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发现孩子
18033900000045

第45章 儿童之家的纪律(1)

依靠训斥和恳求保持纪律是徒劳的。这些手段也许一开始会给人一种在某种程度上颇有成效的错觉。可是很快,当要求体现出真正的纪律性时,在现实面前这种扭曲的错觉会轰然倒塌:“晚上要给白天让路”。

从本书第一版面世一直到今天所积累的经验一再确信这个事实,当我们班级的人数达到40甚至50人时,班上的纪律要比普通学校好得多。

到管理出色的学校参观过的人都会对儿童的纪律留下深刻印象。这里要说的40名儿童年龄从3~7岁不等,都热衷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的在进行感官练习,有的在画画,有的做算术,有的在触摸凸起的字母,有的站在衣架旁,有的在掸灰,有的坐在桌子上,有的趴在地毯上。只要有微弱的声音都能听得很清楚,于是孩子们全都蹑手蹑脚,走动时踮起脚尖。不时能听到使劲压低的欢快的叫声。这时,传来一声急切地喊叫:“老师!老师你看!”或者一声欢呼:“瞧我多棒!”不过,更经常出现的是大家全都集中注意力。

老师慢慢地踱步,脚步很轻,几乎没有声响。她走到一个喊她的孩子跟前。她的督导体现在只要有人需要她,就能马上意识到她的存在,尽管那些孩子并没有完全忘记她的存在。转眼几小时过去了,大家都很安静。

来儿童之家参观的访客注意到,这些孩子似乎就像“小大人”一样,或者像其他人形容他们的,是“议会里的参议员”。

孩子们对他们做的事情很专注,从不会为了什么东西争吵不休。如果有谁做得特别好,总会有人投来赞许的目光,脸上挂着高兴的神情。没有谁会曲解别人的好意,每个人的成功都会给其他人带来快乐和惊奇。这种情况下,就会有小伙伴急于模仿。所有孩子似乎都沉浸在愉快的氛围中,对自己做的事情很满意。其他孩子的活动既不会激起他们的嫉妒或不愉快的竞争,他们自己也不会自满或虚荣心膨胀。一个三岁大的孩子静静地呆在一个七岁大的孩子旁边,高兴地玩着益智游戏,尽管他个子要小得多,可是一点也不妒忌比他高不少的大孩子。他们在一起相处得非常融洽。

譬如,如果老师希望整个集体一起做什么的话,他们全都会放下正在做的感兴趣事情,老师只需低声说一个字或做一个手势,对大家而言就已经足够了。孩子们不错眼珠地盯着她,焦急地想弄清如何贯彻她的意图。

许多参观者见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条指示后,便注意到孩子们是如何高兴地遵守的。但是,这并不是这位老师唯一令人信服之处。任何吩咐孩子们做什么事情的人,都会惊讶地发现孩子是如何一丝不苟地按吩咐去做的,大家都很安静,显得有条不紊。参观者通常都喜欢听正在画画的孩子唱歌。他会停下手中的画笔,彬彬有礼地对他们的要求做出回应,之后接着做被中断的事情。通常情况下,年龄很小的孩子在按大人的要求做之前,都会先做完自己手中正忙着的事情。

关于纪律最突出的例子发生在对教师工作进行检查期间,这些教师已经听了我讲授教学方法的第一堂课。考试既有理论方面的内容,也注重实践。每位接受考评的教师都要在一群孩子面前展示出她们的教育素养,她必须让孩子完成经抽签确定的不同练习。孩子们忙于做习题,与此同时由于我们的存在打乱了他们的游戏选择。他们继续乐此不疲地做着练习,由一次检查导致中断后又重新回到最初的“任务”上。在等待期间,每过一会,总有一个孩子将完成的图画交给我们。

我们对孩子表现出的耐心、韧性和热情的准备感到惊奇。所有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这些孩子都过于抑制他们实际上完全不懂得怯懦这个事实。他们闪闪发光的双眸、欢快和无拘无束的神情,以及做好准备邀请别人看他们的作业或倾听他们对图画的解释,所有这些都使我们意识到我们就是作为他们各自家庭主人的个体。他们围在老师膝下眼睛中流露出的那种期盼,或者扳下老师的脑袋亲吻她的面颊,流露出无拘无束的情感。

