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18125200000014

第14章

大智若愚,难得糊涂是低调做人的哲学

与人无争,宽心释怀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雨过天晴。

——《增广贤文》

战国时期,楚梁两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在各自的空余土地上种了瓜菜。梁国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喜人;而楚国的亭卒懒惰,不务农事,瓜秧瘦弱,与梁亭瓜田的长势有天壤之别。楚国的亭卒心生妒忌,于是,乘着夜色,偷跑过境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

第二天,梁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全被人扯断了,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请示将楚亭的瓜秧扭断。宋就说:“这样做当然很解气,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还反过来要扯断他们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我们每天晚上悄悄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梁亭的人虽然不解,但也不得不照办。

渐渐地,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过一天,每天早上给瓜秧浇水时发现瓜田都被人浇过了,经过暗查发现原来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帮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十分惭愧和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楚王。

楚王听说这件事后,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给梁王,以示自责,也以此表示酬谢,最后两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有时候,宽阔的心胸就是那滋养瓜秧的水,释怀自己,也感动别人。狭窄的心胸永远不可能孕育根深枝茂、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梁国的人,不但忍了一时、退了一步,更以德报怨,令人佩服。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梁国人一样面对冲突选择忍让,我们更多地会选择抱怨和争抢。

曾有一位大师以杯子和湖泊容量的小与大做比喻化解人们心中的抱怨和争抢。他说:“生命无论长短总归是有限的,而痛苦就像水中的盐分,所以痛苦也是有限的。我们品味到的生活滋味,不取决于痛苦的多少,而在于心胸的宽窄。宽阔的胸怀,就像湖泊一样,淡化咸涩的痛苦,让我们尝到微咸或甘洌;狭窄的心胸,容不开郁积的痛苦,只会让人感到奇苦无比。”

既然人生注定要接受苦涩的盐,为何不在杯子和湖泊中选择后者,淡化别人给的、自己造的苦涩,历练出一个宽阔的胸怀,再去丈量人生的舞台呢?

现在是一个讲求效率的时代,大家都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事情,每天都像挤独木桥一样谨小慎微、忙忙碌碌,却不愿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挤破头皮也收效不多。

事实上,在狭窄的道路上,如果我们都争先恐后地往前挤,只会让人觉得道路越来越窄,而每个人退后一步,道路自会宽平些许;鲜美刺激的美食,如果只是一个人独自享用,这个享受过程就会稍纵即逝,而分一些给别人,虽然清淡了些,但是这份清淡会因为他人的分享和赞誉而多一分悠长的回味。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雨过天晴”。与人无争,就能收获一份从容;与物无争,自会育抚万物。多一些忍让和分享,就会让幸福延散、持久。生活中,无论是欲成大事的人,还是想安安稳稳过生活的人,都需要这样的胸怀,才能从万事万物中汲取能量,心平气和地接受生活、接受自己。

戒欲念,多忍让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冯道《偶作》

做人讲究庸和之道,得让人处且让人,事事留有余地,才能在与人相处中不结仇、不结怨、不吃亏。相反,事事争先、目空一切,每次都要居人之上,必然会遭人嫉妒,给自己带来祸患。

如果想要得到长久的快乐,获得更大的成功,就应该豁达一点,少些欲念,多些忍让,不必把一点小惠小利看得过重,也不必对每一件事都过于计较。适时糊涂,生活就会轻松不少,生命中也会有更多的快乐与幸福。五代时的冯道,就是这样一个“难得糊涂”的清醒之人。

冯道曾事四姓、相六帝,在时事变乱的八十余年中,始终不倒,令人称奇。首先,此人品格行为无懈可击,清廉、严肃、淳厚、宽宏。而且,他深谙中庸处世之道,深浅有度,中正平和,大智若愚。

冯道有诗云:“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冯道能够在乱世之中屹立不倒正得益于他的中庸智慧。这是一种老谋深算的清醒,也是卧薪尝胆的大气,更是一种心中有数的正派。这不是那种与世无争的软弱,而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豁达;不是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是让三分风平浪静的睿智;不是苟且偷生的勉强,而是真金不怕火炼的坚贞。

除了中庸的处世之道,谦虚而不嫉妒也是一种处世智慧。深谙此道可以保全自身,否则,很容易给自己遭来祸患。

春秋时期,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将士们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首先进行的是击剑格斗,将士们都使出了浑身本领,争先恐后。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参加下一轮射箭比赛。在射箭项目上,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最后颍考叔与公孙子都打了个平手。

可先行官只有一位,所以,他们俩还得进行一次比赛。后来,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颍考叔一眼,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一不小心,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颍考叔已抢车在手。

公孙子都当然不服气,于是提了长戟就来夺车。颍考叔一看,拉起车就飞跑出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并宣布颍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因此对颍考叔怀恨在心。

战争开始了,颍考叔果然不负庄公所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冲上许都城头。眼看颍考叔就要大功告成,公孙子都记起前事,竟抽出箭来,搭弓向城头上的颍考叔射去,一下子把没有防备的颍考叔射死了。

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鲜花盛开、万般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也会是衰败的开始。颍考叔正是不懂谦让,精明过头,才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人生就是这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应该适时隐藏锋芒,能忍则忍,能让则让。过于锋芒毕露,难免会遮挡别人的光芒,遭到别人的记恨,许多灾祸便在不知不觉之中酝酿成了。

松弛有度,过犹不及

事不能办得太绝,话不能说得太损。

——段少舫《呼延庆出世》

一次子贡问孔子:“老师,颛孙师和卜商相比,谁更贤德一些?”孔子回答说:“他们都很贤德,只是颛孙师做得过了,而卜商做得稍有不够。”然后子贡又问:“那么,颛孙师比卜商更好一些吗?”孔子却回答说:“过犹不及。”

