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18094500000051

第51章 闽都文化的精气神(2)

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原衣冠士族南渡,给福建带来了中原文化。之后,福州历代主政者普及中原教化,官办的教育机构有府学(州学)、县学两级,此外还有大量的书院以及乡学、义学、学馆、私塾等教学机构。中唐以后,福州教育发达,文化普及,已是“俗成邹鲁”,号称“文儒之乡”。两宋时期闽都教育达到了全盛时期。举业鼎盛,科第成就跃居全国领先地位,“闽学”得到发展,福州已成为“儒学最盛之地”。清代,以鳌峰书院、致用书院、凤池书院、正谊书院为代表的全省性四大书院陆续创设,聚集并培养出众多的硕儒大师与达官显宦。鳌峰书院更是影响及于海内外,特别是对台湾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很大推动作用。

晚清随着福州的开埠,福州出现了创办新学的浪潮。随着欧美传教士兴办教会学校以及洋务运动开办新学,福州成了中国近代新科技、新思想传播发展的要地。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批福州籍官宦和学者,努力实践“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睁眼看世界。船政学堂创办后,全面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教学方法,选派优秀学生留学欧美,使其具有深厚的传统学术基础与文化知识素养,兼备近现代的科学技术知识,新式教育得以发端,涌现出大批的清廷重臣、海军将领、著名文人以及教育家、科学家等。

优良的教育传统使闽都整个社会形成浓厚的读书风气,出现许多书香门第与仕宦家族,涌现出一大批世袭、群聚的人才。他们在思想文化及文学教育领域的作为为开启中国社会新民智,重塑国人情感、信念、文化价值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三)闽都人文品质

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核心体现,是一个城市通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精神品格,是一个城市在发展中形成的价值体系。福州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开放的城市。具有外向性特征与吸纳各种文明的能力。福州历来是福建的都会城市,收纳各方来人以及各地传入的思想与文化;都会的优越地位也造就福州人的广阔视野、超卓目光与包容性格。同时,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有利于人们陶冶性情,涵养德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福州城市精神。它来自于林则徐联语,既是儒家的重要精神,也体现了福州作为省会城市的包容广纳的历史事实和前瞻品质。它集中体现了爱国民本、重教力学、学优入仕、平和宽容、恋土爱乡、享受生活的多维内涵,意味着城市本身具有的良好品格,倡导和鼓励人们继承先贤遗志,弘扬优良传统,提升素质,超越自我,在包容中坚持理想与操守。以此向社会、向世界昭示福州城市的历史渊源与现实风貌城市的气魄与度量。

(四)闽都文化品牌

福州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和沿海外向的区域特色,塑造了福州人敢闯善谋、厚德宽容的优良品质,形成了具有开放博大、兼容并蓄等海洋文明显著特征的城市人文底蕴,孕育出名列“福州十大名片”的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寿山石文化等四大品牌和温泉文化以及内河文化、福文化等系列品牌。

三坊七巷文化。三坊七巷占地约40公顷,白墙灰瓦,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首。三坊七巷蕴涵的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闽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潜冲和的底蕴。作为闽都文化的文脉节点,三坊七巷聚集着上百位为历史做出卓越贡献的名人:林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林纾、林徽因、冰心、庐隐……“一座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三坊七巷是福州城市精神集结地、名贤文化纪念地、传统文化传承地、民俗文化展示地。

船政文化。马尾船政是我国近代科技基地、造船工业发祥地和海军摇篮。在马尾船政的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活动,推动了近代中国造船、冶金、电信、铁路、飞机制造等新式工业的诞生与发展,并在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留下了丰硕的思想文化成果。船政学堂展现了近代中国先进科技、高等教育、工业制造、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等丰硕成果,孕育了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进思想,既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更是福州人民引以为豪的历史骄傲。

昙石山文化。昙石山文化距今5000年,以闽侯昙石山遗址为代表,作为闽江中下游为中心连接闽台两省,是福建古文化的摇篮,是先秦闽族文化的发源地。昙石山遗址自1954年发现以来经过8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2000平方米,共出土了60多座墓葬、5座陶窑旧址、2道部落防护壕沟和近千件文物。昙石山文化遗址真实生动地反映出原始社会晚期闽人先祖生产、生活和墓葬的状况。昙石山文化遗址是法属波利尼西亚南岛语族起源地之一,其先民在昙石山繁衍生息、依海为生,后逐海迁徙。

寿山石文化。寿山石质地凝腻,通灵温润,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以寿山石为原料的寿山石雕就已出现。寿山石雕以独特的意蕴,巧夺天工的雕刻技法,融入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语言,融汇了中国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精华,蕴涵儒、释、道等传统思想精髓,具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福州地方特色,寿山石雕和脱胎漆器、软木画合称“福州三宝”。寿山石名列国石候选石之首。

温泉文化。温泉文化融会了自然生态和人文精华,是传统沐浴文化和时尚休闲文化的理想结合。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和人文涵养,使福州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唯一的“中国温泉之乡”。

内河文化。福州是中国内河密度最大的城市,城区内河互通,与闽江相通,构成一个整体的水都网络。闽都的文脉也与水脉息息相关,成为城市的肌体和血脉、经络网络。

福文化。福文化是传统祈福文化和当代幸福追求的完美体现。福州是全国大中城市中唯一以“福”为名的城市。福州是有福之州,感恩的福州人,向来倡行“身在福中要知福”。要造福,传福,添福,谋天下永福。

五、闽都文化的传承

闽都文化既是我们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更是我们城市发展的潜力和优势所在,它已深深融入城市血脉,成为我们这座“江城福地”不可或缺的财富。多年来,福州以闽都文化推动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在“文化强市”的发展目标中,把加快文化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通过对闽都文化的研究,有效地发挥闽都文化的教化感召和引领服务功能,使人们从历史文化的发展中获得借鉴和启示,让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一是以多形态方式传承闽都文化,使文化呈现独特魅力。闽都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有机融合了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的精髓,融会了海洋文化及外来的中亚、欧洲以及东南亚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文脉,在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中,不断充实开发新的内涵,从而使福州在海西大都市区建设过程中,展示出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是以大文化思维研究闽都文化,使文化凸显社会价值。秉承优秀文化,弘扬先进传统文化是闽都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中具有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作用。福州通过加快史料挖掘和综合研究工作,对现存的文物古迹进行抢救性保护;开展分门别类的文化研究,力求多出成果,多出精品,促进现代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三是以新时代使命弘扬闽都文化,使文化焕发内在生机。弘扬闽都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遵循其内在规律,正确处理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理论深耕与文化普及、历史传承与改革创新、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制定鼓励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闽都文化的建设发展,鼓励更多的人才投身闽都文化的研究、普及。通过强化对外宣传和交流,凸显闽都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今天我们相聚首届闽都文化论坛,交流心得,探讨新知。冬去春来,让我们一起迎接闽都文化传承弘扬的春天,迎接中华文化发扬光大的春天,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春天。

〔作者简介〕林山,福州市社科联主席、闽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