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皇上再添两位皇子,必定册封大赦,照着往常朝觐的情形来看,一两年内必定是会请旨的。如此一来不仅边境空虚,那些不服之人,更是会怀恨在心,趁机滋事,在所难免。如今越是盛世,百姓和集,则稍有兵灾,所害必重。而越是盛世,又越不愿意见到何处有损伤。一如越是形容姣好的女子,便越是舍不得其受一点儿毁损。所谓精益求精,或是得寸进尺,兴许便是这个意思。
思及此,众人皆有些儿愤愤不平起来,周尚书道:“启禀皇上,启禀皇后娘娘,这些邻邦,唯古格最大,且一直有贰心,为患最深,不如当即发兵屯边境。稍得情由,便即进兵,此番定要一举收服古格不可,以免后世祸患。”
怡亲王摇头叹道:“启禀皇上,启禀皇后娘娘,承平日久,兵锋不可擅动。既欲德化天下,当思德化之法。如今正儿正在巡行四处,宣威布德,该多思如何以圣德化此兵灾。再则若是动兵,必与他不利,亦与天下不利。即使屯兵,同于宣战,或是与其交恶,如此一来,天下何得不动?即使古格不曾交战,而民以动,天朝必定受损。如此岂非损己而利人?”
想起宣亲王此时正在大月氏,处在各背逆之中,皇上与黛玉忽而惊吓起来,很是为宣亲王担忧。文亲王道:“回父皇,回母后,父皇母后勿需为皇兄担忧。皇兄到得西方,便已经身处险地,皇兄与保傅必定知晓,且如今身在大月氏,必定已经思虑周全,妥善应对。再则便是偶有小贼,皇兄亦能应对一二,不足为患。”
倒也是,朝中都已得知那里危险,东少保夏少傅何等样人,如何不知?卫国公乃宣亲王姨父,如何能不告知,不为备?若是偶有闪失,怕是天下人人皆能得而生啖之。再则大月氏乃西北大邦,佑护一二亦当无恙的。更兼肃州都指挥使司拥兵十万,镇守一方。钦差随行侍卫几千,又离肃州近,倒是无需太过挂念。
黛玉放下心来,擦了一把冷汗,方说道:“还是亶儿想的透彻,母后多虑了。只是亶儿可还有何主意,不如说来让父皇、王叔等评判评判。”文亲王见母后好些儿了,方回道:“回父皇,回母后,儿臣以为怡王叔所言有理。既然是宣威布德,便很该有始有终。且此时西方虽则有此隐患,却是‘隐’而不发,时机正好。
前番皇兄走时父皇已有圣旨,所行之处,附近兵马随意调动。故而若是其祸已构,则皇兄不过一道谕旨,大兵往复,三日功夫而已,无需另备。若是依旧‘隐’着,则当思妥当良策。儿臣以为不如让皇兄于肃州及左近各处行春蒐,四处必定震动。虽则如今已是初夏,然西北节气稍晚,且肃州左近皆多草原沙漠,于此时春蒐既不伤农,亦能尽情练兵。
便是发二万人而春蒐,儿臣以为便是古格亦当震恐。而龟兹、莎车及于阗等小国,如何当期锋?稍有自知之明者,必定闻风丧胆,打消意念。如此一来,则化隐忧于无形,又能宣威。若是皇兄还能广施仁义,则德化亦未尝不可得。且此事到此还不算结束,若是后事能继之,则长治久安未必不可图。”
怡亲王点头笑道:“启禀皇上,启禀皇后娘娘,若说于此时春蒐,于中原之地,兴许有伤农时,而于西北苦寒之地,则正是好时候。如此则稍稍有识者,必能猜知乃是天威震怒,若是正儿能再加透露一二其意,兴许能将龟兹、莎车的胆子都给吓破。不战而屈人之兵,果真是上上之策。臣等不及多矣。”
贤亲王道:“启禀皇上,启禀皇后娘娘,依着亶儿所言,自当是良策。只是若是仅仅将此事掩息,是否会遗患后世?臣以为还该于大事化为无形之后,收捕首恶,又广施仁德。皇上与皇后原是心怀慈善,欲劝化天下,却生出这段事故来,当思及时补救。且彼处如此,则其他各处未必便能河清海晏、风平浪静。
敬肃王已经出巡半月有余,至今不得回报,不知情形如何?臣以为在施德之时,还该从容以对。若是操之过急,又稍有误解之处,皆易成积弊。便是一时半会儿不曾发泄,或是不能危及天下、损害旁人,却亦非盛世所该有之事,更非德化所该致之果。所谓拾遗补缺,循序渐进,便很该如此。”
