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羊皮卷.世界上最伟大的励志书
18071300000055

第55章 第六个秘密:努力

下边我要揭示的第六个秘密其实严格说来根本算不上一个秘密,因为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耳熟能详,这个秘密就是:要想成功,必须努力。

道理谁都懂,但我们是否真正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呢?我们之中到底有多少人在羡慕着别人的“好运气”,或者将自己的不成功归结为“不幸”呢?我们当中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只朝着目标的方向奋勇前进,而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成功与失败,成功与挫折,不离不弃,坚持到底呢?

孟德斯鸠曾经说过:“自然是向着人类的,自然会补偿人类的苦难,自然之所以让人类辛劳,只是因为她会考虑将最大的报偿赋予最辛劳的人们。”

孟德斯鸠这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是这样说的,同时,许多伟大的人物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他们一心努力向前,从未考虑自己会经受怎样的磨难,是否能够得到应有的回报,而那份回报却也总会最终出现在他们人生辉煌的顶点。

在1712年的瑞士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之中诞生了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伟大思想家卢梭。

卢梭曾经说过:“成功的秘密在于永不改变既定之目标。”他还说:“做有意义的事,这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可以说,这两句话就是对卢梭伟大生命的注脚,而卢梭也的确用他无比丰富的一生验证了这两句话的含义。

卢梭出生后不久,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从此以后,卢梭只好跟随父亲生活。好在卢梭的母亲原本是一位乡村教师,所以家中有许多母亲生前留下的书籍,而卢梭的父亲虽然没有真正地受过系统教育,却也喜爱阅读,所以从卢梭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教他识字、阅读。渐渐地,卢梭受父亲的影响,越来越喜爱阅读与思考,在六岁的时候就能独立阅读整本书籍,于是亲戚们都称呼卢梭为“小神童”。可他们不知道,卢梭取得如此的成就并不是因为他拥有超强的记忆力或者理解能力,而是因为他在阅读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精神,卢梭6岁开始阅读,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到他7岁的时候,家中的藏书就已经被他读完了,这就是卢梭努力阅读的最好证据。

到了七八岁的年纪,卢梭已经不满足于阅读那些浅显的书籍,开始到外祖父的家中借阅诸如《教会与帝国历史》、《世界通史》、《名人传》、《宇宙万象解说》等深奥而不会引起绝大多数小孩子兴趣的书籍。

尽管在许多大人看来,这些书籍都生僻晦涩,深奥得令人提不起兴趣,但卢梭看得却十分专注,有一次,他看到罗马时代的英雄西伏拉被敌人捕获,但仍然宁死不屈,为了使他屈服,敌人将他的手放在火上烧烤的情节,卢梭情不自禁地也将自己的手放到火上去烤,大人们吓坏了,赶紧将卢梭的手拉了回来,但卢梭却说:“我也要像西伏拉一样勇敢。”

从10岁开始,卢梭的生活变得越发曲折起来,首先是他的父亲因为一些小事得罪了当地的一位高级军官,最后在压力下不得不远走他乡,而将卢梭寄养在了舅舅家。

在开始的时候,卢梭的舅舅对小卢梭还算不错,送他与表弟一起去乡村中的一个牧师家中读书。

乡村优美的风景,淳朴的人民让刚刚经受了打击与父亲离别的卢梭再次开朗起来,他重新开始了疯狂的学习生活,如饥似渴地阅读,经常忘记吃饭和睡觉。但接下来,又有一件事情让卢梭彻底结束了这种无忧无虑、一心学习的日子。

有一次卢梭与往常一样在房间里阅读,牧师家的一位女仆顺手将几把梳子放在屋子里的窗台上晾晒。我们可以想象,对于卢梭这种一心扑在学习上的人来说,女仆的行为,以及那几把梳子别说引起他的兴趣,恐怕他连看都没看到。

但是过了不久,女仆回来的时候却发现梳子上的一个梳齿断掉了,并且一口咬定就是卢梭弄坏的。

紧接着,那位牧师也跑过来,在听了女仆的一面之词之后就开始逼问卢梭。卢梭很委屈,却找不到证据证明自己真的没有碰过那几把梳子。看到卢梭不承认错误,那位牧师甚至还请来了卢梭的舅舅,而舅舅的到来让这一出闹剧最终变成了卢梭人生中的一场悲剧。

卢梭的舅舅听信了牧师的话,连问都不问,二话不说就把卢梭暴打了一顿,同时还逼他认错。但是卢梭的倔犟,还有那份与生俱来的骄傲高洁的品格,让他不可能承认这种不属于他的错误,正如他所说,他从小就如“西伏拉一般勇敢”。

最终,卢梭被以不肯承认错误——不诚实的理由被赶出了牧师的家,也从此彻底结束了全心阅读的幸福生活。

13岁的卢梭为了生计不得不到一个鞋店里当了学徒工,但即便是这样,卢梭也从未放弃阅读,他经常将四处借来的书藏在贴身的衣服口袋里,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偷偷地看。有一次,卢梭正看得投入的时候,鞋店的老板,卢梭的那位“师父”走了进来,一眼看到卢梭正在阅读就劈手夺过他手中的书本扔到了窗外,并且还辱骂卢梭:“你一个穷小子瞎读什么书?”

