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发现孩子
18033900000047

第47章 儿童之家的纪律(3)

感性教育是通过对练习的重复获得的。感性教育的目标并非让孩子明白色彩、形状和各种特征,而是通过给予关注、进行对比和形成判断力,使他的感觉更敏锐。这是一种真正的锻炼智力的方式。这些锻炼能够以多种刺激方式体现出来,孩子的智力也能得到进一步发展,正如身体上的锻炼能够改善健康并促进身体生长发育。

孩子通过用多种感官孤立地感受刺激的方式,学会了如何集中注意力和逐渐完善自己的精神反映,恰似通过多种形式的锻炼方法纪律肌肉。因此,他没有将自己局限在心里-感观活动上,而是为思想的自发联想和基于积极认知的推理过程以及精神稳定性奠定了基础。这种秘密的纪律是能给孩子带来许多快乐的精神爆发的理由。此后,他发现这个世界与他息息相关。他对向他揭示并给他正处于成长阶段的意识带来快乐的新事物表示赞许。最后,几乎是自发地在他心底滋生出读和写的欲望,这是他内心世界形成的标志。

我一位学医的同事的妻子曾带来她两岁大的儿子。这孩子挣脱母亲的臂弯,猛地扑向父亲的办公桌——桌上有一个直角形文件夹和一个圆形墨水瓶垫。我被眼前这一幕吸引住了,这个聪明的孩子竭尽全力做这些练习,这些孩子总是对此乐此不疲。他的父母训斥他后,将他拽走。他们对我解释说他们试图让孩子别碰父亲的文件和东西,可是没有效果:“这孩子太好动,太顽皮了。”儿童经常受到父母“别乱碰东西”这样的斥责,好像他们对所有摆得整整齐齐的东西充满敌意似的。见到东西就要碰一下,这是儿童的自然本能,四岁半大的孩子就能识别出几何图形的和谐之美,同时他从自发的写和画中找到了许多快乐和情感的源泉。

孩子在扑向文件夹、墨水瓶架或类似的物体时,在他徒劳地像抓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也浪费了精神能量。尽管他持续付出努力,还是不断被比他强壮的人挡住,结果他处于一种不断的躁动状态中,只能以哭泣发泄自己的挫败感。然而,他的父母还是相信他会老实下来。将孩子看做是坏孩子同样是错误的,实际上他正竭力为自己的智力大厦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当我们的孩子随便移动和替换平面图形上嵌入的几何形状时,他们真的快活极了。我们应当让他们玩这种游戏,来开发他们的能力。他们对精神上完全的宁静怡然自得,几乎完全无视他们的眼睛和双手被大人引领着去领略一种新语言的神秘这个事实。

大多数孩子在做这种练习时都能保持平静,他们的神经系统保持安定状态。

这时我们会说这些小家伙真乖,好安静啊。他们已经超越了外在的纪律阶段,于是迫切想进入普通学校去学习。但是,正如平静的人和受过纪律的人之间存在差异一样,孩子外表上的平静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偏颇。

有一个四岁半大的小姑娘,每次她都倚靠着上面放有汤盘的桌子,便于给她的小宾客盛汤,只要向上够两三下就能够到汤。然后她将汤盘端到别的桌上,继续踮着脚尖盛汤。在给20张小餐桌盛汤这一过程中她从未中断过,也从未忘记这一工作所要求的警觉。

同其他每一种能力一样,意志力的培养和加强也要通过有条不紊的练习才能做到。学校中关于意志力的纪律贯穿于孩子所有的智力纪律,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锻炼形式。孩子似乎清楚自己的动作如何才能既优雅又准确,以及如何使他的感觉更敏锐、如何阅读和计算,实际上他正在变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的意志力更坚强和做好时刻表现出来的准备打下了基础。

人们经常说孩子在面对服从时应该把自己的意志抛到一边,孩子的教育应该包括屈服和服从。然而,这一主张是不合理的,因为孩子不可能抛弃他没有的东西。再者,在期待这一结果出现的同时,我们也阻碍了他意志力的形成,这无疑是对他的严重伤害。孩子绝对没有机会或办法对自己进行测验,旨在评估他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因为他总是被我们打断或者遵从我们的意志。这种不公平导致他兴味索然。他扪心自责,结果心情越来越糟。

