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是我国初唐著名诗人。他的老家在梓州射洪(现在的四川省射洪县),幼年时他就随父亲一起来到了京城长安。由于父母平时对他非常娇惯,所以他长到十几岁时仍然不爱读书,每天只知道跟朋友出城打猎、游玩,要不就是四处找人斗鸡赌钱。
随着时间的流逝,陈子昂渐渐长大了,这时他的父母才发现自己的宝贝儿子不学无术,一无所长,开始为他的前途担忧。父母对他平日里的行为也看不下去了,多次劝他除掉身上的恶习,潜心读书。可陈子昂早就游荡惯了,哪里听得进去。
有一天,他在游玩途中路过一处书塾,在窗外无意中听到老师在说这样一段话:“一个人会享受荣誉还是蒙受耻辱,完全取决于他本人的品德。品德好的人,自然会享受荣誉;品德坏的人,也自然会蒙受耻辱。一个人如果放任自流,行为举止傲慢,身上具有邪恶污秽的东西,就无法得到他人的尊敬。要想成为一名君子,就要让自己博学多才,还要经常用学来的道理对照自身进行检点。如果坚持这样做下去,你的学问和知识就会越来越多,行为上也很难有什么过失了。俗话说得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生活中,我们看到别人能做一番大事业时总是非常羡慕,可是你哪里知道,人家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下了一番苦工夫的!不经过自身的努力就想得到学问,那就如同缘木求鱼一样可笑。”
无意中听到的一番话,让陈子昂的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他忘记了游玩,马上赶回家,在自己的屋中反思起来,回想自己以前做过的荒唐事,心里追悔莫及。从那一天起,陈子昂毅然跟原来那些朋友断绝了来往,把在家中饲养的各种小动物也都放生了,从此和书本成了朋友,每天书不离手,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
可见,反省可以“自知己短”,弥补短处,纠正过失。“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反省自己是十分必要的。朱熹曾说:“曾子每天三省其身,自己有错误就马上改正,没有错误就以此勉励自己。他能够如此诚切地约束和反省自己,可谓得到了学习和成长的本质。”
有人怀疑反省的作用,认为反省并不见得带来多大改变。但是,真正懂得反省的人,经过它的荡涤,能让俗世纷纷扰扰的尘埃从心中流走,给自己一个美好的人生。学者于丹说:“我们每个人的眼睛都有向外发现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发现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她说的这段话就是对反省的另一种解释,也是认知自己的一种独特方式。认清了自己,便可获得一种更广阔的人生境界,收获也可更加丰盈。
所以,即使我们不能时时反省,也要经常反省,才能不断荡涤自己的心灵,活得更快乐,更有价值。
学而不仿
万法唯心造。
——佛语
佛家讲,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由自己的心创造的,每个人的世界都是完全不同于别人的世界。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源,所以我们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则。
有比较、有参照,一个人能够扬长避短、查漏补缺,但所谓“参照”并非要时刻以他人为镜,与他人同手同脚。原则则是一把尺子,规范言行,也规范内心。
庄子在《齐物论》中讲过这样一则故事:
罔两是影子的影子。一天,罔两问影子:“先前你行走,现在又停下;以往你坐着,如今又站了起来。你怎么没有自己独立的操守呢?”
影子回答说:“我是有所依凭才这样的吗?我所依凭的东西又有所依凭才这样的吗?我所依凭的东西难道像蛇的蚹鳞和鸣蝉的翅膀吗?我怎么知道因为什么缘故会是这样?我又怎么知道因为什么缘故而不会是这样?”
