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18125200000037

第37章

有位山西巡抚派下属携银二十万两,专程赴京给和珅送礼。可是连去了几次,也没人接待。后来,下属专门拿出五千两白银送给接待的人,这才出来一个身穿华服的少年仆人,一开口就问:“是黄(金)的,还是白(银)的?”来人告知是白的,少年仆人吩咐手下将银子收入外库,给来人一张写好的纸柬,说:“拿这个回去为证,就说东西已收了。”送去二十万两银子,连和珅的面也没见上,可见和珅的胃口有多大!

和珅把持朝政二十余年,金钱交易的事俯拾皆是。但和珅为官,弄权耍奸,朝野骂声不绝。故而当他的靠山乾隆帝死后不久,新皇帝嘉庆就宣布他20条罪状,令其自裁。一代贪官终于不得善终。

古代贤者认为,富有的人不如贫穷的人无忧无虑,原因是财富越多,失去时损失越大;地位高的人不如地位低的人安生乐活,原因是爬得越高,摔下来时伤得会越惨。和珅的例子就是佐证。

所以说,钱财富足不是好事,日里防抢,夜里防偷;官位显赫也不值得羡慕,随时会遭人嫉妒和暗算,也不会安生。

明朝画家史忠正是一位智者。他字廷首,本姓徐,名端本,自号敦翁,又号痴仙、痴痴道人,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史忠坐卧痴楼,醉则为乐府新声。史忠17岁时才开始画画,“忽通诗词,画山水木石,纵笔挥写。情豪侠负气,不喜权贵人”。

他的女儿早已定下婚约,到了出嫁年龄,但是婿家贫寒,无力迎娶。于是史忠想了一个计策,上元节时,他假称要观灯,携妻与女儿来到婿家。到了婿家门前,呼婿出拜,留下女儿,他与夫人大笑而去。他曾作一首七言绝句:“痴老平生性僻疏,胸中尘垢半是无。岁寒起坐烧银烛,写个江山雪霁图。”

过多的钱财、过高的地位会给人们带来祸害。史忠能够不以财富、地位取人,信守承诺将女儿嫁给贫寒的婿家,表现了他不嫌贫不爱富的高风亮节。

很多人的一生都在为财富和名利奔波,有所得则沾沾自喜、洋洋得意,非但不适可而止反而变本加厉,结果应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谶语,与其如此,聪明的人们还不如学一学史忠,不把名利富贵看得太重,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守住一颗平常心,淡泊一些,达观一些,才是真正的福气。

以柔克刚,弱者制胜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诸葛亮《将苑》

天地间的动物植物,生生不息,但是谁也不将成果据为己有,不自恃有功于人,就像风的流动带来清爽,树的高大投下绿荫,但是风没有静止过,树没有停止生长过。如此包容豁达,反而使得人们更能体会自然的伟大,并始终不能离开它们而独自生活。

所以,上古圣人悟到此理,便效法自然法则处理人事。事来,则尽心尽力,不计名利;事去,则尽快让心情平复,不图回报。如此,很多结果,如名誉、成功,不用强求,也自会水到渠成。

商容疾据说是纣王时的大夫,因屡次直谏荒淫无道的纣王遭到贬谪。后来纣王剖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商容疾感到心寒,便躲进深山之中,避世隐居,不问世事。

武王灭亡商朝后,天下大定。周室表彰商容闾里,想召他出山,商容疾婉言谢绝。他遗世独立,静心养性,修得一副道骨仙颜,虽然年岁已过数百,仍然精神矍铄,面色如童。到了春秋末年,老子降世,商容疾知道他不是平凡人物,便收他为弟子,传授他天地玄机、处事妙道,所以老子后来成为一代圣人。

后来,商容疾得了重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老子匆匆赶来问候老师。他先询问了老师的病情,然后对老师说:“先生的病确实很重了,有什么教导要嘱咐弟子吗?”

商容疾说了一些话后,张开嘴给老子看,说:“我的舌头在吗?”

老子说:“在。”

商容疾又说:“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不在了。”

商容疾说:“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

老子说:“舌存而齿亡,这不是说刚强的东西已经消亡了,而柔弱的东西还存在吗?”

