,暗自赞赏儿童们的这种自发行动,我们教育体系的最大成就,就在于让儿童自觉进步。

有一次,我们让儿童用彩色铅笔往已画好的轮廓里填色。这次的画中有一棵树,一个儿童拿起红铅笔涂树干。教师问他:“你觉得树干是红色的吗?”我赶紧制止了教师的想法,让那个孩子给树干涂上了红色。这幅画的价值就在于,它告诉我们孩子没有很好地观察周围事物,他一直在进行这种色彩练习。他过去常和小伙伴一起到花园里玩,现在他就会关注树干的颜色了。当这种感觉训练到达某一个点时,他能够自动注意周围世界的色彩时,就意识到树干不是红色的,此刻他就会认为自己很能干,他就像是那个在奔跑中注意到天空是蓝色的儿童一样。某一天,他的确用褐色的铅笔给树干涂色,又把树枝和叶子涂成了绿色。再过些时候,他把树枝也涂成了褐色,只把叶子涂成了绿色。

这个例子证明,儿童自己也能够取得进步。

我们不能妄想只通过对孩子说“注意观察”,就能让他们成为观察者,而要让每个人都学会观察的方法,即感觉法。一旦在儿童和环境之间建立了联系,就可以保证他日渐进步了。儿童精准的感觉能让他更有效地观察周围环境,而观察的目标,又以多样性吸引着他的注意力,从而继续训练他的感觉。

如果我们忽略了感觉教育,关于生理特征的知识也就成了一种普通文化知识,不仅枯燥无味,还会限制我们已学到、已记住的东西。换句话说,如果教师用其他方法讲授颜色名称,那她只是教了一些既定特性的信息,而没有训练学习者并使其对颜色产生兴趣。儿童能学会这些颜色,但也会一次次地忘掉。他的知识最多只限于教师上课的有限范围内。此外,过去学校的教师想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儿童归纳自己的想法,如“这朵花是什么颜色的?这条丝带是什么颜色的?”儿童的注意力就会被错误地引至面前由教师设定的教具上了。

如果把儿童和手表或其他复杂的器械相比,我们可以说,旧式教学方法就像用大拇指按在一块停止不走的手表齿状轮上,强制它继续转动一样。这种旋转完全取决于拇指的力量,教师对儿童进行的教育和上述的一样。而我们新的教育体系就像是拉紧的弹簧,可以为整个装置带来内在的动力。它是手表内在的驱动力,而不是人为上紧的发条。同样,儿童自发的智力发展会无限发展下去,它直接依赖于儿童的智力潜能,而不是由教师的努力决定的。

驱动力,即自发精神活动,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来自于感觉教育,由观察者的智力维持。比如,猎犬的能力和技巧不是主人训练出来的,而是出自天生的某种感官渴望。然而,主人带着猎犬去打猎,增强了它的观念意识,让它体会到狩猎的愉悦和激情。就像钢琴家在一次练习中,不仅完善了对音乐的赏析,而且还增强了手指的灵活性。他在创造崭新的和谐旋律中得到了快乐,反过来,这种快乐又增强了他的乐感和灵活性。只有自身能力才会限制他最终要达到的完美程度。

物理学家也了解什么是和谐之音,因为这是科学教育的一部分,但他可能连最简单的乐曲都不会弹。尽管他受的教育很全面,但只局限于声学理论知识方面。

在儿童教育上,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他发展,而不是为他提供某种文化。因此,为儿童提供了可促进感觉发展的适当教具之后,我们应该静待儿童展现其观察力。

检验标准

儿童常会显现出惊人的观察力,能看到之前未曾注意过的事情。他们似乎也会将眼前之物与记忆中曾有的体验相比较。儿童那惊人的判断力表明,他们身上有一种我们没有的检验标准。他们将外部事物与自己的幻想相比较,并且表现出惊人的准确判断力。有一次,巴塞罗那“儿童之家”的一间教室里,走进来一个手里拿着玻璃的工人,他想把这块玻璃按在教室的窗户上。一个5岁的小孩大声说道:“你不能用那块玻璃,太小了。”直到那个工人试着把玻璃装进窗框时,他才发现的确是短了1/4英寸。

