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你不可不知的20个心理学名词
18035600000002

第2章 社交恐惧症

Social Phobia社交恐惧症,又名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见人恐怖症,是一种对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场合,有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

此症名称源于1985年,当时被认为是忽略性焦虑失协症(Neglect anxiety disorder),经过14年后才渐渐被重视。

当红美剧《生活大爆炸》中有一位在大学工作的印度天才,他与朋友之间的交流轻松正常,但是一面对女性,立即哑口无言。他多次努力想克服这个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一句道歉,但是他无论如何就是做不到。

除非是在喝酒之后,或者服用了实验性的药物,他才变得侃侃而谈毫不怕生。有一次他以为自己喝了酒,但其实是无酒精的饮料,他在兴高采烈的谈话中一下卡壳,灰溜溜地回到自己的小角落,继续沉默。

观众们在看着这位演员哈哈大笑时,可能也会想到,现实中这样的问题并不少见,患者其实非常痛苦。

有的人,明明是鼓起了勇气要上台演讲,却结巴半天,词不达意,下来后羞愧万分,再也不当众发表意见,因为他觉得现实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失败,不能自取其辱。

也有人心里有很多话想说,却无法正视别人的目光,一张嘴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为了不和客服小姐争论,只好忍受产品问题,为了逃避面对老师,功课里明明不懂的东西也假装自己懂了。

还有的人,干脆就把自己关在家里,能少见人就少见人,他们对人多的场合充满惧怕。

害怕,这是我们唯一应当害怕的东西——罗斯福夫人。

这句名言曾在经济大萧条时期,鼓励过无数的美国人走出消沉,迷茫的低谷。

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应该把这句话多读几次,或者,是每天都读上几次。

我们害怕的,是害怕本身——你认真地想过这一点吗?

我们害怕那种“令我们害怕”的状况,这是我们不断逃避人际交往的本质问题。

人际交往,在“社恐”患者的心中,代表着尴尬、出丑、被嘲笑、批评……彻头彻尾的失败。

一想到这样的失败,“害怕”就被提前透支了。

“社恐”患者总觉得自己是一座孤岛,无人理解,也无人在意,但他们却时刻渴望着过往的船只。

等到船只真的来了,他们却手足无措,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藏在什么地方好呢?

也许你更应该做的事情是:不要躲藏,直接面对。面对你的恐惧,面对令你恐惧的一切状况。

如果你与陌生人说话脸红、口吃,不用怕,这是正常现象。

如果你一想到与陌生人说话就脸红,紧张,心跳加快,后背出汗,也不用怕,很多人都跟你一样有这样的毛病。

如果你为了逃避与陌生人说话、接触,甚至逃避看到陌生人,陌生场合,而把自己关在家里,门都不出,拒绝所有的聚会、约会、见面,连接电话都不敢,那么,很有可能你患上社交恐惧症。仍然请你不要害怕,这是可以纠正和克服的。

而且,还是有很多人跟你一样,你并不孤单。

在美国的心理障碍疾病的诊断中,社交恐惧症已排名第三,前两名是忧郁症和酗酒。随着网络普及,时下“宅文化”流行,把“宅”当成是时髦的青年男女们,很有必要问问自己有无社交恐惧症的症状。

也许你会说:我可是Facebook上的红人,我怎么会有社交恐惧症呢?

你交往的只是一个个ID,对真实世界来说你是个彻头彻尾的陌生人,而且你极度害怕与陌生人发生往来,上面所说的一切症状都在你身上存在,那么,仍然可能你是“社恐”大军中的一员。

如何面对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人,这是网络时代为我们提出的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青年喜欢躲在网络的背后,与跟自己同样的人发生联系,他们回避人群,喜欢独处,他们主张的是“个性”“闷骚”,对正常的人际交往十分抗拒和排斥。

“你们不觉得自己虚伪吗?我这样子才是真实的。”一位“社恐”患者这样说。

我们作为人类的个体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要与其他人发生各种联系,这些联系又会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社会的礼仪,伦理,交往沟通的技巧,并不是一句“虚伪”就可以概括,而且,也很少有人真的可以远远地逃避开人群,终老一生。

