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双面帝王:朱元璋
18074400000022

第22章 一将功成万骨枯

人生苦酒

大明一朝,以剥皮始,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

——鲁迅。

设立锦衣卫,监视了大臣们的一举一动了,朱元璋还觉得不放心。他觉得手下那些功臣只要存在一天,他就不安宁一天。最后还是经常睡不着,于是乎,他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向刘邦的“学习”,做了第五件大事——诛杀功臣。

当然,朱元璋的借口还是胡惟庸案。

胡惟庸死于洪武十三年,坐胡案死的有李善长、朱亮祖二国公及二十列侯,身为太子老师的宋濂虽免于死罪,但死于流放途中。然而,事情还远远没有尘埃落定,五年之后,大清算终于来了。朱元璋以“谋反罪”为由,“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这真可以叫一个人引发的惨案啊!

这个时候朝中的重量级文将刘伯温、杨宪、李善长,还有不文不武的胡惟庸及汪广洋都死了。接下来,朱元璋把目光停留在了朝中的重量级武将身上。而在对武将开涮之前,朱元璋还树立了一个典型对武将们进行了“告诫”。

他找的这个人不是别人,而是他儿时的好伙伴汤和。汤和从小跟他可以说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此时朱元璋的“收官”之战,首先想到的是让他的重要棋子发挥作用。结果,心有灵犀一点通,没等朱元璋暗示,汤和便主动找上门来了。本来朱元璋还处于惊愕中,不知道汤和登他这个三宝殿有什么事,而接下来汤和的一句话让他欣喜若狂。

“我想回家养老。”汤和不疾不徐地说。

“哦,想回家回去就是啊,请几天假,办完家事再回来就是啊!”朱元璋喃喃地道。

“我想一直待在家里。”汤和第二句话同样惊人。

“啊……这是为什么呢?朝廷不好么?”

“朝廷很好,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但我还是觉得家乡更好。”

“哦,容我考虑考虑啊。你这一走,我还真不习惯呢?”朱元璋说着,沉吟半晌道,“这样吧,既然你去意已决,我也不强留你,我送你一套别墅,让你回家老养吧。这年头房价涨,每天一个价,你有这套别墅是会升值的,下辈子可以确保衣食无忧了。”

汤和只有感谢的份儿了。

就这样,汤和走了,朱元璋笑了,他高兴地哼着: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还有伤,还有痛……

打发了最好的伙伴,朱元璋以明的、暗的、阳的、阴的方式向大臣们大力宣传,“告老还乡”才是他们最好最佳的选择时,大臣们的反应令朱元璋非常纳闷,十分郁闷,相当憋闷。是啊,或许大臣们的想法很简单很实际,这天下是我们一起打下来的,理应我们一起来坐才对啊!甚至一些功臣仗着劳苦功高,开始胡作非为,欺行霸市。

终于,朱元璋愤怒了,他怒吼道:给你们仁慈,给你们生路,给你们机会,你们统统不要,这就怪不得我了。

他愤怒之下,举起了手中的屠龙刀。

令人想不到的是,朱元璋手中的屠龙刀这一次首先对准的武将居然是战神徐达。不,这个时候的徐达还有一个响当当的称号叫“魏国公”。

徐达拥有两大优势。一是先天优势。徐达比朱元璋小三岁,他和朱元璋、汤和三人关系怎一个“铁”字可以形容!类似于三国时刘、关、张三人的关系,虽然他们没有举行像桃园三结义的仪式,但内心深处,他们的关系铁得比三结义更甚。他们从小一起放过牛,一起割过草,一起偷过腥,一起扛过枪,一起泡过妞,一起……总之一句话,那些年,他们一起在困难中成长。

二是后天优势。参加革命后,徐达一直追随朱元璋,徐达本领高,做事又稳重,因此在武将中很快便脱颖而出,大有鹤立鸡群之势。而立了功后,徐达也不居功自傲,而是凡遇大事必找朱元璋商量,凡立大功必分给部下将士,凡有危险必然是冲在最前面,“三凡”之后是不凡,徐达开辟江汉流域,扫清淮楚之地,攻取浙西,席卷中原,声势威名直达塞外,先后降伏王公,俘获将领,不计其数……可以说,朱元璋的江山是靠刘基等谋士一招一式“算”出来的,更是靠徐达等武将一步一个脚印“打”下来的。总之一句话,这些年,他们一起开创了大明王朝。

