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个年头,你快乐了吗:一生的24堂快乐课
18077200000053

第53章 “制怒”,人生必修课

据说,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猎中,刚端起一杯山泉水要饮。突然,被老鹰打翻,一怒之下,拉弓射死鹰后,上了山巅,发现泉水源头躺着一条毒蛇,原来是老鹰为了救他,而他却杀死了老鹰。于是,他定下戒律:“发怒的时候,不作出任何决定。”清代林则徐在自己室内悬挂“制怒”二字作座右铭,对他一生帮助不少。

怒,是由强烈的刺激所引起的激情表现,来势猛,消失快。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不如意的事常有,令人生气、发怒的事不少。如工作中的挫折、被人冤枉或陷害、生活中的困难、家庭不合、夫妻吵架、子女不听话、同事间的摩擦、邻里间的纠纷、公共场所被辱,诸如此类,都可使人生气、愠怒,甚至暴跳如雷。说出不应说的话,作出不应作的事,过后,悔之晚矣。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发脾气、动肝火恰恰是无能的表现,是自己在惩罚自己。

《内经》中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则伤脏;脏伤,则病起。”近代加拿大生理学家谢尔耶研究证明:激情(暴怒)能击溃人体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抵抗力下降,而为疾病所侵袭。

制怒,主要靠自己疏导,通过释放、转移把怒气放出去,转移走;我们要做感情的主人,不做感情的奴隶,不被它牵着走。成吉思汗、林则徐的制怒法,其实也是一种养生之道。

小时候看电影《林则徐》,对其中一个条幅上的“制怒”二字留下很深的印象。当时不太懂,林则徐担着那么大的责任,要做要想的事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把“制怒”二字作为座右铭?随着阅历的增加,渐渐明白,“制怒”是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实际上是一种心性的修养,古人讲“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涵养什么?涵养大胸襟、大气度,造就高尚完善的人格。

一个人的气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他的思想、性格和见识。有人宽厚豁达,有人狭隘多疑。明人这样描绘前者:“虽称誉之,承奉之,亦不为之加喜;虽毁谤之,侮慢之,亦不为之加沮。(宋纁:《古今药石》)”受到夸奖、奉承不得意;受到诋毁、侮辱不沮丧。清人这样描绘后者:“居心不净,动辄疑人。人自无心,我徒烦恼。”(申涵光:《荆园小语》)自己心里不干净,动不动就疑心别人。其实人家什么事也没有,自己白白惹了烦恼。

崇尚恢宏的气度,也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有一次,武则天问宰相狄仁杰:你在汝南有善政,但有人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吗?狄仁杰回答,陛下要认为他说得对,我就改正;反之那是我的幸运。至于那些话是谁说的,我不想知道。

唐朝,御史中丞窦参常常排挤陆贽。后来窦参被人举报,皇帝要杀他,陆贽为他讲情,保住了他的性命。皇帝又要株连窦参的朋党,没收他的家产,陆贽又请求皇帝加以宽恕。他的以德报怨受到后人称赞。

宋朝宰相吕蒙正更难能可贵。知州张绅因贪污免职,有人向皇帝揭发说,吕蒙正以前向张绅索取财物没有如愿,现在报复他。吕蒙正不申辩,结果张绅复职,吕蒙正丢了宰相。后来有关部门查到张绅贪污的证据,于是张绅又丢官,吕蒙正复职。皇帝对吕蒙正说:张绅果然有赃。吕蒙正依旧啥也不说。

古人是很注意气度修养的。宋《程子遗书》讲“识进则量进”:见识高则眼界高,眼界高则气量大,气量大则精神畅达,能忍受不如意的事,能宽容不如意的人;见识低则眼界浅,眼界浅则气量小,气量小则忧郁压抑,遇人则落落寡合,遇事则容易发火。

“制怒”,亦即控制情绪,调整心态,修养心性,涵养大胸襟、大气度,造就高尚完善的人格,是融入社会必须学习的一门学问。不管最终的目的是否能够达到,这修养却是人生必修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