生活在世界上,我们有很多困难要克服,与他人的交往就是其中之一。“社恐”患者往往重视自己,而畏惧、轻视他人,在他们的价值体系中,很多人感到自卑,却是靠推测他人的看法来实现的:

别人一定看不起我——我看不起别人。

其实,这里的“别人”只是一个载体,核心的问题是“我看不起我”。

非常需要别人的认可,却害怕为了认可需要付出的代价。不想承担交往带来的风险,却对交往本身充满了渴望。

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内进退自如,但是也仅限于自己熟悉的范围,一旦有所突破就会本能地退回自己安全的“壳”,做一只小蜗牛。

“社恐”患者应该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加强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度,并从中找到价值和意义。

走出去,见识更大的世界,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我们的生命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故事3对这世界无话可说

小陈有份稳定清闲的工作,每天早晨,他默默来到公司格子间,打开电脑,一边工作一边跟网友们聊天,网上的他活泼风趣,吸引了不少女网友。他的神秘之处是从来不参加同城聚会,只是偶尔传出几张照片给那些追问他的女孩。

“我害怕,我不想跟陌生人一起吃饭唱歌,想起来就觉得恶心,多没意思啊,在网上说说笑笑就够了。”小陈被网友催烦了,就玩消失,避开那些催他现身的人。

“我想这是我性格比较内向,怎么说呢,我是个很清高的人,念书的时候就是这样了。”小陈是同学会上的隐身人,因为有一次大学同学组织的聚会上,他不愿意玩“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被同学推搡着,起哄,他冲出门去,打车赶回了家。

“那些人的声音让我心慌,特讨厌他们那么放肆。”小陈把自己的感受告诉给网友,也作为对自己为什么不参加版聚的解释。

老板有次很早来到公司,看到小陈安静地坐在那里工作,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前途。他特地在下午的会上表扬了小陈,而且让他当众发言。

这突如其来的要求让小陈满脸通红,他勉强站了起来,双腿发抖,半天也没说出一句话。

那是一段漫长而安静的空白,每个人都在替他尴尬,而他自己更是羞愧万分。

老板再三鼓励、表扬他,铺垫了很多开场白,但他就是不能开口,本来是很热闹的场面变得冷场。

“好像嗓子被什么堵住了,一下子就说不出话了。好像我灵魂都脱离了身体,在高空冷眼看着这个会议室。说句话怎么这么难啊,我太没用了,明明是件好事我给办砸了,以后我怎么再见这些人,他们一定以为我是白痴。”

事后,小陈不断地后悔这次恶劣的表现,他更害怕跟同事接触了,因为担心他们会拿他的表现来开玩笑。低落的情绪越来越严重,小陈递交辞职报告,离开了这家公司。

他的手续都是由一个平时相处得还不错的同事代办的,但是同事收拾好他的物品,送到他家里时,小陈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想出去照面。

“没脸见人,他看了我会怎么说,我不想听安慰的话,那些废话对我没有意义。我很痛苦,一边听着外面同事说话的声音,一边掉眼泪。其实很想跟他说声谢谢,那么远给我送东西过来,但是最后我还是没说出口,这件事让我更自责了,怎么连谢谢都不会说了。”

小陈过了将近三个月“与世隔绝”的日子,唯一打交道的是楼下超市的老板。但是有一次,老板跟他多说了几句话,问他怎么没上班,小陈连东西都没拿就走了。

“我没上班关他什么事,他把我看成什么人了,以为我是骗子、混混吗?”在小陈的眼中这世界充满了敌意,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逃避,再逃避。

投了几份简历,面试他也想回避。勉强在亲戚的推荐下,去见了某公司的人事主管,他却再一次陷入沉默,无话可说。

“简历上都有,自己不会看吗,我坐在那里很不舒服,怎么没有人问问我的感受?”