任何人只要看到这些孩子摆好一张桌子这一幕,一定很为他们担心和惊奇。

只有四岁大的孩子假扮成女服务员,将刀、叉和盘子放到桌上。他们托着放了多达五杯水的托盘,端着盛有热汤的大汤碗在桌子之间穿行。没有谁将自己弄伤,把玻璃打碎或者将汤溅了出来。在用餐期间,女服务员安静地为大家提供服务,注意力非常集中。在没有立刻被问到是否想添汤的情况下,谁也没三口两口地便喝完碗里的汤。如果他喝完的话,女服务员急忙将他的空盘子拿走。没有哪个孩子不得不请求第二次帮助,或者示意他已经吃完了。

任何人看到这一幕,都必然想到谁来督促这个四岁孩子的日常行为,一定是乱毁坏东西,等着别人伺候。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场面,显然源于人类灵魂深处隐秘的潜能。我经常发现参观者在注视这些孩子宴会场面时,眼里都噙着泪花。

这种纪律是绝对不会通过命令、告诫或者旨在保持秩序的一般方法养成的。

实际上,依靠训斥和恳求保持纪律是徒劳的。这些手段也许一开始会给人一种在某种程度上颇有成效的错觉。可是很快,当要求体现出真正的纪律性时,在现实面前这种扭曲的错觉会轰然倒塌:“晚上要给白天让路”。

乍一看,纪律源于劳动。在某一特定时刻,孩子会对某些功课十分热衷。这种热衷通过他的面部表情,他的专注程度和完成同样练习的前后一致性就能看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显露出养成纪律性的倾向。不论是特殊场合,情感练习,紧盯着什么东西,还是刷碗什么的,都能体现出孩子的纪律性倾向。

默诵课文有助于巩固和加强这种经验。完全静止不动和专注能使人捕捉到远处小声念某人名字的声音,协调一致的脚步要求避免碰到物体,步履轻盈则要求孩子做好充分准备,对他的身体和心智活动及个性起到规范作用。

当一个孩子持续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活动上时,我们必须非常小心谨慎地监督,并向这种经验所暗示的那样从练习中习得所需要的东西。作为教师我们在树立纪律上取得的成功有赖于对方法的严格应用。最大的困难是纪律建立在这个事实上,即它不可能仅凭言语就能实现。没有谁仅凭他人几句话就能养成良好的纪律。非但如此,他需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准备,需要严格执行教育大纲。

因此,纪律是间接获得的,也就是说通过在自发的活动中培养纪律。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如何自我控制,以及如何从事温和平静的活动,因为没有什么比保持生命所依赖的内心火焰长久不息更重要的了。

任何活动都不能以一种随心所欲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我们教学方法背后所渗透的东西。它必须是那种一个人内心希望从事的活动,对这种活动他有一种自然偏好,或者可以一点一点地完成。这是一种赋予一个人的生活以秩序的东西,并且为自身也开辟了成长的无限可能性。譬如,我们责怪一个小孩没有纪律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缺乏肌肉控制的缘故。小孩经常处于活动状态,但是他的动作杂乱无章。他一下子趴在地上,大喊大叫,一副奇怪的样子。然而在表象背后,存在一种使动作协调并赋予动作以固定模式的潜在倾向。儿童到现在为止语言和动作还很笨拙且不协调,但必然会成为成年人的老师。尽管目前他犯了许多错误。

他必须予以改善的动作就是那些能使他看上去更像成年人的动作。儿童必须养成在他的生长环境里普遍存在的习惯。他的动作不是那些使他看上去就像一台机器似的动作,只是必须调整而已。这些动作当然属于有明确任务要完成的某种机制。因此,电动机转动必定有一个目标,而且必定与精神活动产生关联。在动作和学习欲望之间存在一种密切联系,动作杂乱无章的儿童不单没有学会如何做动作,他们恰恰是那些心智没有恰当培养,遭受精神饥饿之苦的孩子。

要告诉孩子:“像我一样站着!”对他并没有什么启发作用。一个人不可能仅凭简单的命令就使一位还处于成长阶段的个体,复杂的心身系统条理井然。当我们尝试这么做时,结果我们把一个孩子当成别人,也就是当成一个故意选择做错事以及热衷于对别人发号施令的人了。但是,如果我们希望从一个小孩子那里得到遵从的话,我们必须教会他在自然演化过程中如何协调自己发自内心的动作。

