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则不说,可她岂能不知自己的形貌非常人可及?因此,不知君恩几分真,不知人情几分真,不知天底下的归心,又有几分真?忽而想起来,这归心亦是可笑的很,说是归心,又有谁知是否惦记着那风调雨顺及年年的赏赐?有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那些苍头百姓,难道果真便有那些理想,是冲着她对纯德的追求而归心的?
纯德,是呵,她一直在渴求着纯德,可总在不停的受伤害。她孝顺皇太后,皇太后却将事情不告诉皇上而告诉她,让她为难。她无父无母,皇太后是她唯一的长辈,如同当年的外祖母,便是再不好,她都背负不起不孝的名声。更兼她们还时常是为着她思量过的,她又如何去周旋?她不是那种周旋的人,或者说,她的所有才智都用来寻求纯德,可谁来帮着她?
为了这纯德,她厚待李淑妃周惠妃,又因着二人行事还算公允,上下悦服,故而一再容让赏赐褒扬,可是又有谁知道她的苦,谁让着她过?或许,她不该这么苛责,毕竟并非人人皆如她这般,故而若是比着寻常人来说,李淑妃与周惠妃皆已经够好的了。她们从不曾抱怨过,亦不曾在哥哥面前讨好献媚过,李淑妃更是在有女之后万事足。
可便是这般又如何?以前她需要面对后宫几人,不能太过偏私。故而便是陈婕妤褚贵人,如今的褚婕妤,她皆是尽量公允对待,尽量的善待众人。可最后褚婕妤还是犯事了,陈婕妤亦到了长信宫。昨日才听得吕莹说起,都中私下有人议论,以为黛玉对二位无出的婕妤有些不仁,故而方有如此下场。又说她必定是娇妒,故而李淑妃不能再有子,而周惠妃才会死于难产。还有几个议论以为周惠妃年纪并不算大,又非头胎,为何便会难产了?
她能说什么?此时她能解释吗?她用柔弱的双肩帮着哥哥挑起天下,却有谁来疼惜她?如今还得教养那些皇儿,还得不能太过偏私,唯恐皇儿心中留下芥蒂,将来长大了为祸。原是为得天下着想,却有人说她霸占妃嫔子女。她要那几个做什么?她的皇儿还不够她操心的?她的皇儿还不够孝顺,不够有能为?那几个皇儿便是骑着快马十年亦追不上。
不就是为得教养好众人,来日能见到纯德?纯德,是呵,纯德。十几年前,她就巴望着“无为而治”,“垂拱而已”。热盼着“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天下安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期待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十几年过去了,似乎还丝毫不见其踪迹。还不知要过几个十几年,才能有所成效。
兴许将来文亲王能将其实现吧。想起文亲王,黛玉不由得笑了。不论何时,想起文亲王总是可以宽她的心。不论说话行事,文亲王总是很能契合她的心意,已非母子连心所可解。想起文亲王,黛玉又将才刚的牢骚丢了许多。忽而觉得好笑起来,似乎此处山水细腻,人的想法亦会温婉许多,还会更加多愁善感起来。
为了纯善,为了文亲王,她的那些付出,亦算不得什么。哥哥不是一直对她都很好吗?管他什么缘由做什么,只要一直如此,将来兴许还会如此,便好了。李淑妃不是也挺好的?皇太后不是也挺好的?修亲王顺亲王不是也还挺孝顺的?她大概已经算得是天底下最自在最受尊敬的一个皇后了。
前朝的皇后便是再好,不过是皇上拿来劝化后人的而已,哪里能得天下人的归心?管他天下人是因着饱暖归心还是因着向化归心,只要归心就好。便是因着饱暖而归心亦算不得错,只能说他们太可怜,时常吃不饱穿不暖,故而给他们五斗米一件儿粗布棉袄,便能收了他的心。对于这么些可怜人,还要归心于她,岂不是她天大的造化与福德?
既能得任意求自己的“纯善”,又能有哥哥百般呵护温柔体贴,还能得天下人归心,她还有什么可多愁善感的?相比于方巨山的“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她可算得是“如意之事七八,可语之人九十”,七七八八,还可以吧。
看着昭公主自去一旁与文亲王一块儿坐着读书,黛玉很是开心的露出淡淡的笑容来。她如今名至实归,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夫君宠爱、子女孝顺。而且知心之人,怕是有十来个吧,而头一个文亲王,再过得几年怕是不用她开口,文亲王都能知晓她的意思,岂非人生一幸?再则皇上与师兄,还有孙御史等,还有宣亲王,都是深得她心的。
人生得如此,此番又能巡狩天下,若是仿舜帝故事,五年后又可出巡一番。亦算得是曲折周游列国,有何不足?知足常乐,她很该乐和才是。否则很是对不住自己的一切,还有自己的父母。虽则将近姑苏,此时想来,亦不过如此。父母兴许都已经登临仙界多年了,此时见到她此番模样,已很该放心吧?