但这样的打击对于卢梭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静静地听完了老板的辱骂之后,他默默地把书捡了回来,不但继续阅读,还将自己所挣的那点微薄薪水全部节省下来到隔壁的小书店里租书看。

就这样,卢梭在小鞋店里住了三年,直到16岁才离开那里,开始了流浪生活。这段流浪生涯让卢梭如同耶稣与佛陀一般看尽了世人的疾苦,深切地了解了人民大众生活的艰难与苦难,既丰富了他的阅历,也开阔了他的眼光。

在后来,卢梭在好心人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位在当时以拥有丰富藏书而闻名的人——华伦夫人。卢梭对阅读的喜爱感动了华伦夫人,她不但帮助卢梭找到了新的工作,更是允许他随时来借阅自己丰富的藏书。

这段时间,卢梭的知识储备又有了很大的增长,同时丰富的人生阅历也让他在读书的时候对书中的那些哲理理解得更加深刻与透彻。

渐渐地,卢梭知识渊博而又拥有远见卓识的名声传了出去,他甚至还结识了当时法国最为著名的先进思想家狄德罗。狄德罗鼓励卢梭自由地创作作品,并且热心地为他引荐出版发表的渠道。这段时间,卢梭发表的著名作品就有《论科学与艺术》、《爱弥儿》、《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等名作,甚至他还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新爱洛伊丝》。

在进行这些创作的同时,卢梭并没有中断自己知识的储备与对社会问题更加深入的思考,最终他完成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作品《社会契约论》,在书中,他对如何改造社会、国家的制度,如何处理人权与法制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与探讨,这本书自出版之日起便名声大噪,但这些名声带给卢梭的却并不是地位与财富,而是法国政府的通缉!

卢梭从此不得不再次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直到8年以后才等来了法国政府的一纸赦免令,当他再次回到巴黎的时候,他已经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法国、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对神权宣战的启蒙运动时期最为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了。

看了卢梭的故事我想我们就应该明白,当我们在心中设定了目标之后,需要考虑的并不是什么“能否完成”、“会遇到多少困难与危险”、“运气不好怎么办”或者“完成之后能捞到多少好处”之类的问题。我们要考虑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完成”!然后按照既定的计划,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冲刺。当我们最终实现了我们的梦想,那些曾经被我们放弃了的“回报”会成百倍地铺展在我们面前,任凭我们享受成功的果实。总之,我们要想有所成就,最终获得他人的认可,就必须坚持不懈,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免受拒绝。

我记得在遥远的中国有过这样一个故事,当禅宗的祖师达摩禅师从印度去到更遥远的中国的时候,有一位神光和尚历尽千辛万苦追寻达摩祖师到了天下闻名的少林寺,其目的自然是希望能够拜达摩为师,学习禅宗佛法。但达摩仍然不敢相信他的诚信,为了试探他,便婉言谢绝了他的请求,拒绝收他为徒。

自己一直以来的努力被达摩无情地拒绝了,但神光并没有气馁,他仍然亦步亦趋地紧跟着达摩的行踪,一直跟到了冬天。

有一次,天降大雪,达摩在山间的亭中坐禅,而神光就站在大雪纷飞的亭外双手合十。一夜过去了,大雪埋住了神光和尚的膝盖,他的肩膀与头顶也覆盖着厚厚的积雪。第二天一早当达摩从禅定中归来,看到神光依然如同昨晚一样双手合十闭目站立,纹丝不动的时候,终于走到了他的面前,却说了这样一句话:“想让我收你为徒,传你禅宗正法,除非天降红雪!”

神光听了二话不说,拔出随身携带的戒刀斩下自己的左臂,并亲手提着鲜血淋漓的断臂围绕着凉亭走了圈,将亭子周围的雪全部染成红色,然后重新侍立在红色的雪地之中。达摩见到神光如此虔诚,最终将自己的衣钵与禅宗正法一起传给了神光和尚,并为他起法名“慧可”,后来慧可成为了禅宗二祖。清代的乾隆皇帝听说了这个故事之后还亲自题写了“雪印心珠”的匾额一块,悬挂于当年慧可站立的凉亭上。

与神光断臂求法的故事相同,在我们西方,古希腊也有着同样的故事。

古希腊的哲学家戴奥真尼斯年轻的时候一心希望多学知识,成为一个学问渊博而拥有智慧的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非常希望拜当时著名的智者安提斯泰尼为师。但当时的安提斯泰尼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所以想跟随他学习的人太多了,而安提斯泰尼不可能全部接收,于是许多人就被他拒绝了。

不幸的是,戴奥真尼斯也成为了那批被安提斯泰尼拒绝的众人中的一个。但戴奥真尼斯并未气馁,也不像那些其他被拒绝的人一样直接放弃拜师的愿望。而是选择了如同神光和尚一样的方式,从此跟随着安提斯泰尼,无论对方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

从那以后,安提斯泰尼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回头就会看到戴奥真尼斯那张充满了恳切与希望表情的脸,终于有一天安提斯泰尼忍无可忍,朝着戴奥真尼斯挥舞着拐杖大喊:“你要是再敢跟着我,我就要揍你!”

这时,戴奥真尼斯回答说:“任何棍棒,无论它们有多么坚硬,都无法战胜我求学的恒心。”

安提斯泰尼终于被感动了,他放下拐杖,热情地拥抱了面前这位勇于坚持理想,为了实现理想持续付出无比努力的年轻人,并且亲自传授他知识,最终将戴奥真尼斯也培养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这就是我要说的努力,只要制定了目标就努力做下去,不要考虑成败得失,不要顾及艰难险阻,我们应该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我们可以达成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而梦想的实现本身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