这就是“过犹不及”这个成语的出处。意在说明在为人处世中,做得过分和做得不足对于结果来说都是一样的。什么事情都要讲究适度原则,凡事掌握一个度,才有可能使我们的行为避免偏离本来的目标。实际上这种智慧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另一种表达。

“中庸”即中和,不是说人活着要平庸、碌碌无为,而是换种方式活:不亏不盈、可进可退、不急不缓、不过不及、不骄不馁,从而得到人生大智慧和为人处世中较为完美的平衡点。“事不能办得太绝,话不能说得太损”,就是这个意思。

这样的活法是儒家心中的妙境,也是我们普通人需要的一种处世智慧和难能可贵的品德。做人也好,处事也罢,不偏不倚才能正中目标。道理虽简单,但真正实行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尹文子·大道上》中的一个故事正好可以说明这一点。

齐国有一个姓黄的老相公,他有两个女儿,都长得十分漂亮,堪称国色天香。但这位黄公每与人谈起他的两个女儿,总是“谦虚”地说:“小女质陋貌丑,粗俗蠢笨。”这些话被一传十、十传百,以致他两个女儿因“丑陋”远近闻名,直到过了婚嫁的年龄,仍无人求聘。

后来有个鳏夫,因无钱再娶,无奈之下,便到黄公门上求婚。黄公因大女儿年龄已大,也不再考虑是否合适,便一口答应了。婚礼完毕,这位新郎揭开新娘的盖头一看,不禁大喜过望,原来自己娶到的竟然是一位绝代佳人。

消息传开,人们才知道黄公言之不实,于是一些名门子弟竞相求娶他的小女儿,自然也是天姿国色。

齐国黄公本想得到一个谦虚的美名,但由于他谦虚过分,反而耽误了大女儿的青春,这就是“过犹不及”,真是得不偿失。做什么都应该适度,这个度是办事的分寸,其实也是一条警戒线。它是规定事物性质的数量界限。超越这一个界限,事物就向反面转化,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可在生活和工作中,最难掌握的就是这个度。勤于事业,忙于工作,固然是一种的敬业美德,但如果每天都紧绷神经,过分担忧自己的业绩,就会使自己疲惫不堪。工作是一种追求,但是如果让工作成为生活的全部,那么一个人的身心修养就会被疏忽以至于失去生活的乐趣。

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纵然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但如果他过分执着于此,逃避社会,以至不食人间烟火,那么他便会成为一座孤岛,自己苦闷不说,对于别人、对于社会也无所帮助。

其实,要想工作有实效,生活有趣味,人们就要尽量做到不偏不倚。工作时全身心投入,把每天的8个小时发挥到极致,我们在8小时之外就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了。

同样的,做人不要抱过分的想法,不要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才是每个人应当重视和思考的。人活着,首先懂得平衡工作和生活,才能使自己的事业和涵养均衡发展。

处世外圆内方,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

——《红楼梦》

提起《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人们一方面惊叹于她无与伦比的治家才能、应付各色人等的技巧;另一方面又感慨于她的结局。她就是因“机心”太重而遭悲惨结局的典型。

《聪明累》中这样总结王熙凤的一生:“机关算尽太聪明,反送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王熙凤“于世路上好机变”“心性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少说着只怕有一万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从小儿玩笑时就有杀伐决断,如今出了阁,在那府里办事,越发历练老成了”“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细算盘”“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她都占全了。这些熟悉凤姐为人的各色人等对凤姐的评价,活脱脱展现出了一个机关算尽太聪明的人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十分精明的人物,却落得孤家寡人,身心劳碌至死、最终又一无所得的下场,岂不正应了“聪明反被聪明误”那句话了吗?

凤姐比一般人更多地体验了痛苦的折磨,且不说她劳心竭力、绞尽脑汁,还要在背后遭骂挨咒,就是死时的凄凉和死后的寂寞也使她的结局倍显悲惨。

王熙凤不可谓不聪明,但导致她悲剧结局的因素不也正是她“太聪明”吗?她想尽各种办法,使用种种计谋,想使贾府振兴起来,然而她的努力、她的“鞠躬尽瘁”,却换来了贾府上下人的一片不满,最终也没有使贾家有什么起色,死后甚至连女儿也保不住。

其实,“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点中了很多人的痛苦根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偏执和自我,自命不凡、投机取巧,最后连自己都葬送了。然而能够建功立业的,大多是谦虚圆通的灵活之人;喜欢惹是生非、错过机缘的,才大多是固执己见、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

人生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其中有很多事情需要“半途而废”,随时调整自己,凡事不能太以自我为中心,才能找到更好的前进方向。

在人生的大风浪中,我们应常常学掌舵人的样子,在狂风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货物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如果一味地坚持什么都不松手,最后可能就是船倾人亡的结局。具体来说,包括三个要点:

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大方向。目标犹如心灵的安稳归宿,远大的目标让心灵充满力量。看到了自身的渺小,心灵自然也就更加开阔,不会过于看重眼前的得失。“我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让周围的人感到快乐的人。”只要心中藏着这样的想法,为人处世的原则就会明朗很多。

其次,要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与人相处,肯定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因为人们在表达的时候常常发生偏差,所言并非所想。如果太看重自己,缺乏气量,斤斤计较,就很难交到朋友;相反,如果胸怀宽阔,让不愉快的事随风而逝,就会有更多的心情去感受快乐。谦逊、忍让、宽容都是一个人在交往当中很难做到又必须做到的。

最后,要有意识地开阔自己的视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时时刻刻提防伤害,也就很难看到远处的美景。爬到山顶的人才知道“一览众山小”的妙境,能够体会到这种感觉,跋山涉水又何妨?

退一步,让三分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杜牧《题乌江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