想起父母,想起亦已经为人父母,黛玉长长的吐了一口气儿,走到昭公主跟前,却见她正在看《史记吴太伯世家》,便在一旁坐下来。周一直奉泰伯仲雍为贤德之辈,为得成全王季历,而“饹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谁知后世竟非有人要歪解为太王病重时唯恐泰伯仲雍嗣立,故而以孝为名,让二人出而亲自为他采药。既要采药,左近而已,又托言此药唯取自吴楚而善,能治病,故而远遣。
贤孝之人,未必寻常之人可懂,故而当安身立命而自知自守,是件儿极难之事。所谓高处不胜寒,若是志向与众不同,被曲解歪编,兴许亦是件儿极寻常之事。当事者自当得有非常之智慧,方能守住中气,长此以往,方能稍得成功。至于那些愚夫愚妇,还有那些富贵闲人,爱怎么说怎么说去,众口难调,岂能为此而自苦?
看着文亲王与昭公主趁此空当竟都能安心读书,黛玉很是高兴。她有异志,故而那些寻常之人寻常之事,由着那些人争吵去吧。看着天下百姓已经能富足,想来二三十年、又一代人之后,许是民风亦该大改了。到时便是不能“路不拾遗”,想来偷抢拐骗之事,应该会少却许多的。且看如今她的子女,不是已经都向化了?
将来由着文亲王再接再厉,又百十年间,则国用富足、天下安宁、夜不闭户、囹圄空虚,皆该可图的。再仔细打量文亲王,借着真龙送来,如今越来越显现出空前的纯净来。帝王之相,圣人之德,博士之识,至孝之心,岂是旁人所能理解的?想起如今自己还有皇儿能解她的心,将来皇儿就只能孤家寡人,高处不胜寒,黛玉又轻轻皱了皱眉头。
文亲王大概是看完了一节,将书合上,过来拉着黛玉的手道:“回母后,母后可是心里有事?为得何事忧心?”说着便顺着黛玉的手在她旁边儿坐下。昭公主见皇兄不看了,便亦合了书,过来坐到黛玉怀里,拉着她的手道:“回母后,才刚见母后神色不好,可是难过了?还是儿臣又有何事做错了?”
看着两个懂事贴心的皇儿,都中还有两个亦是极其乖巧伶俐的,黛玉笑道:“母后不过是想起些以前的事情,故而想得有点儿失神,哪里就伤心了。母后有你们日夜陪着,又乖顺又听话,哪里来的那么多伤心?”话说出口,心中果真放下了好些。想来许多的多愁善感皆是因为闲着了,若是有皇儿陪着说说话儿,便很不会那般的。
文亲王抬头看了黛玉一会儿,方靠在黛玉肩上道:“回母后,便是有何难以排解的,不过出去散散心,或是跟儿臣玩耍一会儿,亦不该放在心里自苦。母后如今的身子已经很弱了,又忧国忧民,日夜不忘,若是还为得其他事情劳神,这身子如何受得了?便是不体恤自己,亦该为儿臣着想,儿臣可是最愿意跟母后在一块儿的。”
昭公主点头应道:“回母后,皇兄说得很是,母后是该时常多想想儿臣的。凭他天下多少事情,如今皇兄皆已经长大,已经能操劳大事了,母后便该放开心。若是在宫里,便多跟和儿玩笑一回。如今既然出来了,便很该出去走走才是。便是儿臣,虽则懂事不多,却亦会努力学着,日后亦必定不肯母后操劳的。”
望着加起来才够十五岁的两个皇儿,说起话来却是两个大人模样儿,黛玉听得心里暖暖的。忽而皱着眉头望着文亲王道:“母后才刚倒是想起来两件事儿,亶儿可跟母后说清楚了。今日为何不曾与父皇出去朝见诸侯官吏世家,又不曾跟着保傅,却留在这儿?还有一事,亶儿若是说话行事别人不明白,该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