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羊皮卷.世界上最伟大的励志书
18071300000054

第54章 第五个秘密:行动

说起东方神秘的智者们,也许许多人都觉得他们是一群只知通过冥想之类的精神修炼来提高自身修养的独立存在。可事实上这种理解是一个误会!

事实上正如耶稣一生都坚持着自己完美的精神世界,保持着圣洁的灵魂,但同时也从未停止四处行游散布福音相同,比耶稣早生了五百年的佛陀也终生都在游历之中度过,在整个远东到处为他人讲道、阐法,希望改变人们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他们事实上并非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恰恰相反,他们其实会通过虔诚的行动将自己那圣洁的精神世界外放,以期去改变更多的人,尽可能地影响外在的现实世界。

这种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外放,反过来影响现实世界的能力就是“四谛”说中关于“解脱”的具体方法:我们应该在坚持梦想,克制欲望的同时将自身融入社会,去行动——当然不是盲目地乱动——坚持行动,最终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美好。

印度的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印度的国父,带领着印度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的伟大政治家,被人们尊称为“圣雄”的甘地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拥有着凭借精神力量改变现实世界的伟大圣人。

甘地7岁的时候,跟随家人迁往拉吉科特,他在那里学习到了13岁。根据印度教的习俗,13岁的甘地与一位名叫卡斯特给巴尔的女子结了婚。

1887年,甘地考取了萨马拉斯学院,但只在学院中学习了一个学期的甘地就因为种种原因退学了。退学后的甘地并未放弃努力,在两年之后,1889年的9月他取得了赴英国留学的机会,在英国期间,他除了攻读自己的法律专业以外,还阅读了大量宗教书籍,这些书籍中的宗教观念为他日后的成长奠定了坚持的基础,也影响了他的一生。

1914年,刚刚在英国完成学业回到印度三年的甘地为了办案又移居到了南非,在那里他亲眼见证了印度侨民在海外所遭受的种种不公正待遇。为了争取平等与自由,甘地在南非的印度侨民之间组织起了一个名为“纳塔尔印度人大会”的团体,以非暴力不合作——也就是并不诉诸暴力,仅仅通过静坐、罢工或绝食等方式向政府施压——的方式为广大的印度侨民争取平等的待遇。这一团体在南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终迫使南非政府取消了对印度侨民征收已久的“人头税”,并且承认了印度教的婚姻在南非的合法有效性。

在南非生活了21年的甘地终于在1914年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印度,这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为了感化英国,换取印度的自治在伦敦召集印度侨民组成了志愿救护队,后来又在印度为英国招募士兵。可惜的是英国在甘地竭尽所能地帮助下打赢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政府不但没有满足甘地关于“印度自治”的要求,反倒通过了一套压制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法案——《罗拉特法案》。

面对这种情况,甘地在印度再次组织起了非暴力不合作的运动,号召印度全国的工人参与罢工,并且组织大家一起绝食来向英国政府施压,以示抗议。

1919年,甘地正式提出了针对英国政府的“非暴力不合作”主张,其主要内容是号召印度人抵制英国殖民政府的学校、法庭、立法机关,抵制英国货和不接受英国政府委任的任何公职。1920年初,印度的国大党正式通过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主张,同年,甘地也起草了新的党章,加入了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的运动而获取自治权的内容。

1922年,甘地作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被英国政府判处了6年的监禁,后来因为疾病,他被提前释放出了监狱。但甘地并没有被瘦弱的身体与监狱中的苦难击垮,出狱之后他仍然继续推行着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就这样,在1924年,甘地当选了国大党的新主席,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发展成为了一场遍及印度次大陆的全国性的反抗殖民统治与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随着民族解放的浪潮风起云涌,民族独立的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1929年,国大党在甘地的带领下又将党章中的“争取印度自治”变成了“争取印度完全独立”。

甘地的努力渐渐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效果,凭借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声势,抵制英国货渐渐成为了全体印度人民所遵循的生活方式,仅1930年一年,印度的各种纺织品进口数量就比1929年减少了三分之一,在孟买的纺织中心,整整16家英国工厂因此而倒闭,而印度人的土布工厂则在这一年当中从384家增加到了整整600家。

正当印度在甘地的带领下争取民族独立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甘地立刻抓住机会要求英国政府马上退出印度。在1947年,英国政府终于因为顶不住巨大的压力承认了印度的独立。而甘地也赢得了全体印度国民的爱戴,被人尊称为“国父”和“圣雄”。

事实上甘地的行为在我们西方看来也许很有些奇怪,他无疑是反对英国政府的殖民统治的,但是他并不像其他许多地区的“独立解放领导者”一般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争取自己的自由。恰恰相反,他所采取的方式是一种和平的,尽量减少流血,尊重生命而充满了人性尊严的方法,秉承着“非暴力”理念。我相信,这种方式对于争取民族独立来说,绝不是世界上唯一的方法,也绝不是比较容易施行,并更加可能获得成功的方法。但是,甘地却凭借着他那超乎寻常的人格魅力与广泛的号召力真的解放了印度,赢得了这场殖民统治与追求解放斗争的胜利,他凭借的是什么?