徐丞相回道:“启禀皇上,启禀皇后娘娘,臣附贤亲王议。西边多蛮夷戎狄,皆化外之人,难以猝化,不可相强,否则物极必反,为乱构祸,则是大误,过犹不及亦。如今连年风调雨顺,天下富足,兴许有些地方官吏会以何处先善化而比之。或是急功近利,欲得皇上皇后褒奖,故而苛责之处恐在所难免,还需核查安处。”
凡事皆不可操之过急,所谓‘欲速则不达’,黛玉看着靖献王笑道:“不达,你有何见解?”靖献王起身回道:“启禀皇上,启禀皇后娘娘,臣以为徐丞相所言极是。只是臣另有一言。西北乃苦寒之地,故而稍有门道的,皆不肯就任。而即已受命往守彼处之官吏,亦往往三心二意,不肯精勤为之,视民往往如陌路,待之偶而如仇敌。如今得圣旨,宣教化,亦不过做个样子敷衍而已,如此则下不得其情,误解歪解便不足为怪了。”
说得倒是,去西北为官,人往往以流放自比,可见其苦。稍稍有钱有家世有背景有才能的,皆会想尽办法避开,故而去那里的便剩下些寻常许多的。倒不是说寻常许多的人便没有品行好的,或是有歪瓜裂枣的意思,绝对不是。而是这些人便是再好,只要去到那里,经过世道的一番折腾,便是贤德之人,亦会灰了心。更兼到得那里,见到民风兴许还朴拙,却很有些冥顽不化的意思,故而,灰了的心渐渐的便死了。
让这些心如死灰之人,或是本就寻常之人,去教化一些茹毛饮血,或是顽固不化的人,确是难些。若是再没些耐心,没些鼓励,或是奖赏,便是有着满腔热情,待得一来二去几回下来,大概亦会失了兴趣的。更别提那些被谪贬到此处为官的,原本就带着一腔的怨愤,如何肯好生为官?不过是应付而已。
如此说来,倒果真是件儿大事,非是那里有多少人口,多少产出,多少利益可图,不是。而是因为若是不好生教养,格外努力,会有许多坏处,危害很大。得失的算法有两种,一种是得,得的越多越好,另一种是失,失得越少越好。虽则有些区别,大意是一样的。若是此处注定无所得,要不停的担心是否会失,便早作准备,多做准备,以备日后少失。
众人皆沉默思索起来,文亲王抬头看着黛玉,见黛玉亦低头看他,眼睛亮了一下,说道:“回母后,既如此,儿臣倒是有个想法。”见黛玉点头,文亲王继续道:“回母后,儿臣以为舅父所言有理,只是并非无解救之法。儿臣以为西北虽则苦寒,却未必无人愿去,或是无能人、贤德之人愿去,而是可能未被朝廷重视,故而让其有得不偿失之感。
史公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便是君子,亦当取财以自立,何况寻常之人?儿臣以为此地向贫,而益取之,犹割股而食,岂能长久?如今天下富足,莫若薄省西北边地赋税,而往官者厚其禄。又另设奖赏之法,若能得抚民定边,则另行赏赐。若能兴教化,或是另有奇功,便是爵禄赏之,亦未为不可。不知母后以为如何?”
黛玉点头笑道:“问父皇,父皇若是愿意,母后再无不可的。边地原本异于中原富土,治之亦当不同,如此方能各得其所。古有屯田之法,如今肃州十万兵,其粮皆仰江南及中土,转运耗费颇广,又未必得上优之粮。莫若诏民贫者得举家迁徙四边,任意开垦,五年不税。又边境将士得屯田,所入归各人所有,不入官。而官粮得折变为俸而补偿之,如此则边地繁盛,戎狄归附。又中原之人初通礼仪,可为先例,善教化之,或可得其便。”
见说起天下之事,便有说不完的话,皇上笑道:“既如此,怡亲王、贤亲王与丞相府谋议,若得边境安宁,则天下安定有所依。又着即下旨,另宣亲王往肃州春蒐,具体各事,周尚书拟奏。另宣亲王巡狩在外,得便宜行事。”众人见大事稍定,便皆放下心来。不过略略商议片刻,便各自辞去。
因着周惠妃之丧,又适逢家国大事,虽则天下不知,皇上与黛玉及文亲王却心中有数,故而自文亲王起几人的生日皆不曾好生过得。而自那日圣旨下达,宣亲王得肃州春蒐,便宜行事。各处的消息便渐渐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