商容疾说:“说得好啊!天下的事理正是这样。你没看见那水吗?天下万物,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积水为海,则广阔无际,深不可测,大至于无穷,远极于无涯。百川灌之,无所增加;风吹日晒,没有减少。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没有它不能生长,百事离开它不能成功。奔流起来不可遏止,无形无状不可把握。剑刺不能伤害它,棒击无法打碎它。刀斩不会断,火烧不能燃。锋利无比,可以磨灭金石;强健至极,可以承载舟船。深可渗进无形之域,高可翱翔于缥缈之间。涓涓细流回旋于川谷之中,滔滔巨浪翻腾于大荒之野。水为什么能够具有如此大的威力?因为它柔软润滑,所以能够出于无有,入于无间,攻坚克强,无可匹敌。弱而胜强,柔而克刚,世上没人不知,然而无人能行。你明白了吗?”

老子说:“先生说得太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确实是万世不易的定理。坚强的东西能胜不如自己的东西,柔弱的东西能克制超过自己的东西。所以强大的东西处于劣势,柔弱的东西居于上风。积弱可以为强,积柔也就变成刚。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

商容疾面露慰藉的笑容,说:“你已经得到大道了。天下之理都已被你说尽了,我还有什么需要留给你的呢!”

满齿不存,舌头犹在,无为而作,才能完成应当所为之事。“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所以,有时,不必偏执地追求“有为”和“大用”。事来事往,以自然之心看待,反而会收效颇多。

生活中,我们应该在“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这些自然之道中学习处事的智慧,并遵守和应用世间之法则,不走极端,而是如风不留声、雁不留影那般,不存纤芥,心境坦荡、平和地活出自己的人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不被纷扰世事打断精神的修为,从而开创出一番事业。

不为虚名迷失自我

看来名利一场空。

——佛语

名利,就像是一座美丽、豪华、舒适的房子,人人都想走进去,只是他们从未意识到,这座房子只有进去的路,却没有出来的门。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人在混乱的名利场中丧失原则,迷失了自我,百般挣扎后终落得身败名裂。

追求名誉难免被虚名所累,误了一生。其实看开了,虚名不过是噱头,可惜的是太多人被它牵制、累坏。为了一个毫无价值的虚名,人们常常暗中钩心斗角,明里打得头破血流,朋友反目成仇,兄弟自相残杀。

从前,有一群演戏的艺人,因为遇上年岁饥荒,便到他乡卖艺求生。他们在路上经过一座山。据说这座山里有许多恶鬼,还有吃人的罗刹。夜里山中风大天冷,大家燃起火,在火旁边睡了。半夜里,有一个人实在感觉寒冷,就起来穿上演戏用的罗刹服,对着火坐着。

同伴中一个人从睡梦中醒来,突然看见火旁边坐着一个罗刹,顾不上仔细看清楚,爬起来就跑。这一下惊动了所有的伙伴,大家一起奔逃起来。那位穿着罗刹服的人一惊,也跟着大家狂奔,前面逃跑的人以为罗刹要来害人,更加恐惧惊慌。大伙不顾一切拼命逃生,有的跳进河里沟里,有的摔伤胳膊跌伤腿,疲惫至极。

到了天亮,大伙才看清楚后面追的人原来是同伴。有时候,扰乱我们心神的,往往并不是现实中的东西,而是藏于心中的罗刹——名心。

让人们大惊失色,乱作一团的“罗刹”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同伴,如果当时他们认清这一点,也就不会受伤了。同样的,名心也出自我们身体的内部,而且因为它由心生,就会产生容易、摆脱难。

人们心中有了荣誉的念头之后,便会为了获得荣誉而产生种种忧虑甚至心机。俗语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一有名气,争得了这份荣誉,必然要受到一些非难和妒忌,就要做好承受外界压力的心理准备。有时由于这种虚名的获得,使人缺乏冷静的心态,忘乎所以,而骄傲起来,自以为了不起,其实一切都是虚的,不做进一步的努力,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

我们以赤子之身来此世界,当以赤子之心走过此世界,也就是真正留取清白在人间。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把荣誉看得很淡很轻,名誉、地位、声望都算不得什么,即使行善做好事也不要留名,这是一种洒脱的精神境界。

相比之下,有人在处心积虑地追求出名,炫耀自己的名声时,得到的往往是骂名,这还不如逃避名声更有意义;练达世事还不如专注于自身,修身养性来得悠闲自得。

所以,过分执着于名利,最终会心力交瘁,心灵空虚,不会快乐,也难以获得圆满的人生。

物欲太盛,得不偿失

圣人安贫乐道,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己。

——《文子》

在清朝时,北京城有一个著名的艺人,在一个戏班里唱戏。他本来是满族的世家子弟,开始在戏班里不过是客串演唱。后来因为他的唱戏技艺越来越精湛,大家就都劝班主把他吸纳进戏班,于是他就成了戏班里正式的演唱艺人。

