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悍马”心理学:内心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18083200000038

第38章 “我不应该做这个”

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做,人们在做事情之前经常会做这样的判断,用应不应该来判定自己要不要做。有时候,“不应该做”也会成为做事的另一个障碍。例如,失恋的人总是觉得自己不应该遭受这种感情上的痛苦,越想就越觉得当下的孤独难以忍受,觉得自己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糟糕的事情会发生在所有人身上,没有所谓的应该不应该,谁都可能碰上,只有当自己认为自己不应该付出比平常更多的心力去对付痛苦时,才会觉得不公平。

事实上,处境是无法选择,且是无法左右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更要明白这一点,那就不会觉得事情不应该发生在自己身上了。此时在面前有两条路可供选择:(1)做点什么让情况好转;(2)什么都不做,同样等待情况好转。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了,这纵然让人觉得极其扫兴或是不公平,但更糟糕的是,如果不做任何事情来应付这种痛苦,那将是更可怕的一种经历。就好比有人的房子在台风中被刮倒了,这时他应该积极地进行灾后重建,还是沉浸在失去了房子的痛苦中,只想着这件倒霉的事情不应该发生在自己身上呢?很明显,明智之举应该是把更多的经历和资源投入到重建中去,而不是一味地在抱怨,大多数人都会做这样的选择。那么这么说所谓明智的决定,大多都是选了“不应该”做的事情,那是为什么呢?

就像是上面说的不想做的事情一样,即便它们是“不应该”做的,但这些同时也都是当痛苦发生时,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只有这么做才能让生活得更好。通常在遇到危机的时候,人们都会倾向于第一步着力克服内心痛苦的感觉。但不排除也有人只是在忧郁中等待自己的状况能好一点。这取决于自己想成为哪一种人,是消极被动的“等待者”,还是积极行动的“行动者”?前者希望情况可以慢慢好转,他所采用的办法是等待,而没有任何主动的行为;后者则是积极地去干预事件的变化,做些“不应该”做的事,去扭转危机。

“行动者”的做法可以看成是面对危机的主动出击,即“我让事情发生”,或者“我去扭转危机”。心理学家的调查研究表明,“行动者”的积极主动行为,完成了“不应该”做的事情,并不一定就会让他们感觉到不愉快,相反很多人都会因此感觉更舒服一些,反倒是变成“等待者”时才会觉得很无助。

历史上,早在亚里士多德和斯多葛时代的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就非常提倡面对危机时,做一个“行动者”,他们还将这种思想行为方式看作一种美德。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就已经很强调主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习惯,他们鼓励人有慷慨、勇敢、自律和正直的这些品质,来为自己打造幸福的未来,并最终形成一种习惯。习惯一旦形成,就不会认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即使没有动力,没有奖励,也会自然而然地去做,因为那是自身的习惯性驱动自己那样做。简单地说,人们已经认为自己生来就应该做这样的事情,做这样的事情的人才是具有高贵品德的人。于是,那些曾经被视为“不应该”做的事情,也就不依靠动力或是其他的什么因素就会轻轻松松地被解决掉了。

这么一来,人们就会发现,自己竟然靠着这些“不应该”做的事情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不应该”做的事情的魅力就在于此,而做不做这一切的决定权都在自己,自己才明白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培养自律和积极的性格,才会成为一个与困难做长期艰苦斗争,并最后获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