也正是因为这样,朱元璋在建国后,一边封徐达为魏国公,一边公然称赞徐达是“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呼日月,惟大将军一人而已”。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了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能干而不懂怎样去适应领导的人,当然只有做事的份儿,不会有提升的好事。

这个时候的徐达其实也有三条路可以走。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让给别人;第二是让一位皇上信得过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然而,显然徐达只懂得帕金森定律,却不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个道理。因此,当汤和“申请退职”,选择“走”时,他却选择了“留”。他的本意可能是想对朱元璋说:“留下来陪你每一个春夏秋冬。”但朱元璋的回答却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当然,他选择留的同时,还选择了帕金森定律中的第二条——“让一位皇上信得过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这个人便是他的妻子张氏。

张氏膂力过人,常常跟随徐达出入战阵,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个不折不扣的“花木兰”,平常和马皇后的关系很铁,几乎到了无话不说的结义金兰关系。在徐达眼里,她应该是朱元璋最信得过的人。然而,徐达不会料到,就是这位最信得过的贤内助,把事给搅黄了。

原来张氏和徐达的谦虚谨慎完全相反,她居功自傲,说话不知深浅,再加上和马皇后深交已久,平日就算是见了马皇后也大大咧咧,疏于礼数。而马皇后毕竟是有修养的人,平日里对她的“口不择言”并不计较。也正是因为这样,张氏更加嚣张放肆,一日,马皇后宴请文武功臣们的妻子。马皇后说:“多亏各位公爷侯爷沙场拼杀,夫人们才有今天的富贵。”她转脸又对张夫人笑着说:“像魏国公徐大人,也是受苦过来的,哪想到今天的日子。”

按理说马皇后这是给张夫人脸上贴金了,然而,她却冷冷回话说:“都是穷过来的,如今我家可不如你家!”

众夫人听了,吓得愕然,一场欢欢喜喜的酒宴就此草草收场。

面对张夫人的无礼,颇有修养的马皇后还是选择了忍耐。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朱元璋知道后,怒不可遏,第一次觉得徐达存在的“威胁”,他决定杀鸡儆猴,给徐达点儿颜色瞧瞧。

于是,他马上安排了一桌酒宴,请徐达来喝酒。当然,这并不是一场“鸿门宴”(这个时候的朱元璋还下不了这个毒手),而是一场“压惊宴”(惊从何来,接下来就知道了)。酒过三巡,朱元璋站起身来,拍着徐达的肩膀说了这样一句话:“牝鸡司晨,家之不祥。我这杯酒是特意来祝贺你可以免去灭族之祸的。”

徐达一头雾水,不知所言何谓,赶紧跪下喝了朱元璋手中的酒。回家后才知道,他的妻子张氏已经被朱元璋派锦衣卫给杀了。

面对朱元璋的“不仁”,徐达并没有“不义”——和朱元璋翻脸,而是默默忍受着丧妻之痛,独自黯然神伤。

然而,对于徐达的反应,朱元璋却有另一番解读。连杀妻之痛、杀妻之恨、杀妻之仇都能忍的人不是一般的人啊!要么是一个平庸的、碌碌无为的人,平庸得不知道今夕是何夕。要么是一个深藏着狼子野心的人,隐藏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为了考验徐达的忠诚度,朱元璋阴招接连使出,招招封喉,招招致命。这不,朱元璋很快对徐达上演一起“迷奸”闹剧,过程简述如下。

道具:酒。

方式:灌。

效果:醉。

动作:抬。

状态:睡。

徐达酒醒后的第一反应是:惊。惊什么呢?他睡的居然是吴王府邸(朱元璋的旧宫)的床。

徐达酒醒后的第二反应是:跪。一边跪一边说了这样一句话:“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

直到这时,“总导演”朱元璋这才站出来,拍他的肩膀,说了这样一句话:“委屈你了。”

这件事之后,威风凛凛的徐达徐大将军,到了朱元璋面前,他已到了 “恭谨如不能言”的地步,似乎连话都不会说了,可见内心对朱元璋的恐怖。但是朱元璋对他的考验并没有因此而停歇。