在加入戏班不久之后,他有了承袭家里世爵的机会,但如果他仍然是艺人身份,便不能承袭爵位,所以就有人劝他不要再唱戏了,想法谋求别的差事,争取世袭家里的爵位。然而他一点也不为所动,不肯放弃演戏去谋求爵位。

有人劝说他:“唱戏的职业地位是低贱的,而爵位的名声是荣耀的。放弃低贱来换取荣耀,本来就是人之常情。”

他却说:“我却为自己是唱戏的艺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并不觉得卑污下贱。在戏剧里,我既可以扮作帝王,也可以扮演将军大臣。掀帘出场则引得众人喝彩,在社会上的荣耀应该算是最高的了,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

那人说:“可是这一切都是虚假的,是扮演出来的,不真实。”

他笑着说:“你以为得到爵位就是真的荣耀了吗?或许我还没有来得及享用,第二天又失去这个爵位了。”

故事中的艺人之所以冷淡看官场,拒绝晋爵,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其主要的原因是已经深深了解官场的风险和危机。以冷眼观世事热闹,以淡漠看人间繁华,才知道繁华热闹处的功名利禄只是虚幻泡影。

“圣人安贫乐道,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己”。安贫乐道是一种智慧,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它们能让迷失于欲望之海的人们,于烦琐的事务中求得片刻安闲,于浮躁的环境中求得些许宁静。

不仅涉足权力需要冷静、自制,人们对待财富的时候也应如此。

一对贫穷的农民夫妇,依靠自己家的一块田地维持生计,每年只能从田里获得勉强可以维持生存的收成。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他们家还养着一只母鸡,每天可以得到一个鸡蛋,给他们贫穷的生活一点有限的补贴。

或许是由于上天的怜悯,有一天,这只鸡生下了一个金蛋。他们把蛋拿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得到的现金多得吓了他们一跳。这么一大笔钱,竟然如此简单就得到了。

他们回到家里,直盯着生金蛋的鸡看,哪里明白这是幸运之神的照顾!他们心想:以后再也用不着过那种披星戴月却仅可果腹的日子了,只要这只鸡每天能给他们下一个金蛋就行。果然,靠着一天一个金蛋,夫妇俩逐渐富裕了起来,他们买下肥沃的田地,盖起宽敞漂亮的大房子,请了许多仆人,日子也开始过得奢靡起来。

以前贫穷的日子并没有让他们学会珍惜这上天眷顾的幸福,而是在奢靡之中滋长了无尽的贪欲。在奢侈的舞会结束后,妻子说:“既然母鸡每天可以下一个金蛋,那它的肚子里一定有很多很多的金蛋,说不定就是一个金库……”

丈夫打断她说:“对,我们干脆把鸡杀了,把肚子里所有的金蛋都拿出来!”于是他们三下五除二,将那只下金蛋的鸡杀了。

但是剖开之后,他们发现和普通的鸡并没有两样,根本没有什么金蛋,更不用说什么金库了!夫妇俩非常懊悔亲手毁了自己的致富宝贝,但为时已晚。一直在天上注视着他们的幸运女神目睹了刚才的惨剧,愤怒之下将他们所有的财产化作了一阵清风。

人们应该珍惜生活赐予的,不要再索求太多。物欲太盛,杀鸡取卵,只能得不偿失。贪婪的欲望使这对农民夫妇自己断绝了致富之路,所有的财产也都消失殆尽。也许有一天他们能够明白,应该珍惜生活赐予你的,不要索求太多。可他们还能再恢复到原来清贫淡然却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吗?恐怕是再也不可能了。

人们面对名利时常常容易迷失自我,私心与贪欲常常使他们重重地跌倒在“欲望”的旋涡里。事实上,人们往往并不是拥有的太少,而是欲望太多,名利之心太重。安贫乐道,不为名利所扰方是为人处世的智慧之道。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

——《格言联璧》

有一天,老禅师带着两个徒弟,提着灯笼在黑夜行走。一阵风吹过,灯灭了。

“怎么办?”徒弟问。

“看脚下!”师父答。

当一切变成黑暗,后面的来路,与前面的去路,都看不见。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当然是“看脚下,看今生”。

人生最值得珍视的就是当下的实在。然而现代人杂念丛生,放不下过去,太在意将来。

有个小和尚负责清扫寺院里的落叶。这是件苦差事,秋冬之际,每次起风,树叶总是随风飞舞。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一直想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