所幸,因为以往的工作经验,小陈还是被录取了,于是,他又过回了默默的、独来独往的生活,在网上很活跃,在现实很冷漠。

小陈的常用借口:

“不跟别人来往我也不会死,还不是活得好好的。”——有人劝导他参加交际活动时,他这么说。

“无聊,装模作样,其实心里都是在等着别人出丑,我这样的人,去了就是笑料了。”——他承认自己在社交上的缺点,同时谴责社交活跃者。

“我有社会活动,网上的交往也是社交啊,我只是没参加他们聚会而已。”——他不肯承认自己已经脱离了正常社会交往的现实。

故事4出门是件要命的事

Lisa总是幻想自己可以成为最受欢迎女郎,当然,现实中的她远远不是。她说话声音非常微弱,很多人不得不叫她大声说两次才能听到。但是,如果有人对她大声说话,稍显粗暴,她马上感到受了伤害,一连好几天都感到不适,严重的时候还会呕吐。

她最怕的是两个人相处的环境,无论男女,脑子里那个“紧张”的阀门会忽然打开,里面有巨大的恐惧奔腾出来,把她淹没。她不能找到话题,精神集中不了,总是担心自己说错话,做错事,害怕被人嘲笑,又害怕因为这些想法而真的笨手笨脚,给别人留下坏印象。

结果大部分的人就是这么看的:这女孩很内向,就是不大懂人情世故,可能还小吧。

Lisa为了克服这个毛病,工作之余报了个外语培训班,结果那个嗡嗡响着、充满人声的大教室让她更难受了。有了疑难问题也不敢去问老师,同学们互相聊天,自我介绍,她总是借故去卫生间,呆到上课了再出来。放学不是第一个走就是最后一个,明明在公车上遇到了培训班上的同学,她都是垂下头,假装没看见对方。

“好羡慕那些口才好的人,有时候我看电视,就幻想自己成了上面的人,张口就滔滔不绝地说话,自己想什么就说什么,真了不起。我经常努力张嘴,等张嘴了又忘了想说什么了。有几回我忽然结巴了,舌头不听使唤,真恨不得踢自己几脚。”

Lisa的爱好是十字绣,她可以为了一幅作品忙上几个月,闭门不出,她害怕车流、人流,在电梯里跟陌生人相对她都会非常紧张,眼睛死盯住电梯门,尽量站在距离陌生人最远的地方。

“在学校里,我没有交到什么朋友,有天我回宿舍躺在蚊帐里,室友们在聊天,她们说没有朋友的人是人品不好的人,我觉得这是在说我,哭了一夜,就是默默地流泪,也不敢哭出声,我人品不好吗?是不是真的是我人品有问题,别人才不愿意跟我交往?”从那时起,本来就胆小害羞的Lisa开始努力跟人群保持距离。

找工作时好多次面试,都让Lisa灰了心,但是有一份工作录用了她,工作主要是处理文件、整理、分类、做出标记、接听电话,跟人打交道的机会很少。

“我只能做这样的工作,因为我不行啊。公司里有很多销售,特别会说话,有个跟我一样大的,我们一起进公司,她现在都买房子了。没办法,我没有这个能力。”

她推掉了好几次相亲,虽然她到了结婚的年纪,也很想找个合适的对象,但是一想到要出门去,被人们挤来挤去,她就倒尽了胃口。她也不能想象自己坐在陌生男人对面,该怎么开口谈情说爱。

“我可不可以就这么单身下去呢?”Lisa问朋友,朋友没办法回答,她已经不记得Lisa的样子了,她们半年没见,尽管她们俩的家只隔一条街。

Lisa在新年时接到一个电话,是她的初恋打来的,他回国第一个想见的人就是她。Lisa仔细地把自己打扮一新,却不停地发短信推迟约会时间。因为她不知道该怎么去他定的那个餐厅,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她怕自己会当场昏倒。

Lisa的常用借口

“人多的地方空气不好,会有传染病,少去最好了。”——她解释自己为什么不喜欢公共场合。

“人心难测,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说话就得罪人了,少说话,不说话就没事了。”——她觉得自己的沉默是个优点。

