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脸上绽出微笑的小孩旁边,是一位神情严肃的看护,显然她对孩子的表现很满意。在她的看护下这个孩子必然非常聪明,而且很有爱心。到了该离开的时间了,看护耐心地让孩子放下手中的工作,想把他抱进婴儿车里。面对孩子的抗拒,她费尽气力也没有达到目的。最后,她拎起装了不少石子的桶,然后将石子和孩子一起放到车上,她希望用这种方式哄他高兴。孩子号啕大哭,表明结果并不像她所设想的那样。孩子大声抗议暴力和不公平的做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孩子心里感到非常委屈!这个孩子实际上不想往桶里装满石子,他只是希望做这种能满足他身体成长需要的锻炼。孩子寻求的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形成,而不是用小石子装满小桶这个外在的行为。他对外在世界生动的情感依附只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他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实在的现实。实际上,如果他真的用小石子装满小桶的话,可能还会将里面的石子全倒出来,如此重复许多次,直到自己完全满足。在看护干涉之前,我注意到他脸上带着灿烂的微笑追求这种满足感。内在的幸福、活动和阳光成了能够使生活熠熠生辉的三束光辉。
这个简单的插曲是世界各地所有孩子都经历过的事情,是他们的写照,最值得珍视。他们之所以不理解大人的做法,是因为成年人在按照自己的标准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判断。成年人认为孩子关心的是外在的东西,他们充满爱意地帮助他们实现这些目标。恰恰相反的是,主宰孩子行为的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无意识需要。他们因而蔑视任何已经得到的东西,渴望还未实现的目标。譬如,他宁愿自己穿衣服,而不愿大人给他穿衣服,甚至到了夸张的程度。他宁愿自己洗澡,享受那种快乐的感觉,也不愿大人给洗。他宁愿建一幢房子,也不喜欢自己的房间。基于此,他之所以愿意自己来做,是因为在他能享受这一切之前必须首先建立自己的生活。在这种自我形成的过程中,他的快乐才最真实。在生命的第一年,孩子自我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对食物的同化,但稍后就表现为稳定有机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了。
小花园里那个小孩就是一个标志。他希望协调自己自发的动作,在举起物体时锻炼自己的肌肉力量,锻炼自己判断远方物体的眼力,运用自己的智慧来装满小桶,培养自己对做动作下决心所需要的意志力。结果事与愿违,这个爱他的看护认为他希望将小石子据为己有,到头来惹得他不高兴。
我们经常在想象一名小学生的目标,就是获得智慧的提升上犯类似的错误。
我们帮他达到目的,这样做的同时也在他自我完善的路上设置了障碍,结果令他心里不快。人们一般认为在学校孩子能通过学到某些知识而得到满足。但是只要还给孩子自由,我们就能追溯到他们自发的智力上的成长轨迹。
对孩子来说知识的获得就是一个分界线。他一旦学会如何去做,就开始享受重复练习所带来的快乐了,他将自己学到的东西重复无数次,其中的满足感不言而喻。他从锻炼自我中得到快感,因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他的精神活动才得以开发。
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在任何学校都会成为课堂上批评的目标。我们都曾从老师身上见过这样的例子,老师在班上提问,然后对一位自告奋勇回答问题的学生说:“不,不是让你回答,因为你知道答案了。”然后,这位老师会让他认为不知道答案的学生来回答。换句话说,知道答案的学生必然会大声回答问题,而不知道答案的学生一定会默不作声,尽管答案并没有超出认知范围。有多少次,我们一再重复的是我们最了解的事情、我们最爱的人,以及与我们内心世界最相符的东西?