有一次,朱元璋召见徐达下棋,并要求徐达不能让棋,认真对弈。据说,这盘棋从早晨一直下到中午,仍然未分胜负。待到终盘之时,徐达突然不再落子。朱元璋错愕:“将军为何迟疑不前?”徐达乃跪倒在地,答曰:“请皇上细看全局。”朱元璋这才发现,棋盘上的黑子已被摆成“万岁”二字。朱元璋大为高兴,便将此楼以及莫愁湖花园一并赐予徐达。这就是“胜棋楼 ”的来历。

再接着,朱元璋“考验”徐达的招数层出不穷,徐达毕竟是血肉之躯,经不起这么多的惊吓,很快就病倒了。

朱元璋怀疑他是装病,就亲自上门探望,看他是真病还是装病,不容人通报,就进了徐府。

朱元璋发现徐达这次病得不轻,徐达就躺在床上行了君臣之礼,朱元璋就执着徐达的手,说了许多勉励徐达的话,徐达也感动得热泪盈眶,啜泣不已。

朱元璋探望徐达之后,徐达一高兴,病就慢慢好了起来。这显然不是朱元璋想要的结果。于是,他就派了一名御医去为徐达看病。御医回来后,朱元璋马上召见了他,问过徐达的病情后,马上问:“他这病忌食什么?”御医答:“忌食蒸鹅。”

朱元璋一听,目光突然变得深远幽长起来,很快,朱元璋就派太监给徐达两份大礼:一个包装精致的木匣和一封信。

徐达打开木匣一看,里面竟是只蒸鹅。再打开信一看,上面只有十二个字:绝世神鹅,灵丹妙药。当面使用,过期无效。

徐达不是傻子,一下子明白了。他怔怔地望着蒸鹅,想了很多和朱元璋的陈年往事,那些一起牵手走过的少年岁月,那些一起扛枪上战场的烽火岁月,那些把酒言欢的燃情岁月,以及这些含沙射影的相煎岁月……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徐达想不到朱元璋最终还是对他亮出了“屠龙刀”,他心里原本一直心存侥幸,那就是朱元璋只是想折磨他而已,并不会真正要了他的命。可是,当这一切真的来临时,是那么的突然,又是那么的熟悉,他仿佛看见了妻子张氏就在自己面前被活活杀死,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他仿佛看见朱元璋那张扭曲凶残的脸,他仿佛看见了天边坠落了一颗闪亮的星星,哦,那颗星星就是他本人。哀莫大于心死,一瞬间,徐达万念俱灰,什么兄弟,什么情谊,什么山盟海誓,什么燃情岁月,到头来都是一场风花雪月的过往,到头来只是过眼云烟。

徐达含着眼泪安排了后事,然后当着太监的面手撕蒸鹅而食,须臾便断了气,享年54岁。这就是跟随朱元璋鞍前马后打了无数次恶仗,史谓明朝第一开国功臣,刚刚打下了天下,魏国公的交椅还没暖热的大将徐达之死。可怜徐达一生功劳显赫,到最后,还是死在自己兄弟的手中,实为可悲也。而朱元璋等他死后,不知是良心发现,还是作秀的需要,给了他国葬的待遇,算是给他最后的慰藉。

庄子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仅仅是“忽然而已”,一切的音符便戛然而止,一切的构想、激情、生命,都成灰烬。而游戏规则则告诉你说:亲爱的朋友,游戏结束了,对不起,请散场。其实在无垠的浩渺的天地长河中,人只不过是一粒尘土,还不如白驹呢!

杀就一个字

如果说功臣中死得最可惜的是徐达,那么,功臣中死得最悲惨的就是傅友德了。傅友德是宿州(今属安徽)人,很早就追随刘福通参加了革命,后随“新主”李喜喜入四川,后归降明玉珍,最后赴武昌投陈友谅。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攻江州(今江西九江),傅友德选择了弃暗投明,归顺了朱元璋。傅友德虽然数易其主,但因为他有两大特点。一是英勇。于万军之中取敌之首级如探囊取物耳。二是谋深。他从小熟读兵法,排兵布阵很有一套。也正是因为这样,到了朱元璋帐下,他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朱元璋的宠将之一。特别是在北伐元朝的时候,傅友德的“神奇之旅”,抛出的是一块块砖,引出的是一块块玉。一时间名声大震,成为令鞑子闻风丧胆的“刽子手”。后来在平定云南时,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劳苦功高,被朱元璋封为颍国公,拜太子太师。

