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40才开始
18034500000010

第10章 40岁之后后的学习(3)

除了这四种领域以外,再没有别的领域是年轻人所擅长的了。更大和更彻底的成功往往属于上了年纪的人。我在这里不妨举出一些例子。英国作曲家亨德尔在56岁时创作了英文清唱剧《弥赛亚》。德国作曲家巴赫在44岁时创作了大清唱剧《马太受难曲》。海顿最优秀的作品全部是在50岁之后创作出来的。他的《创造》问世时,本人已67岁。随着年纪的增长,贝多芬的艺术创作水平每年都有所提高。他最杰出的乐曲都完成于45~57岁之间。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作品《特里斯坦亚与伊索尔特》与《帕西发尔》分别是他在46岁和69岁创作出来的。在绘画领域,意大利画家里奥纳多.达.芬奇在54岁时创作了《蒙娜丽莎》,而伦布兰特的5~6幅最杰出的油画都是他在50岁之后创作出来的。荷兰画家弗朗斯.哈尔斯的一些最受世人喜爱的作品问世时,其本人已经年过古稀。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直到59~89岁之间才开始在绘画中运用奇妙的构思。据戈雅的传记作者说,在37岁之前,这位杰出的西班牙画家还没有创作出任何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过了37岁之后,他生了几场病,但是他的创作水平突然间有了惊人的提高,并且这种势头一直持续到了他60岁之后,直到70岁时也不见有明显的削弱。到了72岁时,他蚀刻了33幅精美的插图,生动地描绘了斗牛场的情景。除了这些作品以外,他还创作了近20幅肖像画。

综上所述,几乎在每一个需要做出重要努力的领域,我们都会发现成功的人以年长者居多。

关于突出的成就,我们谈到这里为止。但是,普通工作的情况如何呢?在这种领域里,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很早以前,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在如今这个社会,答案则是否定的。为了证明这个观点,我们不妨径直到成功阶梯的另一端去看一看。下面,我将告诉你们一个来自现实生活的案例——也许这个案例与其他许多人的情况相符。

这个案例发生的地点是丹佛的一所学校,可以说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学校之一。我们的女主人公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女黑人(是否应该把艾米丽.格丽菲思看作女主人公?这还是由你自己来决定吧!)

“我是一个女洗衣工”,她告诉格里菲思小姐说,“我一辈子都在给人洗衣服。”但是,现在——“她把双手伸了出来。只见那双手与正常人的手相比,弯曲了好多,显然是患了风湿病。”我不想再洗下去了。我想放弃这份工作,去学习。我一直都梦想做一种工作,而且我更喜欢那种工作——说到这里,她那张慈祥而衰老的黑脸顿时有些发亮,“在这个世界上,我对它的渴望超过了其他任何工作。”

校长和刚入校的新生们都站立在丹佛公共机会学校的礼堂里——礼堂从上午9点一直开放到夜间9点——学生们的年龄从8~80岁不等。在这里,你可以学习自己渴望掌握的一切知识,只要它能有助于你谋生即可。

“是吗?”格里菲斯小姐说,“假如可能的话,我们会帮助你的。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那位老女黑人虔诚地望着格里菲思小姐说:“我想成为一名女帽制造商!”听到这句话,格里菲思小姐的心顿时凉了半截儿。她戴过各种颜色的帽子,有白色的、黑色的、红色的、棕色的、黄色的以及介于它们之间的各种颜色的;她知道她们生性鲁钝;她曾经见过她们被教之以各种东西,而她本人此前对这些东西甚至从未听说过。她一直习惯于发现奇迹。但是,面前的这位老女黑人让她感到为难。

“但是”,快要回复老女黑人时,她突然又想,“我很早以前就已经知道不能对她们说‘你们不会’了。我怎么知道她们不会呢?”格里菲思小姐随后便带着这位老女黑人来到了公共机会学校的女帽制作培训班,并拜见了培训班的老师。这位所谓的老师,其实白天时间在丹佛的一家繁华商店里担任女帽部的经理。格里菲思小姐对老师说:“你尽力教她吧。希望您能多多关照她。假如她有兴趣的话,就让她试一试。说不定会产生我们所意想不到的结果。”