物体动,所以影子动;物体停,故而影子停。罔两在谴责影子没有操守的同时,却没想过自己其实和影子一样,只会跟着别人转来转去,没有坚定的立场和原则。如果一个人一味屈从于他人的意志和目光,或一直模仿他人的言行,就会像故事里的罔两和影子一样,成为他人的傀儡,被牵着鼻子走。长此以往,人就会屈服于舆论导向,甚至丧失自我,就像没有思想也没有自由的“提线木偶”一样。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紧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西施因为心口疼痛,所以平时走路总是皱着眉头,邻里的一个丑女人东施,看见西施捧着心皱着眉头很美,于是效仿西施的样子,也捂着胸口皱着眉头。附近的有钱人看见了,全都紧闭家门,足不出户;穷人们看见了,也带着妻子儿女远远地跑开了。
可笑的是,东施只知道皱着眉头的样子好看,于是就效仿起来,却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原因。
东施只知道跟在别人后面,学别人的样子,那么她就永远不能使纯粹的自我得到展现,只是一个“木偶人”。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有些人见别人好,就希望成为别人,于是开始过着模仿秀一样的生活。
而真正尊重自己的人,总是勇于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因为他们懂得,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个体的最大的能量,使生命变得丰富多彩。
做自己是一种个人品性的锻炼,它最先开始于对自我的认知。人能够突破环境,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就是基于自我意识和自知之明的双重思虑所产生的出色动力。
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也影响我们看待他人的方式。倘若我们处处将他人当作一面镜子,当作学习的范本,终将使自己的个性不够完善,而导致自我的迷失。
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年迈的千里马虽然伏卧在马槽中,但依然有奔腾千里的志向;志向远大的人即使到了晚年,却依然有一颗壮志雄心。
曹操强调了人到老年,晚节更香的境界,桑榆晚,夕阳红,人生美德全蕴其间。到了晚年的时候,一个有德行的君子更应该精神百倍地对生活充满信心。因为,人老了,生命依然存在。他身上所拥有的每一份力量,虽是过往青春的残留之物,但也会在新的一天里增加新气息,而且这种气息会伴随着生命一直存在。东汉名将马援正是用他的故事为我们诠释了老当益壮的含义。
马援生于西汉成帝永始三年,扶风茂陵人,祖先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秦灭赵后,赵氏为避祸而以马为姓。
马援12岁时,父亲去世。马援少有大志,诸兄奇之。他曾跟人学习《齐诗》,但其心不在章句上,学不下去。于是想辞别兄长去边郡从事田牧。马况鼓励他说:“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适值长兄病故,马援便留在家中,为哥哥守孝一年。一年中,他没有离开马况的墓地,对寡嫂非常敬重,不整肃衣冠,从来不曾踏进家门。
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但他在路上心生怜悯,不忍心把犯人送去受刑,就将其放走。马援因此丢了官,开始了逃亡生活,后来遇上大赦才得解脱。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他种田放牧,能够因地制宜,多有良法,因而收获颇丰。当时,共有牛羊几千头,谷物数万斛。时日一久,不断有人从四方赶来依附他,于是他手下就有了几百户人家,供他指挥役使,他带着这些人游牧于陇汉之间。
物质上的富足并未稍减马援的胸中之志。对着这田牧所得,马援慨然长叹:“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他常对宾客说:“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于是,他将财产都分给亲朋好友,自己则穿着羊裘皮裤,过着清简的生活。
王莽末年,四方兵起。王莽的堂弟王林任卫将军,广招天下豪杰。他选拔马援和同县人原涉为掾,并把他们推荐给王莽。王莽任命原涉为镇戎大尹、马援为新城大尹。王莽失败后,马援的哥哥马员正任增山连率,他和马援一起离开了各自的任所,跑到凉州避难。光武帝刘秀即位后,马援到洛阳投奔他,光武帝复其原职,让他仍到郡里去。
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马援与其他开国功臣不同,他大半生都在“安边”战事中度过。马援为国尽忠,殒命疆场,实现了马革裹尸、不死床箦的志愿。
对于马援来说,生命不息,征战不止。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有时候,年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如果人们认为自己衰老,就会变得老气横秋;如果人们认为自己年轻,就会变得生机勃勃。岁月只能在人的皮肤上留下皱纹,失去对生活的热情才能使人的心灵起皱。人的一生必然从青年走向老年,只要珍惜和把握,无论在哪一个年龄段,都可以创造人生美景。
保持内心的年轻,意味着放弃舒适的温室和停滞的享受去开创生活,意味着具有超越羞涩、怯懦的胆识和勇气。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服老,即使到了60岁也不逊于20岁的年轻人。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衰老,只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消极面对世事才会变成真正的老人。
岁月不可避免地会在你的皮肤上留下苍老的皱纹,但若保持热情,时光也无法在心灵上刻下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