柏林的“儿童之家”里有两个分别是5岁和6岁的孩子,他们进行了如下对话,其中一个问:“你觉得天花板有10英尺高吗?”另一个回答道:“不,大约是10英尺9英寸高。”实际测量结果太出人意料了,精确高度的确是10英尺多一点。

一个5岁的小女孩看到一位女士走进房间,就对她说:“你穿的裙子,颜色和那边一朵花的颜色一样。”这位女士来到隔壁房间,找到了先前没有看到的花,和自己的裙子对比之后,发现二者的颜色非常相似。

儿童的内在标准把他们放在与我们不同的平面上,使他们能够做出许多令人瞩目的事情。其原因可能是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更适合进行某种精神活动。从儿童能够记住并重复别人说话的声音上,我们可以找到某些证据。

大自然让儿童具有超人的领悟力,让他能够记住话语和声调,并且童年时记住的语言会让他终生受用。也就是说,在儿童敏感期吸收的一切会持续到生命终止时,而且在其他阶段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人们没有回头路可走。因此,在幼年时期获得的感觉印象及习惯,一旦被忽略,以后就永远都无法补救了。

了解这一事实后,我们就会经常注意到儿童行为的细微差别。3岁大的儿童可以连续重复四十多次立体插件练习,而6岁大的儿童最多重复5、6次。然而,6岁大的儿童能够做3岁儿童达不到的更高层次的事情。

精神表现中也存在如此有趣的事实。在生命早期阶段的强烈形成期,可建立一种绝对的服从,其外在表现被当作一种模仿。当我们研究这种现象时,若周围环境对儿童发展有利,我们注意到儿童有一种本能的趋势,以惊人的方式调整自己以适应周围其他人。在这种趋势下,我们应努力找到一种爱所有人的基础,团结全人类。除了这些必须归为超自然之神力帮助的特殊例子之外,我们再也找不到同样的顺从,只能找到一种理性的坚持或者被迫的服从。

在宗教意识的发展中也可以找到同样现象。小孩子在一个阶段可以被描述为灵魂的敏感时期。在这个时期他有某些直觉和精神归属感,这让那些认为儿童没有表达内心世界能力的人们感到分外惊讶。由此看来,小孩子似乎被赋予了超常的洞察力,而且不可思议地被认为是神的恩典。尽管我们无法对小孩子进行逻辑上的宗教教育,等他学会了所谓的“理性教育”后会了解,自己能够理解对真理的信仰,也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为同样的真理也表明他具有这种智力。这个敏感的阶段为以后获得完美的品质打下了基础,而这些品质在年龄稍大些后就很难获得,或者说永远也得不到了。

心理秩序

对儿童进行感觉教育时,他们的大脑绝非一片空白,只是对这些感觉的概念尚不清楚。相对获得很多知识而言,对儿童已有知识的梳理更为重要。他开始区分已知实物的不同特征;区分数量、质量、形式和颜色;区分目标事物的长短尺寸、粗细和大小;他开始给颜色分组,叫出其名称——白色、绿色、红色、蓝色、黄色、紫色、黑色、橙色、棕色及粉红色;他注意到颜色的不同亮度,称呼两种极端为浅色和深色。最后,他能区分气味和口味,亮度和柔软度,声音和噪音。

儿童学会把周围一切归于原位时,通过感觉练习,他成功地安排好了留在大脑里的印象。这是发展智力的第一步,也是避免障碍、发展心理活动的一个出发点。

此时,通过感觉印象征服外部世界就变得轻松有序了。这种早期获得的次序感对今后的生活有重大意义。

已经借助自己的洞察力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类,也是用这样的方式接受了教育。通过对世界的观察,他们开始学会区分差异并归类。他们发明了词语来描述自己的新发现,并规定了使用方法。在知识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他们不断进步,战胜了无知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