傅友德是聪明人,他见世风不对,朝中一片狼藉,马上也选择了“隐退江湖”。如果傅友德安安分分过他的小日子,那么,他的结局可能跟汤和一样,会得到一个善终的下场。然而,他回到家后,马上又“招惹”了朱元璋。

原因是傅友德想要一块地,一块自己看着舒服、准备改造成别墅的地。他或许是这样想,汤和走了,你都赏了一栋大大的别墅,我现在走了,你就算不赏我一栋别墅,也要赏我一块地才说得过去啊!然而,他在和汤和“试比高”时,却忘了刘基的前车之鉴。刘基是啥人,因为一块地被胡惟庸抓住机会不放,最后逼得他回京,从而落得个不得善终的下场。因此,就在朝中一片风声鹤唳时,傅友德的要求无疑是自讨苦吃。结果对“土地”本来就很敏感的朱元璋心里再度起疑了,是什么风水宝地啊,你这样喜欢,用得着你这般低声下气地来乞讨啊!结果,傅友德没有讨到地,反而讨到了朱元璋的一顿训:“我给你的俸禄不低啊,你为什么还要跟老百姓去争夺土地?你难道没有听说过战国时候公仪休的故事吗?”

一句话把傅友德说得羞愧无比,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这时,朱元璋已经除掉了徐达,杀红了眼的他把目光停留在了傅友德身上。因为地的事,他觉得傅友德太不老实了,留着终究是个“祸害”。但考虑到了直接对傅友德下手,太过直接,于是选择和对付徐达的一样的办法。对付徐达,他先是对徐达的妻子张氏下手,而对付傅友德,他却是先从傅友德的两个儿子下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过程很老套,朱元璋在一次宴会中,本来正在高兴中,突然使出了撒手锏,当众指责傅友德的儿子傅让一个罪名:目无王法,目空一切。理由:身为殿前亲军执行守卫任务时没有按照规定佩带剑囊。

傅友德一共有四个儿子,长子傅忠是驸马,次子过继给了傅友德的弟弟傅友仁,老三就是担任亲军的傅让,老四叫傅添锡,在和父亲征战云南的时候战死了。傅友德很爱儿子,因此,对尚留在身边的两个儿子爱惜有加。此时见朱元璋“诋毁”自己的儿子,傅友德连忙站起来,准备替爱子辩解两句。然而,这一站不要紧,却正好给了朱元璋机会,他一看傅友德站起来,厉声对傅友德说:“你站起来有什么话说?哪个让你说话的?”傅友德被朱元璋这一吼,哪敢再言,只好低头坐下,不敢再言。傅友德的举动更加激怒了朱元璋,他开始发飙了,当即抛给傅友德一把剑,叫他自己看着办。

傅友德一愣,颤抖了一下,他的脑子在那个时候一片空白,突然一转念,便毫不犹豫地拿起剑,飞也似的出了大殿的门。片刻之后,这位叱咤风云的大将军提着一把剑,带着傅忠和傅让两个儿子的头颅回到了大殿。他走到朱元璋面前,既不行礼,也不叩头,而是来了个怒视。

但朱元璋是什么人?他依然很冷静地说了这样两句话。

第一句:你居然把两个儿子都杀了,这样残忍的事情,你都能做出来!

第二句:你恨我吗?

人心都是肉长的,傅友德再也忍受不住了,他豁出去了,他把儿子的头颅扔到朱元璋的面前,冷笑了一阵子,对朱元璋咆哮道:“你不就是想要我们父子的人头吗?我这样做,不是正好遂了你的心愿吗?”说完挥动手中宝剑向自己的脖子上一抹,鲜红的血花便弥散开来……

这突然发生的一幕让大家都怔住了,傅友德父子壮烈地死了,朱元璋更加震怒了,因为他当着文武大臣的面下不了台,于是下旨,将傅友德抄家,全部发配云南,看在已故公主的面子,留下了傅忠的儿子(自己的外孙)。

可怜纵横南北、所向无敌的名将傅友德,当年抛弃众多“老板”,毅然选择朱元璋,早知这种结局,相信傅友德更宁愿为“打渔郎”陈友谅流尽最后一滴血。

傅友德最终不明不白而死,“进不得声于庙廓,退不得写于典籍”,然所记诸史对傅友德评价都极高。清代诗人刘天赋有诗为证:

茫茫逐鹿起风尘,百战功高血甲新。

关龙全疆归掌握,滇南佳绩壁荆榛。

氛祲迅扫匡时略,盘剑从容报主身。

剩有一抔灵爽在,故乡俎豆历千春。

蓝玉案

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会笑?那是因为人在思考,却又抓不住真理。 因为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

——《小说的艺术》

鸟尽弓藏,朱元璋再掀巨案除功臣,为传位精心布局。当然,此时他还有一个顾虑——他的马皇后。马皇后我们都知道,在朱元璋最落魄的时候,正是因为她的不离不弃,才有了朱元璋以后的发迹和成功。也正是因为这样,朱元璋当了皇上,也玩起了知恩图报,马皇后一直占据第一夫人的位置不动摇。而马皇后不但贤淑、贤惠,而且贤能,她极力反对朱元璋的“暴行”,甚至为此不惜和朱元璋公然闹翻,也正是因为马皇后的贤言贤语的劝导,朱元璋才放慢了屠杀功臣的步伐。

然而,马皇后很快就被“闲弃”了,因为她得了一场病,病得很严重,病得卧床不起。朱元璋一看,急了,赶紧命太医前来诊治,但出人意料的是,马皇后却拒绝了。甚至连太医给她开的药也不服,朱元璋问原因时,马皇后说:“如果我吃药没有什么效果,你就会杀死那些医师,那不等于我害了他们吗?”朱元璋希望她医好,就说不要紧,你吃药,就是治不好,我因为你,也不会惩治医生,但是马后还是不肯用药。就这样,仁慈的马皇后替医生着想竟不顾自身的治疗。她死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享年52岁。这是这位仁后对朱元璋进行的最后一次劝说。

然而,马皇后的离开,并没有彻底“唤醒”他,他很快化悲痛为力量,把所有力量对准了他手下的功臣们。

首先,德庆侯廖永忠成了朱元璋诛杀的对象。廖永忠为朱元璋办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奉命凿沉小明王韩林儿的坐船,给朱元璋解除了后顾之忧。然而,朱元璋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居然没有封赏给廖永忠。曾几何时,廖永忠几乎杀身于鄱阳湖,朱元璋手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赐给廖永忠,而后平蜀,以廖永忠军功最高,当时得到了这样的绰号:“傅一廖二”(意为傅友德第一、廖永忠第二)。然而,平定天下后,朱元璋却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并且很快把握有其“把柄”的廖永忠以“毒酒”的方式赐死。

紧接着,朱元璋把手中的屠龙刀对准了外甥兼养子的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姐姐的儿子。十二岁丧母,由朱元璋抚养长大,读书颖敏。十九岁为将,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按理说“干儿子就是穿着衣服出生的儿子”,朱元璋疼爱还来不及,怎么忍心下这个毒手呢?原因是李文忠触怒了他。李文忠经常劝朱元璋“少诛戮、多行善”,这一劝不要紧,顿时让生性多疑的朱元璋觉得这是李文忠仗着在北伐中立下赫赫战功后的一种“炫功”的表现,最后借李文忠一次患病之际,故伎重演,命太医开了一济救世灵药后,李文忠服用后马上便一命呜呼了,与此同时,太医也随后不明不白死了。

在徐达、傅友德、李文忠等重量级武将死后,朱元璋又把目标瞄准了明朝开国元勋蓝玉身上。

蓝玉,安徽定远人,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内弟,他作战英勇,而且很有谋略,功至大都督府佥事。史称:“饶勇略,有大将才。中山、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后来,又跟随徐达征讨北元残部,屡立战功,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蓝玉被封为永昌侯。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命冯国胜、傅友德为主将,蓝玉为副将再次北伐。此时,王保保早已病死(洪武八年病死),但是北元接替王保保的纳哈出也是一员猛将,执掌着北元20万军力。听说有元兵驻扎在庆州,蓝玉趁着大雪,带领轻骑兵攻破元军,杀了平章事果来,生擒果来的儿子不兰溪回来。这次远征的结果就是纳哈出被迫投降,明军俘获20万北元大军,缴获无数辎重。至此,辽东势力被彻底扫平,蓝玉自此执掌大明帅印。第二年,朱元璋命蓝玉为主帅,率15万大军与北元残余势力作最后的决战,此时距离徐达、常遇春初次北伐已经整整20年了。此次战役也成为捕鱼儿海战役。敌军认为明军缺乏水源和粮草,不能深入进击,就没有防备。加上当时起了大风,卷起黄沙,白天亦昏暗无光。大军前行,敌人没有发觉,明军突然到达元军营前,元军大惊,匆忙迎战,明军大败元军。杀了太尉蛮子等人,招降了他手下的士兵。此次战役的结果是:彻底歼灭了北元的武装力量,俘获北元皇帝次子地保奴、太子妃并公主内眷等100余人、王公贵族3000 余人、士兵7 万余人、牛羊十余万头,缴获了元朝皇帝使用了上百年的印玺。