“我就是这样的命了,孤独一辈子,挺清净的,没什么。”——她安慰自己。

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和来源

社交恐惧症的重点是一个“恐”字,患者对与人交往充满了惧怕。有些患者是因为成长期没有得到善待,比如说,家庭环境压抑、严苛,使得孩子过分敏感,总是害怕做错事,遭到斥责,久而久之形成了逃避的习惯,“老实”“内向”“不爱说话”,这些被家长误认为是“乖孩子”的表现,其实已经播下了“社恐”的种子。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不会跟别人友好相处,会经常性遭遇人际交往的挫折,挫折多了,对自己更加没有信心,又恢复了小时候“逃避”“自我封闭”的模式,越来越远离社会环境,最终,成为一名社恐患者。

还有人是因为一些不愉快的社交经历而成为社恐者,比如童年曾被同龄人欺负、嘲笑,比如曾经被朋友背叛,背后议论和诋毁他恰好又被他知道,再比如说糟糕的当众演讲,让当事人感觉整个世界都毁灭了。

“我害怕!”这是社恐者内心最深的感受,因为什么害怕呢?起初,是害怕陌生人,害怕自己表现不佳得到坏评价,害怕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和议论。时间长了,是“害怕”自己面对外界环境时那种“害怕”的感觉。

为什么这样害怕呢?因为他们总是觉得社交时的自己是失败的、笨拙的、丑陋的、被动的,他们很敏感,又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别人明明是很正常的表情和反应,他们也觉得是对自己的攻击和伤害,于是更加害怕与人交往。

因为害怕自己“害怕”,所以无奈用自闭来保护自己,做消极防御。这是“社恐”者们最常见的现象。

社交恐惧症包括有一般“社恐”和特殊“社恐”:

一般社交恐惧的症状大致有:

1.害怕成为众人关注的中心,害怕被人观察动作细节;

2.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回避在公开场合露面;

3.不敢与人争论,交流,哪怕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权益。

特殊社交恐惧的症状大致有:

1.对某些特定场合感到不适,如当众发言,演讲;

2.在社交前极度焦虑,生怕出丑,被人嘲笑,反复想象出丑时的场景;

3.生理上表现得容易脸红、口吃、出汗、发抖、表情僵硬,等等。

社交恐惧症患者创造出一些自己遵守的内心逻辑,来保护自己,不承认自己在这方面的失败。

“我只是内向,不擅长与人交往,其他方面我都很正常。”

“自闭可以逃避开这些我害怕的场合,不用跟陌生人打交道。”

“我没有更多人际交往的需求,我讨厌做社交明星。”

“别人就算不认可我也无所谓,我根本不在乎。”

有些时候他们又走上极端,不断地责备和鞭挞自己:

“天哪,我连句话都说不好,还能做什么,真是连三岁孩子都不如!”

“我学历这么高,却做不出一个成功的演讲,我天生就是失败者,不配成功。”

“你怎么这么没用,没有出息……你这个懦夫!”

“再脸红,发抖,就去跳楼,活在世界上也是浪费粮食,太丢脸了。”

很显然,社交恐惧会让你失去更多机会,假装自己什么都不在乎,封闭的个人小天地其实如此脆弱,稍有变动就会被伤害,而你的个人理想将因为你不敢承认的社交恐惧症而一次次夭折。

社交恐惧是“天才病”?

我们身边其实就有这样的人,他们完全不擅长人际交往,不懂人情世故,但是他们有某方面突出才华,或者是理科高手,或者是机械爱好者,或者是摄影、绘画、音乐方面有突出的特长。他们因为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而忽视了身边的人际关系,这造成他们在社交时的笨拙,显得很冒失,不合时宜。

大哲学家康德先生终身未婚,一生没离开过家乡,比起很多少年成名的天才,他四十六岁才拿到教授职位,沉寂十年才写出经典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他几乎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每天下午两点准时出来散步,多年的习惯让他成了小镇居民的钟表。有一次他没出来散步,邻居们都觉得是自己的表坏掉了。康德对待异性的态度异常严肃,女性只在他的书里作为名词出现,有人跟他提到“结婚”的字样他都会生气。

同样独身终老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他在女性面前永远是紧张、羞涩、口吃的。他只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会感到自在。多年漂泊不定的生活,下层草根的出身,让安徒生对人际关系毫无安全感,他只在文字中挥洒自如,而从来不是一个社交好手。