我们必须教会他如何协调所有的动作,以便他能以一种协调的方式表现出来,对他们的动作尽可能细心地进行分析,并一一纠正。

所有能促进动作协调的练习都出于一个明确和先入为主的目标。通过这些练习,儿童不但能锻炼他们的肌肉,而且还会规范及丰富他们的大脑。这些活动可以使他们的意志变得坚强,因为这些活动建立在能够激发活动本身的多种目的上。然而,即使动作都很协调,协调这些动作的个体仍然处于中心地位。通过大运动量锻炼,他的理解能力能够得到扩充,更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所处的环境。动作达到真正的协调能够改善整个人的面貌。

随着他们长大成人,也学会了如何做动作。通过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他们的个性也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因此也规范了自己的行为方式。

虽无令人震惊之处但最自然的是,这个年龄的孩子通过这些锻炼能变得守纪律,只要是在肌肉能承受的限度之内。事实上,他活动时遵守的是天性的要求。

由于他的动作需要一个目标作为指导,因此不再表现得杂乱无章。在此,我们有必要强调一下通过控制才能达到目标的锻炼方式。那些按照这种方式进行锻炼的孩子与以前的他判若两人,只有当他的天性清楚“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他才算已经做到了自我完善的个体,才算超越了年龄的一般限制,人生出现重大飞跃。

通过表现出这些自控,他对未来有了把握。因此,他已经长大成人了。他不再总是必须站在一个人面前,听那人对他一再告诫:“要稳当点!要举止文雅!”那个人在这么做时,脑海里却充斥着相反的想法。他需要养成的不再是能令他呆呆地保持安静的好习惯。现在,他的德性都体现在他的动作里。

实际上,那些使他养成好习惯的东西,通过人们的努力和条理分明及有益的外在锻炼最终变成美德。

外在的锻炼就是实现内心发育良好这一目标的手段,以及具体标志。这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功课会使一个孩子内心得到完善,不过通过这种方式内心得到完善的孩子在劳动时也表现得很好,会为自己的进步着迷。因此,他会继续完善自己的内在自我。

基于此,纪律不是一种事实,而是一种方式。纪律能使一个孩子对美德这一观念的理解达到科学上的精确性。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从拥有内在秩序品尝到了最大限度的快乐,这种内在秩序是通过在趋向一个适当的目标过程中加以控制而获得的。

在长期做准备过程中,孩子体验到了欢喜、快乐和兴奋。这些东西成为他内心世界的个人财富,这些财富能提供一种特殊的力量和温馨,作为美德的一种源泉。事实上,孩子现在不但学会了如何做动作和从事有益的活动,而且他已经赋予自己的动作以特殊的魅力。他的姿势不但更正确和优雅,他的手指、脸上和双眸还增添了美感,使得他内心世界光彩照人。

孩子的动作是逐步和自发地达到协调一致的。通过自己的努力,他身体的外部建立了一种和谐的氛围。大自然赋予做动作的肌肉在有秩序的运动中能够得到休息,正如在户外正常的呼吸节奏表明肺部得到休息一样。如果剥夺所有动作的肌肉活动,就等于破坏了运动的自然特征。这不但是疲倦产生的根源,同时也象征着身体机能的退化。

因此,我们应该相信以某种确定的运动形式自然地移动,肌肉得到适当休息,完全符合固有的规律。休息存在于以符合生活自然规律的方式所做的运动之中。如果我们将这个原则运用到人身上,那么我们会注意到由于人是一种富有智慧的生命体,所以他的动作与各自的智力结构成比例。孩子盲目地跳跃,不加任何限制地耗尽自己的精力,但是聪明的运动方式会令他的内心世界得到满足,会为战胜自我以及体力得到增强而倍感骄傲。

这种“潜力的增加”也许能从生理上解释为,他的各个器官通过合理使用和良好的血液循环,以及积极的新陈代谢而得到很好的发育,所有这些都有益于身体的生长,并促进生理健康。

同样,我们还要谈一下孩子的智力发育问题。他的大脑虽然一开始未经锻炼,但是也有要达成的适当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许多困难,因为大脑经常被弃之不用,甚至受到残害。

我曾经在罗马一个小花园里看到一个约有一岁半大的孩子,长得很漂亮。他有一只空的小桶和一把小铲子,正忙着从小径上捡起鹅卵石放进小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