我们尤其热衷于唱我们拿手和了解的曲调,结果我们不但从中得到快乐,也变为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喜欢谈我们了解和喜欢的事情,即使我们完全清楚我们的谈话了无新意,还要不厌其烦地重复许多遍。我们总是像布道者那样,每次重复时都抱有新鲜的兴趣。
但是,倘若我们以这种方式重复的话,我们重复的内容首先应该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很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必须是已经存在的东西,对于重复这种行为而言知识就是必要条件。知识的增长源于一种练习的重复,并非来自于对新东西的最初理解。当孩子成长到他能重复一种练习的阶段时,他心智上的成长也许能从外在的纪律看出端倪。
但是,这种现象不会经常发生。同样的练习也不能在每个年龄段都一再重复。事实上,重复应该与需要相符。教育实验方法的本质,在于提供能满足处于生长阶段的有机体需要的练习。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特殊需要,那么一个孩子就不再有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因为这个时间段已经错过了。这就是为什么儿童经常被剥夺他们本来应该享有的东西的原因。
我们也饶有兴趣地注意到儿童将大量时间投入到从事具体活动上。那些单独进行最初尝试的小孩,在从事活动时投入得都很慢。因此他们的生活受具体的原则主宰,这一点与我们大相径庭。
很小的孩子在慢慢并小心谨慎地做许多复杂的动作时,能从中得到巨大的快乐,譬如穿衣服和脱衣服、打扫房间、洗脸和洗手、放桌子和吃东西等。在所有这些活动中,他们表现得极有耐心,付出艰苦的努力想弄清结论,对一个有机体在形成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困难予以克服。当我们见到一个孩子费力地或者在那儿“浪费时间”做什么事情时,我们只要一会儿就能做完,甚至根本不会遇到任何障碍,结果我们往往自愿替他们做这些事情。
受同样偏见主宰的是,某一目标是通过外在的行为来实现的。我们给孩子穿衣服和洗脸,这种做法降低了他手的运动能力,实际上他急于想掌握这种能力。
我们往他碗里盛汤,喂他吃饭,然后擦干桌子。在我们用这种方式伺候他后,我们对孩子做出苛刻的判断,就像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主人时那种方式,而孩子则是一副笨拙和无助的模样。我们经常极不耐烦地对待孩子,只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耐心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做动作,而他的节奏与我们的节奏存在很大差异。我们居高临下地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判断,只是因为我们自己饱受恶习之苦。这种敌对的态度对孩子耐心和优雅的天性蒙受很大的压力。
正如一位勇敢的人会至死捍卫自己的权利一样,孩子也会抗拒任何向他发号施令的人。他通过狂暴的行为、尖叫和眼泪表达他的不快。然后,在不理解他的人和表面上看像在帮助他,实际上想让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的人面前,表现得就像一个反叛者、革命斗士和破坏大王。因此,成年人还会对诋毁他爱的人这种行为给予惩罚,想象孩子对他的冒犯就是一种天生的邪恶在作怪,而这种天生的邪恶在孩子幼年就显露无遗了。
如果我们突然像患弗雷格利综合征的人那样动作飞快,像那些在剧场里用眼花缭乱的变化取悦我们和令我们大吃一惊的人那样,情况会怎样呢?如果我们继续以通常的方式做事情,我们发现自己受到这些弗雷格利们的攻击,他们开始往我们身上套衣服,然后不假思索地撕成碎片。他们不加选择地喂我们东西,结果我们根本没有时间消化。把我们的手拿开不让我们做事情,这样一来他们就能更快地完成,使我们陷入懒惰和性无能的羞辱状态,难道我们对此无能为力吗?
不清除别人在做什么,我们只能大声号叫,用我们的拳头保护自己,由于他们只是希望帮助我们,他们会说我们是邪恶和难以驾驭的,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但是,我们知道自己真正的故土在哪儿,因此我们会对他们说:“请到我们故乡来吧,看看我们建立的灿烂文明。请见识一下我们的伟大成就。”当这些弗雷格利们见识了我们的世界后,尽管要比他们自己做事情慢一些,仍然那样公平、积极、秩序井然、平和以及彬彬有礼,他们会带着赞许的神情离开。有时我们和孩子之间也会发生类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