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18125200000011

第11章

古人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人生也应该有张有弛,也应该忙中有闲。人生这把弦琴,弦太松了,弹不出优美的乐曲;太紧了,就容易断,只有松紧合适,才能奏出舒缓优雅的乐章。

悠闲与工作并不矛盾。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能拿得起,放得下。工作时就全身心投入,高效运转。放松时就放松,把工作完全放在一边,不要总是牵肠挂肚,去钓鱼、去登山、去观海,完全地放松身心。

其次就是工作休闲应该搭配得当,不能忙时累个半死,闲时又闲得让人受不了。可以隔三差五地安排一个小节目,比如雨中散步、周末郊游等。适时地忙里偷闲,可以让人从烦躁、疲惫中及时解脱,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详。

灵活变通,给心灵注入一泉活水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易经》

有一位建筑师和一位逻辑学家,是无话不谈的好友。一次,两人相约赴埃及参观著名的金字塔。

到埃及后,有一天,逻辑学家住进宾馆后,仍然继续写自己的旅行日记。建筑师则独自在街头徘徊,忽然耳边传来一位老妇人的叫卖声:“卖猫啊,卖猫啊!”

建筑师一看,在老妇人身旁放着一只黑色的玩具猫,标价500美元。这位妇人解释说,这只玩具猫是祖传宝物,因孙子病重,不得已才出卖以换取住院治疗费。建筑师用手一举猫,发现猫身很重,看起来似乎是用黑铁铸就的。不过,那一对猫眼则是珍珠的。

于是,建筑师就对那位老妇人说:“我给你300美元,只买下两只猫眼吧!”

老妇人一算,觉得行,就同意了。建筑师高高兴兴地回到宾馆,对逻辑学家说:“我只花了300美元竟然买下了两颗硕大的珍珠!”

逻辑学家一看这两颗大珍珠,少说也值上千美元,忙问朋友是怎么一回事。当建筑师讲完缘由,逻辑学家忙问:“那位妇人是否还在原处?”建筑师回答说:“她还坐在那里,想卖掉那只没有眼珠的黑铁猫!”

逻辑学家听后,忙跑到街上,给了老妇人200美元,把猫买了回来。建筑师见后,嘲笑道:“你呀,花200美元买了个没眼珠的铁猫!”

逻辑学家却不声不响地坐下来摆弄这只铁猫,突然,他灵机一动,用小刀刮铁猫的脚,当黑漆脱落后,露出的是黄灿灿的一道金色印迹,他高兴地大叫起来:“正如我所想的,这猫是纯金的!”

原来,当年铸造这只金猫的主人,怕金身暴露,便将猫身用黑漆漆过,俨如一只铁猫。对此,建筑师十分后悔。

此时,逻辑学家转过来嘲笑他说:“你虽然知识很渊博,可就是缺乏一种思维的艺术,分析和判断事情不全面、不深入。你应该好好想一想,猫的眼珠既然是珍珠做的,那猫的全身会是不值钱的黑铁所铸吗?”

建筑师因为只拘泥于表面的现象,所以没有看到“铁猫”的价值。这说明,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要过分拘泥,亦不要冥顽不灵,否则将错过很多对自己而言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现实生活之中,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始终用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总有一天会吃亏的。

聪明的人们应该灵活变通、创新思考,时时不忘给心灵注入一泉活水,才能有意外的收获。而且有时候,灵活一些,换一种思维方式思考或许会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在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扰我们。”

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

这个可怜人,这时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就答应了。穷人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儿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些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

当然,你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不过,如果这个穷人直接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那将得到什么结果呢?答案不言自明。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途末路之时要想着改变,有改变才能有通达,通达以后事物才能长远地发展,达到无往不利的境界。故事中乞丐正是运用变通的思维,起到了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显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谁要想使自己的工作产生超凡出众的效果,谁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谁就应该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式,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因此,不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人们都应学会运用变通思维去看问题和解决问题。

身居闹市,宠辱不惊

斋宿日观,天鸡一鸣。万籁俱息,但闻钟声。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予辱!

