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学习的艺术:如何学习和学什么
18034100000010

第10章 学习:一切全在于你自己(2)

在某些严肃的美国人中间,我们找到了这种“尽快聪明起来”倾向的对立面。我想,这是反对急于求成、浅尝辄止的一种自然反应。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也许应该赞扬这种对立面。但遗憾的是,这种人往往只喜欢学习过去的人倍加推崇的过时知识,只喜欢购买古代艺术大师的画作和古代陶器、珍品图书,只喜欢景仰数世纪前人们赞同的理想以及当时人们对这种理想的追求。富人堆里,有人在威彻斯特县仿建法国城堡,而且做工精细;有人在洛杉矶仿建12、13世纪摩尔国王建造的爱尔罕布拉宫,这些人都出于同样的冲动。在那些学究味十足的人当中,这种倾向是通过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经典作品的崇拜,对古代诗歌、政客、哲学家的深入研究和不断琢磨而体现出来的。他们在研究和琢磨时往往还笃信:这些人的一言一行都是最终端、最正确、最美好的真理。美国建筑对这种文化崇拜者们似乎起了破坏作用。他们总觉得,无论如何,未来也无法和很久前的鼎盛时期相比。

这种文化使人的发展处于停滞

这种文化并不值得过度提倡。因为正如“东半球”的人所理解的那样,这种文化的精神与我们自身文化的精神不太一致。美国人永远也无法接纳它。为了更清楚地解释这一点,也许我应该对托马斯.哈代在应邀访问美国时所写的那几行精彩文字作一个长长的注解:

我抖抖索索地寻找一条现代海岸

它是成熟的时代,这仍然毫无疑问

在那里,新的科学领域自称不受时代的局限

人们那长长的泪滴

(这里的人都是饱经风霜的古人)

已经抛洒在数百年岁月中

那么,为什么“东半球”的哲学艺术家会对一块新大陆感到恐惧呢?

他在接下来的几行文字中给出了答案:

因为这块古老的土地雕刻得像个坟墓

刻画着死去的人的手印

记录着世界末日

尽管我自己的生命算不上多彩

我却追求风景如画的生活

给过去的经典以现在的空间

借鉴他们的经验为己所用

一句话,哈代生活在一个可怕的昔日,每个将自己浸泡在古代欧洲文化中的其他人也同样如此。这种可怕的昔日怎样来到了他的身边?是什么东西给其这种影响力?能解释的只有一点:他还是小孩时,便凝思荒废的城堡、国外战争严重受伤的老兵、乡村大道上精致的古罗马平板路面、督伊德教祭司举行仪式的山顶以及狂风大作的海面,一位西班牙人曾经在这片海面上为他的舰队远航送行,从这种对野蛮时代的记忆中(在这种记忆中,眼下的恐惧早就在时代的榨酒机中压榨出来),他领略的只有美丽。他迷上了过去,并打算将过去的经历据为己有。昔日人的生活就是他的生活。

正如人们通常所想的那样,这便是文化的精髓。这是对偶像的学习。

任何经过专心培养和制度化的东西都是偶像。学校是制造不朽偶像的重要中心,其次便是教堂。道德标准和早已去世的知名人物的实践都是在那里进行灌输的。而那些与国家、政府、爱国精神、艺术和哲学相关的教义也是在那里传播的。这些教义首次提出时也许无可比拟。但是,时代在改变,而每种教义在提出之后到现在,人的洞察力已经有了极大提高。

从这种意义上讲,“文化人”是天真烂漫、毫无戒心、想像力最丰富的孩子。他认为,看卢浮宫里法国画家鲁宾斯的绘画大作,要比崇拜美国近代画家温斯洛.霍默或现代画家罗克韦尔.肯特更高尚。他对意大利风景的赞美,更多的是赞美它折射出的古迹价值,而不是其固有魅力。他沉迷于古陶器,并非喜欢它的颜色、线条,而只是因为它出土于意大利南部庞培古城或亚述帝国古城尼尼微。他虔诚地花时间前往破败不堪的古教堂,那里的建筑就像巴拉班和卡茨电影中的房子一样阴森恐怖。他对怪异的雕刻和绘画熟视无睹,却满脑子在憧憬着同样丑陋的雕像和壁画中保留的传统。

因为他并没有生活在现在,他的快乐存在于幻想中,在幻想中,那些对形体特征表现得最明显的早期作品最为五彩缤纷。此外,他的幻想没有创造性。幻想不会引导他说:“喂,我们从这里到哪儿去?”然后开辟一条蕴含探索精神的新道路。相反,这些作品中附和的,都是昔日英雄的足迹、吟唱和口号,而这些英雄早已死亡。