她不敢再回到学校去看结果如何。在她的想像中,这位愚笨而未受过训练的老女黑人可能会挑选各种颜色随意进行搭配,效果不堪设想。那双僵硬而变形的双手一定会将各种丝带、蝴蝶结、精美的羽毛,以及便宜的小玩艺儿胡乱地拼凑在一起。她不能再继续拖延下去了。她回到学校里,结果却出乎她的预料。

在她眼前,放着一摞又一摞的帽子。这位老黑女人制作的是女执事们所戴的一种无边女帽。这种帽子简单大方,结实耐用,颜色黑白相间,上面的针脚细密而又匀称。这些事实表明,老女黑人的那双混浊的眼睛,以及弯曲的双手完全能够胜任当前的这份工作。

而且这是这位老女人从事的第一份心爱而又受人尊敬的工作。她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洗衣盆边。相反,她开了一家公司,专门生产执事女帽。我相信,她的这家公司也一定在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艾米丽.格里菲思小姐仍然认为自己不能对她们说她们不会。“我怎么知道她们不会呢?”她想。

这个问题在当今所有心理学家和人事经理当中产生了共鸣。在当今社会,工作技能可以迅速而准确地为各个年龄阶段的人所掌握,只要学习者本人不产生抵触情绪即可。接下来,我们来粗略地看一下这种消极的性格特征吧。正是它严重阻碍了许多人40岁之后的生活。

关键在于情绪和态度

令人悲哀的是,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情绪及强硬的态度往往会妨碍其学习新的技能。假如上年纪者对某种新的技能感兴趣,我们可以教会他这种技能。但通常情况下,上年纪的人对新技能不感兴趣,因而不愿意学习。在工业社会中,这种情况经常会为我们造成一个大伤脑筋的问题,也就是说,上年纪者害怕任何改革,因为这些改革往往要求改变一个人改变其最不易改变的行为模式。

从工业革命开始一直到现在,这种抵触职业变化的情绪就始终在阻碍人类的进步,并造成了没完没了的危害。但是,我们通常发现这种抵触情绪身披一层伪装,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其本来的面目。以手工方式劳动的织布工反对使用动力织布机。玻璃吹制工挖空心思,想要阻挠使用现代化的玻璃制作机。观察到这类斗争时,我们通常会说,这些可怜的家伙们是在为保卫自己的工作而战。这是他们为保护自我而展开的一种无休无止的战斗。从意图上讲,情况的确如此。然而,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

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这类斗争是两种明显的趋向互相交织的结果。首先,它是一种真正的恐惧,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原有的工作消失了,那么就不会再有新的工作可以替代它;其次,这是当事人从内心来讲极不情愿从事其他工作的一种具体表现。令人遗憾的是,在多得数不清的情况下,这种恐惧有非常充分的根据。因为,新的发明成果被采用之后,许多人的确跌入了贫困的深渊。在其他一些情况下,各种各样的原因结合在一起,导致重新适应新的工作种类非常困难,从而加重和助长了这种反感情绪。但是,无论在哪个领域,只要能够将优秀的工人及相当有利的环境与乱作一团的工人及难以改善的逆境区分开来,我们都会发现有能力和有抱负的人无需痛苦挣扎就能够转换他们的工作技能,然后适应新的职业。只不过,极个别的人在失掉旧职业还未找到新职业之前要渡过一段失业期。的确,正是这段临时的饥饿状态吓坏了工人,使雇员们对它的恐怖感到心惊胆战、不知所措。然而,假如对所有人都很在乎的这个问题保持一种更具弹性和更有远见的态度,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使这段不幸的时期缩短,或者使这段时期内的痛苦大大减轻。

有一个教训似乎值得我们吸取。也就是说,年轻人应该对这种突然出现的职业变化具有充分的心理和实际准备。他们应该被教会如何改变自己的工作技能。这就意味着,他们应该同时学会几种工作。原来的职业培训政策只主张培训年轻人从事单一领域的职业,但是,这种政策目前已不再明智。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杀性的职业培训政策。当今这个时代迫切需要多面手的工人,因为所有的工作都趋于只占用一个人的部分时间,并且只需要他的所有能力中的一小部分。在从前的时代里,人们从属于他们的工作和雇主。如今他们开始从这种束缚中摆脱出来。年纪越大,他们就会变得越自由。