也正是因为这样,朱元璋曾把蓝玉比作汉朝的卫青,非常信任他。但杀红了眼的朱元璋这时却把他当成了眼中的“刺”,自然要拔掉他。

当然,朱元璋对他举起屠刀,还有一个原因是蓝玉自找的。原来蓝玉在捕鱼儿海战役之后居功自傲,骄横跋扈,早已引得朝中上下对他不满了。其具体表现有四:

一是为所欲为。蓝玉的义子很多,对义子们狗仗人势、惹是生非的行为时常放纵。御史对其家奴的不法行为进行质问,他就叫人“驱逐”执法官,怎一个“狂”字了得!

二是目空一切。蓝玉带兵北征回还,夜半来到喜峰关城下,要求开门,关吏限于制度没有及时开门,他来了个毁关而入,怎一个“牛”字了得!

三是色胆包天,居然私自占有元朝皇帝的妃子,致使元妃因羞愧而上吊自杀,怎一个“傲”字了得!

四是擅自专权。蓝玉在军中擅自升降将校,怎一个“骄”字了得!

四管齐下,朱元璋本来就对蓝玉的态度由热转冷了,于是,朱元璋原准备将其封为梁国公,但是为了惩罚他,临时改封凉国公。一字之差,而且同音不同意,但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与此同时,朱元璋还把他的过错刻在铁券上。原本朱元璋为了“警示”蓝玉,然而,蓝玉依然不知悔改,依然执迷不悟。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死,皇长孙朱允炆孱弱,朱元璋又开始“拔刺”了,而这时候,一贯冒犯法度的蓝玉成为首当其冲的靶子。

这个时候,朱元璋还做了一件“杀鸡儆猴”的事,周德兴大家都不陌生,他也是朱元璋儿时玩的好伙伴之一,因为年龄大一点,朱元璋一直称之为兄。洪武十四年,五溪发生叛乱,朱元璋派周德兴出山平乱,结果周德兴立功而还。后来,福建也发生了小动乱,朱元璋又让周德兴挂帅上阵,结果同样没有负朱元璋厚望。就这样,周德兴仗着“后来居上”的小功劳,开始骄傲自大起来。洪武二十五年八月,有人把他的儿子周骥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同宫女乱搞男女关系,伤风败俗。结果是:朱元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朱元璋迁怒到了周德兴身上,以“帷德不修”的罪名,把周德兴杀了,并没收其全部财产。

然而,周德兴的悲惨下场并没有引起蓝玉的警觉。蓝玉依然我行我素。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罪名是:蓝玉在私第蓄养家奴,意图谋反。蒋瓛为人谨慎,他要告发,那还有假?于是,逮捕了元将纳哈出的儿子察罕,追查蓝玉和蒙古降将来往的事情。最终,朱元璋以谋反罪将蓝玉处以磔刑。

蓝玉死后,定远侯王弼发了一句牢骚话,结果被朱元璋知道了,结果,朱元璋以“莫须有”的罪名把王弼送上了断头台。

紧接着冯国胜见世风不对,赶紧来了个告老还乡,结果朱元璋对他赞赏有加。但两年后,有人向朱元璋报告冯国胜私埋兵器,朱元璋想也没有想,就对冯国胜处以了极刑。据说冯国胜死前在家设宴,毒死全部女眷,其女儿冯秀梅、冯文敏同时被害,以免受朱元璋的凌辱。就这样,朱元璋诛杀蓝玉后,并株连蔓延,自公、侯、伯以至其他文武官员,制造了诛杀1。5万人的大案要案。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当时称之为“蓝党”。该案与胡惟庸案合称为“胡蓝之狱”。此两案发生后,明朝元功宿将除了常遇春“出师大捷身先死”(有先见之明,与其后来被诛死,不如客死沙场值得),汤和识时务地“低调引退”,沐英(朱元璋义子)病死外,其余开国功勋几乎被朱元璋全部屠杀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