就像托马斯.哈代那样,这种“文化人”总想将那些英雄的经历变成自己的亲身经历。但是,这根本不可能做到。他就像善良的迪姆内特神父嘲笑的那些英国人一样:“把胡须修得像爱德华二世或乔治五世的胡须,从此之后就再也不是自己了。”没有人能将过去朝代的人的经历变成自己的经历,除非自己退化成行尸走肉。他齐耳以下也许能始终苟且偷生,但他齐耳以上已经自我扼杀。在我们所处的这种社会,要想借鉴伟大13世纪那些人的思想和态度,就像我们企图运用13世纪那些人的观点、信仰和日常实践一样不可能。

这种古代文化能促进对昔日的想像,但也同样会麻痹真正的学习和思考。那些沉迷于这种想像中长大的人,会变成极端保守分子波旁那样的人。有人说,这种人“从不学习,也从不遗忘”。他们千方百计将古人的经历用于自身,却无视自己如今所处的时代和位置。只要这种沉湎始终继续,人们就不会对自己或周围人的生活作出丝毫贡献。他们是“食莲者”的孪生兄弟。

要学习古代文化,还要超越它

脆弱的人也许会对这些无情的言论哀伤落泪。新时代美国人应有的学习艺术,是不是强烈要求我们放弃古代历史、经典作品、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古代英雄纪念碑的沉迷呢?我们是否闭口不谈罗浮宫,也能更好地生活在当代社会呢?这是不是一种残酷的体制,在它的统治下,新兴一代正在堕落?

如果不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很难回答(天知道我的感觉为何如同一个四处流浪的知识分子)。也许简要概括我的观点,不失为一条回答问题的捷径。我并不提倡今天的学习者抛弃古代的一切。如果他打算全盘抛弃,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还不如正视它们,并带着长远眼光向它们学习。

因此我觉得,应该让当代学习者尽早学习古代知识,并且尽可能从汲取过去的精华中得到享受。让他在学习过去知识的同时,也学学《鹅妈妈》和《格林童话》吧!让他懂得自身的价值,懂得当今时代还需要这种价值吧。让他感知和评价伟大战争、移民运动、侵略行为、帝权的缓慢衰落背后潜藏的经济力量和制度力量吧!不要只教他了解古罗马时代的荣耀。相反,要引导他懂得那些时代的高度蒙昧行为、不可避免的皇权崩溃。而造成这一切出现的原因,是无知、愚昧、迷信、荒唐、欺诈,以及在所有这些背后看不见的气候变化、正在侵蚀的沙漠、山羊和骆驼给绿色植物带来的浩劫、风沙侵蚀、瘟疫成灾,以及不多见的植物枯萎病。

说到底,必须让他懂得:尽管古罗马的精神和智谋在蒙昧时代的某个特定阶段可能有用,但人类总在不停进步,而帝国时代的每种力量都会一起反对这种进步。从现代意义上讲,在某种真正的文明萌芽之前,古罗马必然完全灭亡。为什么这样说?原因只有一个:古罗马统治、忠诚和财富的基石,是人民对国家的绝对臣服。古罗马人民是为罗马帝国存在的,与军中的士兵无异。就本身来说,他根本一无所有。对所有人来说,再也不会、再也不可能有古罗马,甚至连墨索里尼也永远不会再出现,这未尝不是好事。

根据这种态度,我想说:不如让年轻的学习者带着扬弃的思想去学习过去。在汲取昔日的精华之后,让他再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现代知识、真正的知识、重要的知识。大体上讲,钻研古代文化的年龄最迟应该在21岁,而在18岁之前,随便什么时候学它都可以。

你该学什么

多数问这个问题的人,心理上都如同小学生。年少时他们懂得,知识的世界到处都是街道和故事。这时,他们不过是呱呱坠地的小孩(就是别坠到地下室去了)。首先,他会向左拐,学习读、写、算。接着,他会出现在地板上,学一点地理、音乐、举止和散文写作知识。然后,他会爬到更高层——如此等等,慢慢地,他开始有点精益求精。直到上至屋顶花园,那里有形形色色更深奥的东西。在掌握这些之后(当然要在钱包、胃口和天生免疫力允许的条件下),他没什么更高级的事要做。如果在屋顶花园坐上几年之后,他便狂喊着从上面跳下,并回到地面,又有什么奇怪呢?我们并不准备谴责所有学校和老师,谴责他们在你年轻的脑海里固定这种进步、无情却合理的学习计划。无论怎么说,我都不是在写一本供教师和校务委员会使用的参考书。只用这样说便已足够:这种理念与过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完全一致,古罗马教堂拥有它,并在神学和教育学方面进行了改进,而在100年前,它又从德国那些刻苦的教育哲学家身上得到最终完善。带着这种完美状态,它来到美国,而在多年以前,约翰.杜威又将它完全推翻,使它回到了毫无意义的原形。如今,没有哪位知名的美国教育家完全接受它的“东半球”形式了。