过了40岁之后,你可以将当前的工作放下来,不让自己继续为工作所累。在劳动者赖以谋生的众多职业中,可供能力更广泛和更突出者从事的几乎不占1%。你是否认为这个结论不够精确?假如你这样认为,那么,我只建议你做两件事情,正如我所做过的那样。浏览一下美国人口调查局出版的《收入丰厚的职业》一书,留心其中提到的长长的一串数字。接下来,你再到商店和工厂里去走访一下,对获得如此丰厚收入或丰厚报酬的员工进行观察,观察他们在典型的一天当中都从事了什么样的工作。这就足够了!

辛苦乏味的工作处在报酬等级的底层,这是再为明显不过和无可辩驳的。多达上百万的矿工成年累月地在煤矿和矿山上辛苦劳作,那里没有任何实现自我的机会,难道不是吗?美国多达400万的农场工人在从事清扫马厩、宰猪和杀鸡等辛苦的工作。一天当中,他们有12~14个小时在炎炎烈日下,在长达数英里的农田里耕作。这类劳动能够充分表达什么样的人格呢?将近400万店员将他们的时间用于销售鞋带儿、螺丝锥、紧身内衣、六孔小笛、以及电熨斗之类的商品。另外还有500万人,其中大多数是女性,充当家政服务员。她们的工作包括收拾衣服、整理床铺、擦洗窗户、拍打地毯等。要想培养一个人具备良好的性格,这倒不失为一种好方式。有1400多万人辛苦工作在钢铁厂里、鼓风炉旁、汽车制造厂里,以及任何机器生产货物的速度高于人们消费货物的速度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工作的人中,有几千人是幸运的。这就是那些杰出的富于发明精神的人。通过对工作中使用的机器进行研究,他们发明了性能更好的机器。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铁路和公路运输行业的400万扳道工、煞车手、列车员、列车消防员、工程师,以及职员等。这些人的工作中,几乎都很单调乏味。他们的工作从总体上讲非常简单,因而短短一年的培训就足以使一名工人成为专家。再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消防队员、警察、邮递员、邮局职员、各种政府办公室的助理人员、木工、泥瓦匠、管子工、画师、车工、石匠,以及类似的需要技能的劳动者等。据推测,他们当中有1%~2%的人偶尔有机会在自己的工作中既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工作,又能获得某种审美享受。

甚至在各种职业内部,乏味的日常事务、简单的任务,以及毫无出路的工作也多得惊人。假如拜访一下我们的数百万教师、图书管理员、药剂师,及其他的职业人员,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情况与木工和泥瓦匠们极为相似。大多数基层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也都类似于此,而这两类人员也超过了100万人。一直向上来到科学家的实验室、大学教授的办公室、外科医生的手术室,以及高级主管人员的豪华套房里,我们方会发现那里才有充足的空间,供才华出众者在工作中尽情施展他们的才能。

因此,你不难发现,在所有受雇的美国人中,能够在赖以为生的工作中或者通过这种工作来发展自我的尚不到一两百万人。将来能够做到这一步的人将会更少,因为将来的机器只会比如今更多,劳动分工也将更加细化,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工作就像人们的生活方式那样,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它正在恢复其本应呈现的面目,即不过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随着对这个道理的认识,人们会自己变得清醒起来。用不了多少年,所谓的“工作真理”也会和占星术和手相术一样,不过是老掉牙的骗术大行其道之后所遗留下来的臭味而已。

但是,年轻人仍将不得不把他们最旺盛的精力用在工作中。之所以如此,仅仅是因为他们必须尽可能快地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这样他们才能够在40岁时开始真正的生活。一方面,上了年纪的男人和女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可以不必再认真;另一方面,年轻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则必须非常认真——然而,要以一种与当前的习惯做法截然不同的方式去对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