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李国文说人情世态
18053700000045

第45章 进补说——中国人是个讲究进补的民族

有一年,我到广西去,一位朋友送了我一对蛤蚧。

《方言》第八:“桂林之中守宫大者而能鸣,谓之蛤蚧。”郭璞注:“似蛇医而短身,有鳞采,江东人呼为蛤蚧。”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蛤蚧,长五六寸,似蜥蜴,四足,有毛尾绝短。尝自呼其名以鸣,一岁则鸣一声,有名至数十声者,人以为神。方言日:桂林之中,守宫能鸣,即此。其背色绿,有黄斑点若古锦。多居古木窍间,得其雌雄合者益阳。”

送我这对蛤蚧的朋友说,极补,极壮阳,也许你的哪位作家同行用得着。

我说谢了。我看着这对古怪样子的蛤蚧干品,不禁思索,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民族,能比得上我们中国人拥有这样博大精深的进补文化。典籍之无所不备,补品之无所不吃,药物之无奇不有,民间验方之神秘,之古怪,之别出心裁,之挖空心思,说起来是很让我们后代子孙为之自豪的。决不是夸口,西方人也许在坚船利炮,铁甲雄兵方面,略胜我们一筹;谈到进补,对不起,洋鬼子连ABC入门的程度还不够呢!

中国人这份悠远历史传统的进补学说,洋鬼子只有望洋兴叹的份。

譬如,西洋参本产美国威斯康辛州,所以又叫花旗参;但美国人懂得吃者不多,这就显得傻帽了。绝大部分顾客是我们中国和东南亚的华人,恨不能拿来当饭吃。再如燕窝,系出自泰国海岸的悬崖峭壁之上,采撷起来十分困难,价值因此十分昂贵。但吃燕窝的并不是采燕窝的人,而是港、台、大陆的中国人,特别是发了财的人,吃燕窝表示一种身份。再如林蛙,也叫哈士蟆,主产地为东北吉林,邻国俄罗斯也产一点,但当地人不懂得这是一种极营养的补品,弃之如敝屣,但看到中国人当宝贝似的,连忙下令禁止出境,可他们绝对没有勇气吃一口哈士蟆油的。

而这种油,是由雌性林蛙的卵巢和输卵管所附着的脂肪熬制出来,由此可见,中国人为了进补,吃到何等深入的地步。

同时也看到,中国人之进补哲学,是以世界为我所用的大手笔做法。这种大气,非西方人只知道吃单一的肉、蛋、奶可比。老外的食谱,营养也许丰富,口味相当淡寡,菜单拿在手中,花花绿绿一片,可菜则数道,汤则几种,内容相当有限,挑选余地甚小。所以,洋人只知果腹,不懂进补,而炎黄子孙,历数千年的尝试,凡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无不可以作为补品,敢吃会吃,这一点,老外是望尘莫及的。

八十年代,中苏两国修好,第一个苏联作家代表团来访问,自然要隆重接待。其中,有一位汉学家费德林院士,八年抗战时期,曾在大后方的重庆生活过,是个毫无疑问的中国通。他就很在行吃中国人爱吃的补品,买中国人爱用的补药,每次吃饭,他都换着样点鹌鹑鸽蛋,银耳莲子,天麻炖肉,甲鱼乌鸡之类食品。

最令人发噱的,同行的苏联作家中,有一位苏联国歌词作者米哈尔科夫,他很诧异这位汉学家特别爱吃葱烧海参这道菜肴。一见服务员端上菜来,就皱着眉头,说,这种软体动物是可以吃的吗?院士用中国话对我说,他不懂中国食物的药补作用,你打死他,他也不敢吃的,在中国,凡叫做“参”的食品和药品,都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他这个经验总结,倒也不无道理。看他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我服了这位汉学家。

中国人对于如何进补,学问很大,方法很多,目的性也不一样。有的人着眼于保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热天补凉,冬季补暖,春燥补湿,秋凉补温,通过食物起到调理作用,珍摄养生,祛病延年。有的人重点在治疗,药物之外,“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地对症辅以适当补品,促进病情的好转。有的人则是企求身体的某一部分机能的强壮,例如以动物的性器官,也就是叫做“鞭”的炮制品来增强性机能,似乎成了进补的主要目的。明代权相张居正有多达七房的年轻太太,因此,他就要服用一种叫做“海狗肾”的补品,用以强壮性欲。海狗,即腽肭兽,其性器官制品,极具性兴奋的强烈激素,阳亢无比。因此,服药后,虽数九寒天,也戴不住帽子。万历初年,由于首辅不戴,百官也不敢戴,北京城里,一片光头,成为一道风景线。

蛤蚧虽是一味强壮药,效用比之海狗肾,差得太远。后来,我转送给一位朋友,泡酒喝了,效果如何,我没有打听。

生活好了,饮食不愁,男女的事自然多了起来,于是,壮阳这方面的学问,便有人求知若渴地追寻了。在华夏古国,这方面的民间偏方,古代验方,家传秘方,以及那些早已失传的《房中术》、《素女经》,如今还能找到的断篇残简中,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浩如烟海;这些,恐怕是我们中国人进补的最高精华。有位叫高罗佩的荷兰人,在他的研究专著里,对于我们这方面的成就,总是拍案叫绝,赞叹不已。

由此也了解到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对于保健强身,延年益寿,永葆青春,长生不老,下了多么大的工夫啊!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总体观察,单单是物质方面的补身,而不在精神方面补心,显然就不够全面了。

中国人在吃各式各样的补品时,包括一些难以入口的,例如浸泡了蛇、蛤蚧、动物性器官的酒,所表现出来的恣肆汪洋的勇气,着实令人敬佩。外国人是不大吃动物内脏的,而我们是相信吃心补心,吃肺补肺的,所以,大嘴吃八方,没有不敢吃和不能吃的,这胆量也确实是非同小可的。

但在精神进补方面,实在让人遗憾了。

自打孔老夫子一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以后,从古至今,在思想上就变得比较狭隘保守,作茧自缚,谨小慎微,畏首畏尾起来,一听到是外邦的东西,魂先吓掉了一半,汉唐的时候,还敢引进葡萄,拉拉胡琴,到西域取经,与匈奴和亲,越到后来,气度越小,一点也不具备在吃补品时,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既无广采博取的胆识,又无吸收消化的能力。对外来事物,宁肯抱残守缺,避之惟恐不及。对先进文明,甘愿瞠乎其后,很少借鉴学习。甚至哪怕与自己意见想法稍稍相左者,也缺乏兼听的胸襟。因此,造成中国长时期的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局面,不能不说是这种精神方面的进补不丰,营养失调,内心虚弱,中气不足的结果。

所以,若是人们能够千方百计,不惜工本地进补强身,也同样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地在精神方面补充自己,以求身心的全面健康,也许对于中国的进步发展,会有更为良好的作用。

所以,补身固然重要,补心则更关键。

既健身,又健心,这才是全面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