下一步学什么要由你自己决定,这取决于你最需要什么、最喜欢什么,以及怎样做才能改善你的经济条件,提高你的社会地位、政治价值,增进你的健康、美貌、体魄,以及所有与你相关的东西。学习的知识很快就能用于享受或受益时,其效果最好。但是,接下来你还需要什么?天知道!

当我回想起由于某种原因我必须学习某些知识,并将它们按顺序列出时,不禁哑然失笑。这种顺序的连续性多么模糊、复杂、不可思议啊!多数人的事业生涯都是由毫无理性的次序决定的,还有什么比这更疯狂吗?

我最初学习阿拉伯语——为什么?是因为我学过其他知识之后,接下来就该学它吗?是因为这种语言能体现我修养水平的提高吗?根本不是!促使我这样想的,是两个也是仅有的两个真实动机。第一,也是较弱的动机:对学习一门比所学过的难很多的语言,我多少有些好奇心,我想知道这种奇怪的说话方式能否把我难倒。第二,也是更强烈的动机,来自一件简单的事情:我在美国国庆日那天曾在底特律河游泳,而且游得飞快,冰凉的水渗入耳朵,使我游泳后耳咽管发炎,痛得难以忍受,有段时间什么也听不见。医生说,我必须尽量在最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呆一段时间,除此之外,没什么能治好我的耳炎。于是我决定在北非找一份领事服务的工作。

原因仅此而已!

想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给5亿人的职业生涯带来怎样的变化吧!这些人下一步应该学什么,应该由这次愚蠢大战的整个过程决定。因此,每一代人都要遭受环境的伤害和打击。此外,再积极主动的人,在成熟过程中其内心思想都会发生变化,每种变化都会带来新愿望,而人们每时每刻的学习都要顺从这些愿望。

我并没有手册类图书卖给想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的人。如果你对下一步怎么走毫无主见,就不应该读这本书。但我还是可以在这里强调两点,以便帮助你确定下一步如何行动。我着重强调两点考虑:1.每次对新领域的学习,都需要有过去在此方面学习的背景经历。

2.想在这种新学习过程中取得一丁点进步,都必须以强烈的兴趣为前提。

简言之,自古以来可能犯下的严重错误有两个。一个是,学习者也许对某门新学科兴趣颇浓,却缺乏理解该学科必不可少的很多背景知识。

另一个是,他也许已经有学习的基础,却没有兴趣学下去;而如果仅因为应当学习某门新学科,从而不情愿地强迫自己往下学,那不过在徒然地劳心伤神,不会取得任何效果。

背景知识必不可少

无论打算学什么,与经验和技能相关的某种背景,对于你得到学习成果都不可缺少。而你必须明白:对将要学习的每门学科来说,这种背景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每所学校任何时候为某门课程设定先决条件,都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不能将每门重要学科入门的先决条件都一一列举出来,因为仅此一项就能写满一厚本书。在学习想学的某门学科之前,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必须掌握什么,最好去查阅资料,可以到讲授这门学科的学校翻看课程通知,也可以查看入门教程。

在这里,基本常识可以为你提供帮助。显然,如果尚未完全学会木匠的基本工具怎么用,便对怎样打家具跃跃欲试,那无疑会浪费时间和精力。从另一角度讲,常识偶尔也会蒙蔽你。例如,多年来,常识使人们以为:学钢琴的正确方式就是一开始练习5个手指的灵活性、对每个单个键盘和手指的移动了如指掌,然后再用两只手弹奏简单曲调,弹奏时一次练习一小段。现在我们知道这种方法并不合理,最好的方法是完全投入练习中,试着弹奏你喜欢的音乐,从一开始就运用双手。学习的顺序也是如此:终究说来,通过学习拉丁语给学习法语或西班牙语打基础,能否取得成效,还很值得怀疑。我并非就事论事来讨论拉丁语的学习,因为那会涉及对古罗马文化和历史的了解。我这里针对的,不过是由来已久的争论话题,即如果最近打算学习由拉丁语系派生出的其他语言,最好先学拉丁语打基础。

假设你有500小时可用于熟练掌握法语。那么,哪种方法最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