这是孩子胆怯的根源,也是一种不会发展的疾病,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我们都错误地归因于孩子的性格缺陷。

其实,孩子绝对不会胆怯。他们最令人着迷的一点就是在与他人打交道时无所畏惧。有些孩子在成年人面前显得胆怯和害怕,但是单独与其他孩子在一起时不会显得霸道。他们的性格有时显得乖戾,这是因为除了隐秘的活动以外他们不能锻炼自己的意志。不过在我们的儿童之家,这种心理失常现象是见不到的。

除了锻炼意志以外,服从也需要对付诸实施的行为有明确的认知。最令人感兴趣的例子就是我的学生安娜.马卡罗尼,她先在米兰的儿童之家,后在罗马丘斯底大街的学校任教,她特别留心观察了服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一旦孩子的个性开始在某种程度上条理化,服从的优点就显现出来了。譬如,孩子付出努力要完成某项练习。在这个过程中,他突然完成得非常出色。对于自己的表现他也很惊讶,略加思索后希望再做一遍。可是他没有成功,直到进行多次其他尝试后才如愿以偿。后来,他总是能成功地做完练习。但是,如果别人要求他这么做的话,他总是失败。外在的控制力不能对自愿的行为产生影响。以后,当孩子做自己希望和喜欢做的事情时总会取得成功,外在的请求会激发足以实现期望的目标所需要的有条不紊的行为。换句话说,孩子现在习惯性地执行接到的命令。

除了特例之外,这些事实有赖于心智发育的法则,见诸于我们自己在学校甚至生活中的经验。我们经常听孩子说:“我做完了,可是我再也做不出来了。”抑或由于对孩子不能执行自己的命令感到困惑,老师会说:“他以前做得很好,可是现在就不行了。”不过,孩子总归还是会达到这个阶段,不但能做而且还保有这种能力。

因此,智力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潜意识阶段,孩子的智力通过神秘的先天冲动,从无序状态过渡到有序状态。这可以从完美的外在行为窥到端倪,不过由于这种行为处于意识范畴之外,孩子不会随意再现这种行为。第二个阶段即意识阶段,这时意志促进了行为的再现和巩固。在第三个阶段,意志能引出行为,并与外在控制力保持一致。

服从以一种平行的方式发展。在最初阶段,孩子不会服从内在的紊乱。他在生理上是顺从的,理解不了命令的含义。在第二阶段,他喜欢服从,似乎明白了命令的内涵,希望执行命令,但是他不能服从或至少他不总是服从。因此,他不准备服从,也不晓得服从带来的快乐。在第三阶段,他马上热情地对命令做出回应,随着在练习中自我得以完善,他从服从中找到了幸福感。就是在这个阶段,他快乐地做出回应,不论做什么都至少表现出对命令的服从。

取代了先前内心混乱状态的秩序,为孩子智力和道德发展提供了基础。光明与黑暗界限分明,孩子现在有秩序的内心世界已经体验到新的情感,并开始新的征服。他已经流露出善良最初的迹象,渴望善的东西。孩子的心灵充满了圣徒保罗所说的精神硕果散发出的芬芳:“仁慈,快乐,平和,坚忍,彬彬有礼,善良,温顺和谦虚。”

孩子之所以会变得善良正直,是因为他们在重复练习的过程中践行着忍耐,在应他人的请求帮别人实现愿望的过程中表现出温顺,因对他人的善而感到喜悦并还以善良,没有嫉妒和憎恨。他们是快乐的,很高兴自己的善行,乐此不疲到惊人的程度。

这些是确保孩子养成良好纪律性的计划纲要。具体实施时可以采取间接的手段,因为组织得有条不紊的活动和孩子的自由,都取决于一位严厉和要求很高的老师。这以生活的宗教观念和对上帝权威的认知,以及对显然能代表上帝的物体的认知为先决条件,但直接建立在活动和自由上,反过来又是文明进步的基础。

基于此,孩子通过忍耐力方面的锻炼养成美德。这些美德包括源于与其他人相处融洽的良好教养,以及将智慧和道德上的长处提升到超自然层面,直接引领他们心向上帝的宗教上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