——曾国藩

一天,光严童子为寻求适于修行的清净场所,决心离开喧闹的城市。在他快要出城时,遇到维摩居士。维摩也称维摩诘,是与佛祖同时代的著名居士,他妻妾众多,资财无数,一方面潇洒人生,游戏风尘,享尽世间富贵;另一方面又精悉佛理,崇佛向道,修成了救世菩萨,在佛教界被喻为“火中生莲花”。光严童子问维摩居士:“你从哪里来?”

“我从道场来。”

“道场在哪里?”

“直心是道场。”

听到维摩居士讲“直心是道场”,光严童子恍然大悟。“直心”即纯洁清净之心,即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了一切妄念,纯一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修道;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净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成正果。

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把失败归因于周围的环境,而很少有人考虑到自身。事实上,正如维摩诘所讲,直心是道场,如果人们内心纯洁清净,没有杂念,任何地方都可以修道。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假如能冷静地观察事物的变化,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心思;一个人穷困潦倒不得意时,仍能保持一种向上的精神,就可以获得很多真正的生活乐趣。世界充满了纷纷扰扰,人的心灵当似高山不动,不能如流水不安。

居住在闹市,在嘈杂的环境之中,不必关闭门窗,只任它潮起潮落,风来浪涌,我自悠然如局外之人,没有什么能破坏心中的凝定。身在红尘中,而心早已出世,在白云之上,又何必“入山唯恐不深”?

人们如果淡泊外物,宠辱不惊,即使身处闹市也能保持内在的宁静,不为外在的喧嚣所打扰,即使落寞失意也仍然可以不因一时的失意而苦恼,而是能够自得其乐,在淡泊中奋起。

多年前,一家钢铁厂经营不景气,亏损高达15亿元。在众人都纷纷离去的时候,厂长并没有放弃经营,而是继续坚持下去。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钢铁厂债重难还,而生产设备又落后,员工凝聚力涣散,这是一个巨大的洞,根本无法填平的洞。

面对种种议论,厂长却坦然地说:“当年我来到这个钢铁厂的时候,口袋里只有五元钱,是这个厂令我成功,现在是我回报它的时候了,如果我失败了,那就等于损失了五元钱。”

最终,年近六旬的厂长从别墅里搬出来,住进了那家破败的钢铁厂。三年后,工厂起死回生,开始大量盈利。

仔细想想,一时的得与失真的没那么重要。人们应该有这样一种态度:保持宠辱不惊的心态最为重要。

宠辱不惊的人是幸福的,这种心态使人心更加淡泊,更加自由,没有羁绊。宠辱不惊是不慕名利,远离喧嚣和纠缠,走向超越;宠辱不惊是遭受挫折时仍有与花相悦的从容;宠辱不惊是别人都忙于追名逐利时仍然保持淡定。只有宠辱不惊,才能真正享受人生,在努力中体验欢乐、充实自己。

曾国藩看透了这一点,于是《主静箴》中提到:“斋宿日观,天鸡一鸣。万籁俱息,但闻钟声。后有毒蛇,前有猛虎。神定不慑,谁敢予辱!”意思是他每天在日观里斋戒,早晨听到公鸡鸣叫。一切都很静谧,只有寺庙里钟声回荡。即使毒蛇在身后,眼前有猛虎,只要我神态自若,不恐慌害怕,还有谁能够侮辱我呢?他用这八句箴言警示自己,做到淡泊名利,就能够宠辱不惊,专注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心无他物,通往至圣的正途。

身忙心不忙

忙处不乱性,须闲处心神养得清;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

——《菜根谭》

人生要想做到忙碌的时候心性不乱,必须在清闲的时候就培养好清醒敏捷的头脑;要想在死亡面前不感到畏惧,必须在平时就对人生悟得透彻。

有一只狐狸想溜进一个葡萄园里大吃一顿,但是栅栏的空隙太小,它钻不进去。在狠狠地节食了三天后,它总算能钻进去了。但是当它大吃一顿以后,却又出不来了,只好在里面又饿了三天,才出得来。这只狐狸感慨地说:“忙来忙去,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当你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有没有问过自己是否像这个故事中的狐狸一样忙来忙去,最终却一无所获?生活有时候会忙乱不堪,停滞不前,甚至走投无路,而这种困惑往往源于自己内心的混乱,思想家梁漱溟先生称之为生命的淤塞。生命如水流动,一旦淤塞便会浑浊,让你看不清生命的真谛。生活之乱,也正是因为心被他物所遮掩了,人变得惶惑不安,不知何去何从。