很多的名人都有社交问题,他们因此而无法跟常人一样享受友情、爱情,但是也会因此有更多时间钻研自己的领域,做出惊人的成就。

与世隔绝会令我们更专注于某一领域,深入研究,发掘自己的想法,不受干扰。从这一角度来说,社交恐惧是“天才病”是有道理的。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现代社会对于人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而且非常注重群体合作以及处理事情的“情商”,因为我们衡量成功的标准,不仅限于在事业上的成就,幸福感、责任感、是否有拥有美好、健康的人际关系,也是成功者必备的条件之一。

所以,“社恐”患者还是要大胆面对自己的性格缺陷,努力让自己融入人群。害羞、内向的人也是可以找到朋友的,前提是要走出家门,认真去找。

克服社交恐惧症的心理建设

你略有社交恐慌的症状吗?没有关系,很多在稠人广众中神采飞扬的大明星,其实私下很害羞,也害怕跟陌生人来往,他们只是选择承受了这种心理压力,尽量让自己的才华释放出来,表现给更多的人看。

脸红,心跳,举止不当,其实每个人来到陌生环境,跟陌生人接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这些反应是身体自然出现的,为了保护你而出现的。

这是很正常的,不需要害怕,更不需要为了“害怕”而把自己关起来。

多一点幽默的精神,学会自嘲,那些让你不适的感觉,你完全可以轻松地对待。我们每天都在与社会发生联系,我们也因此可以获得更多。你看一个推销员,最需要积极乐观的精神,每天都要找到新的人,新的机会,不怕被拒绝,因为在被拒绝了一千次之后,可能第一千零一次,他就得到了成功。

你也是一个推销员,你要向这世界推销你自己。去做这件你一直都想做的事情吧,你原有的才华和能力,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1.转移注意力,不要过分关注“可能会出丑”“出丑后怎么办”,接受自己的缺点,接受自己犯过的错误,不要给自己很大压力,“我一定要做好”“我这次不能再失败了”这样的态度往往会导致新的失败;

2.不要苛求完美,用轻松友善的心态对待自己和他人,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你当然可以跟他/她做朋友”“一起出去吃个饭多好”,把你愿意与人交往的念头表达出来,结识那些你想结识的人,朋友会让你的世界更开阔;

3.学会倾听,在做一个表达者之前,做个好的倾听者,会让你得到更多人的欢迎,在倾听别人的过程中,你也会学到更多东西,“原来事情并不是我想的那样”“他的意思原来是这样的”,倾听会让你更加宽容,会体谅,包容他人;

4.可以每天设定一个交谈的小目标,先从你身边的人开始,家人、朋友、同事,事情可公可私,但是你要尽量多说,延长自己的谈话时间,享受谈话和交流的过程。之后,你就可以去认识那些你想认识的人,去跟更多的人交往;

5.鼓励自己去参加聚会,给自己的最低要求就是出现在那里即可,你就战胜了自己一次。下一次你可能就跟坐在旁边的姑娘交换了电话号码,这会是很大进步。再下一次,也许你也可以当众讲个笑话什么的,搞搞气氛。这些真的不难。

6.到人多的地方去,保持微笑,克服平时的厌恶心理,不推辞当众讲话的机会,发言之前深呼吸,告诉自己搞砸了也无所谓,还有下一次。而下一次,你继续搞砸,那么仍然还有下一次。对自己宽容一些吧,要像搀扶孩子学走路那样认真,耐心地对待自己。

7.如果口吃过分严重的话,请每天花时间大声朗读。现任总统奥巴马是媒体的焦点,其实,副总统拜登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曾经有口吃的毛病,为此他每天都对着大镜子朗诵诗歌,后来成为优秀的政界人物,杰出的演讲能力帮了他很大的忙。所以,你可以做到的,与其悲叹焦虑,不如马上行动吧。

社交恐慌症的患者应该每天醒来时,都对自己说:我很重要,我很勇敢。

每天入睡前,仍然要告诉自己:我很重要,我很勇敢。

如果你发现自己略有社交恐惧症的倾向,那么马上就去参加聚会吧,努力在聚会上讲笑话吧,告诉自己搞砸了也没关系,你是在为了战胜自己而努力。

你可以拥有这世界一切的美好,只要你大胆地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