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读点趣味心理学
18072000000061

第61章 人为什么会做梦

有个人20年来一直做着同样的梦,梦的情结是他坐在一列绿皮火车上,每一次,在火车即将要通过一个隧道的时候,他就醒了。奇怪的是,每次的梦境都是一样的,火车的样子、山洞的样子以及火车停下的时间。

梦是什么

梦是一种主体经验,是人睡眠时在头脑中产生的影像、声音、感觉或思考等。

1952年,一名叫做尤金·阿瑟瑞斯基的研究生正在进行有关睡眠的研究。其中一部分内容就是观察睡眠中的婴儿。他发现,这些观察对象在睡着的时候,总是周期性地出现主动性的眼动。剩下的时间里,则是偶然出现慢速眼动。

于是他猜想,这些眼动一定和做梦有关。可是婴儿不会说话,无法告诉他真实的信息,他只能从成人身上寻找答案。

他和同事组织了20个人的成人团队作为被试,并准备了一些灵敏的电子仪器。这些仪器直接连接到被试的眼部周围,以便于研究者监控被试的睡眠。

首先,研究者让被试正常入睡。整个睡眠时间内,研究者可能要叫醒被试好多次,不管是出现主动性眼动的时候,还是没有眼动的时候。叫醒的目的是询问被试当时是否在做梦,如果是,那么是否记得梦境的内容。

所有被试在快速眼动的时候都被叫醒过,而且不止一次。累加起来,20个人总共在这个阶段被叫醒了27次。其中有20次,被试醒来后能够马上描述出梦境的内容,剩下的7次被试是感觉到在做梦,但记不起详细的内容了。

在无眼动阶段,被试一共被叫醒了23次,其中有19次报告说没有做梦,剩下的几次是模糊的,觉得像是在做梦,但想不起来梦的是什么。

这是关于做梦和快速眼动之间联系的最早实验,为心理学家进行后续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梦是如何做的

我们都知道,睡眠共分为四个阶段,从浅睡眠开始,逐渐进入越来越深的阶段,当到达深度睡眠的时候,便开始依次返回到最初的阶段。然后再从第一阶段开始,反复循环。当人的睡眠即将从一个循环进入下一个循环之时,就会出现一个特殊的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快速眼动阶段(rapid eye movement sleep),通常简称为REMs。此阶段就是梦出现的阶段。

有趣的是,研究者发现,当人处在REMs阶段的时候,通常不会挪动身体,似乎人的肌肉已经被自己的梦境麻痹了,不能够动弹。当然这样很好,不然很有可能人人都会梦游,在梦中激动地站起来甚至四处游走。

一般在入睡90分钟以后,人开始出现第一次REMs睡眠。短暂的REMs阶段过去后,剩下的阶段称为非快速眼动眼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简称non-REM sleep。整个晚上,两种睡眠状态交替出现五六次。随后,REMs睡眠的时间也就是做梦的时间越来越长。

这里便解释了两个常识,第一是一般提倡睡午觉不要超过一小时,就是为了避免进入深度睡眠状态,随后做梦,这样很难醒过来,并且会感觉很累。第二就是为什么人在清晨的时候会觉得做梦较多,就是因为REMs睡眠时间延长了的缘故。

实验最重大的意义是发现了其实人人都会做梦,尽管有的人会说“我从不做梦”,但科学证明那是不可能的。人们之所以会这么说,大概是因为醒来的时候不再记得梦境,而误以为没有做梦吧。

古人认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白天你所看到的、想到的事情,特别是让人思虑的事情,晚上有可能梦到它,梦就是“思”的延续。

也有人说是情感导致了梦境,所谓“喜梦”、“噩梦”,都是由情感引起的梦境。

还有人认为性格也能导致梦境,所谓“好仁者多梦松柏桃李,好义者多梦刀兵金铁,好礼者多梦簋篮笾豆,好智者多梦江湖川泽,好信者多梦山岳原野”,这句话不仅说明了做梦要依赖人的生存经验,还说明了梦境对性格的依存性。性格骄傲的人,在梦中都会争强斗胜;势利的人,在梦中有可能也在追名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