要想在事务繁忙的时候保持冷静的态度而不至于本性大乱,就必须在平时修身养性;要想在生命走向终结的时候能够从容镇静,就必须在平时对生死有透彻的领悟。

忙与不忙,惧与不惧,事实上都是我们内心的状态,当我们能把太在乎的东西放下,用一种坦然自然的心态去做人做事,那么再忙也只是身忙。心不忙,面对生死也能镇定自若了。

一日,弟子向僧密禅师请教:“请师父谈一谈生死之事。”

僧密禅师说:“你什么时候死过?”弟子说:“我不曾死过,也不会,请师父明示。”

僧密禅师说:“你既不曾死过,又不会,那么,只有亲自死一回方能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

弟子大惊:“难道只有亲历才能知道生死之事吗?”

僧密禅师说:“相传六祖慧能禅师弥留之际,众弟子痛哭,依依不舍,大家都将他视为再生父母。六祖气若游丝地说:‘你们不用伤心难过,我另有去处。’”

弟子开悟:“原来,生死只是里程碑!”

禅师想要告诉弟子的道理是:不要太在意生死,如此才能看破生死。

这个世界总是处在因果循环中,有得必有失,有福必有祸,有生必有死,既然是这样,很多东西我们是无法去创造和左右的。

彻悟生活,看破生死。不是学曹孟德“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叹息,也不是拾苏东坡“人生如梦”的无奈,更不是看破红尘的消极颓唐。而是想,人生苦短,生命易逝,今天能健康、自在、安乐地活着,我们就没有什么理由不去珍重生命、热爱生活,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今天就是生命——是你唯一能确知的生命,少了忧虑,恰好也落得潇洒与清净。

也许我们放弃了舟马,但却收获了滋润的心灵。在人生路上慢慢地行走着,以一颗探求的心灵,携一份悠闲淡泊的神思,看一看人间百态,品一品世间甜苦,闻一闻鸟鸣虫唱,嗅一嗅芳草鲜花,不做高深的评论,“忙不乱性,死不动心”,只须用心去感触、去领悟,你就会发现生活是如此五彩缤纷。

以包容之心存异求同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钱德苍《缀白裘》

凡夫俗子眼中的世界有差别,超越世俗的圣人视万物无差别。这是因为凡夫俗子乃用俗眼观物,而圣人则用道眼观物。

所谓“道眼”可以理解为“平常心”。古语云:“人平不语,水平不流。”人生在世,只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事物,就不会有怨言,也就不会有是非,就像是高低平正的水不会流动。

平常心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是踏踏实实行走在生命路途上诚挚的热情。有句话说得好:“人生自守,枯荣勿念。”对每个人来说,得志与失意在所难免,不妨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不必在意那么多的得与失。

看待世间万物亦需要一颗平常心。世间万物本来一样,无高低贵贱之分,草木也不分枯好还是荣好,人与人之间皆是平等的,人的身份只是人,并没有贵人、普通人之分。因此,我们在面对荣枯人生时,也应该抱着一颗平常心,如此,世间的事物也将变得更加美好持久。

土地能转化粪便的性质,人的心灵则可以转化苦闷与失意的流向。在这转化中,每一场沧桑都成了唇间的美酒,每一道沟坎都成了诗句的源泉。

粪便是脏臭的,如果我们把它一直储在粪池里,它就会一直这么脏臭下去。但是一旦它遇到土地,就和深厚的土地结合,成了一种有益的肥料。之所以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就在于人们对待它的方式。

对于人而言,失意也是这样。如果把失意只视为失意,那它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苦闷。但是如果让它与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最广阔的那片土地去结合,它就会成为一种宝贵的营养,让我们在失意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生命的希望,最终能如凤凰涅槃般,体会到人生的甘甜和美好。因此,即使是面对粪便,拥有一颗平常心,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世间事物的美好。

而有时人们之所以不能以平常心对待世间万物,皆因他们的内心抱有“差异心”。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不会只存在一种树木、一类植物,这就是世间万物的差异性,世界本因差异而精彩,因为差异而进步。然而世间万物又是一个整体,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本质上依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