正是那种将整个精神世界外放,感染越来越多的人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与无比力量!是的,这种力量足以改变自我,也足以改变世界,或者说一个人只要拥有了这种能力就足以通过自我去改变世界,让世界在他的精神影响之下变得更加美丽,他本人也自然而然地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完美的人生。

海伦·凯勒于1880年出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塔斯克姆比亚。小海伦是不幸的,因为她在仅仅19个月大的时候就因为感染猩红热而导致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从此以后,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的海伦就跌入了只有黑暗和死一般沉寂的孤独之中。

生理上的缺陷让她无法与其他人交流,无法与同伴们玩耍,甚至还没来得及学会说话的她别说听,就连倾诉自己的感受都无法做到。她的世界里没有阳光、没有色彩、没有小鸟的鸣叫,没有山泉潺潺的流水声,甚至没有任何人的身影和声音。她的脾气越来越坏,有的时候会突然暴躁异常,就在这个时候,她那位永远的家庭教师安妮·沙利文小姐来到了海伦的家中。

沙利文小姐用巨大的爱包围着身陷孤独的小海伦,又用极大的耐心教小海伦学习盲文。可以想象,对于海伦这样同时失去了人类感官之中最为重要的听觉与视觉的孩子来说,对盲文的学习到底有多么困难。但沙利文小姐从不气馁,她对小海伦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想方设法让她感受到真正的外部世界。

有一次,沙利文小姐把小海伦带到水房,然后拉着她的小手去触摸水管口流下的清凉水流,同时在海伦的另一只手的手心中拼下了“水”这个单词。海伦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甜蜜的笑容,她虽然看不见也听不到,但她终于知道了自己一直学习的“水”到底是什么,那就是一股洋溢着沙利文老师爱心的清凉与温柔。

在沙利文小姐的爱心与教育之下,小海伦在盲文方面的学习进步神速,她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许多的单词,而随着她所积累的盲文越来越多,小海伦也渐渐地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在那些书籍里,海伦见到了阳光、大海,听到了春天草籽发芽的沙沙声,小鸟的鸣叫声,海伦终于走出了那个孤独而黑暗的寂静世界,第一次感受到了充满阳光与爱意的鲜活人生。

对阅读的热爱让海伦不分昼夜地拼命摸着盲文,而与人交流的渴望又促使她不停地用手指拼写单词和语句,甚至她的小手指都磨出了血,沙利文小姐心疼地用纱布包扎好小海伦的伤口,在这样爱心的包围下,海伦终于学会了用手指去看,用手指去听,用手指说话,用手指将自己与整个世界联系起来。

重新与世界拥有了联系,这让海伦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也增强了她生活的勇气与信心,这样直到1900年,20岁的海伦终于在沙利文小姐的帮助之下成功考入了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女子学校。在大学期间,她还发表了第一本书《我生活的故事》。在书中,她讲述了自己战胜病残的故事,这本书曾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出版,在世界各国流传,不仅给成千上万的残障人士带去了鼓舞,更坚定了无数正常人热爱生活的信念。

1904年,海伦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此后她成为了一位职业的作家,为许多杂志与刊物撰写文章。事实上对于海伦这样的人来说,迅速地整理出大量的材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自己在打字机上打出的手稿她自己更无法及时地检查与校对,甚至在写作过程中忘记了一些思路,她都根本无法依靠检查自己手稿的完成部分来帮助自己恢复记忆,尽管面对如此之多的困难,但海伦最终还是凭借着她那超人的毅力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生动感人的文字,比如她的自传体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等,当然这些作品之中也包含着她那篇最为著名的经典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在这些作品之中,海伦并没有流露出任何的抑郁、愤世嫉俗或者烦躁的情绪,相反,文章中所展现的世界到处充满着阳光与爱意,那种富于睿智的平和简直足以让我们这些健全人羞愧与羡慕。甚至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看出,海伦的内心世界简直比我们身边的世界更加美丽,更加色彩缤纷。这正是当年沙利文小姐在海伦心中种下的那颗爱心种子生根发芽之后结出的硕硕果实,那枚充满了爱心的种子终于在海伦心中成长为了一个属于海伦的完美而充满了幸福与喜悦的精神世界。而海伦又通过她的著作,将她的精神世界展现出来,激励并鼓舞着无数的人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重重考验,跨越千难万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与幸福。

1936年,安妮·沙利文小姐,海伦一生的导师不幸去世,但这时的海伦已经成长成为了一位卓越的作家、社会活动家,她到美国各地、欧洲以及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募集善款,开办针对盲人与聋哑人教育的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伦更是亲赴战地医院,用自己的故事鼓舞那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因为受伤而不幸失明、失聪的战士,让他们重新鼓起对生活的勇气,海伦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召着无数的人,最终也赢得无数人的爱戴与赞美。

1964年,海伦·凯勒作为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残疾人荣获了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她又成功当选世界十大杰出女性。纵观海伦的一生,我们甚至可以说现实世界对海伦的影响只有沙利文小姐这一条单独的渠道,但海伦却用她的精神世界回馈给了现实无穷的宝贵财富。

“一道帷幕笼罩住了我的童年,要把它掀开,的确让我疑虑重重……”这句话来自海伦的著名经典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前言,海伦做到了,她揭开了阻隔自己与世界沟通的帷幕,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完美地展现于客观世界面前,并用这种力量成就了伟大的人生。与她相比,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更容易的方法去用我们的精神世界改变现实生活,毕竟上帝并没有夺取我们眼前的光明与耳畔的声音——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