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很早很早的老祖宗智慧
18125200000036

第36章

避实就虚,以静制动是顺乎自然的道理

谁不知足,谁就不会幸福

山林是胜地,一营恋变成市朝;书画是雅事,一贪痴便成商贾。盖心无染着,欲境是仙都;心有系恋,乐境成苦海矣。

——《菜根谭》

居住在山林中是很惬意的事,如果对山居有了贪恋,那么山林也成了俗市;欣赏书画是高雅的行为,如果有了贪求和痴恋,那就跟商人没有什么两样了。所以只要心地纯真,没有污染,即使身在人欲横流的环境中,也如同在仙境一般;心中牵挂太多,那么即使处在快乐的环境中,也如同在苦海中一样。

一个农民独自在原始森林中劳动和生活。他收获了五袋谷物,这些谷物要使用一年。他是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人,因而精心安排了五袋谷物的计划。第一袋谷物为维持生存所用。第二袋是在维持生存之外增强体力和精力的。此外,他希望有些肉可吃,所以留第三袋谷物饲养鸡、鸭等家禽。他爱喝酒,于是他将第四袋谷物用于酿酒。对于第五袋谷物,他觉得最好用它来养几只他喜欢的鹦鹉,这样可以解闷。

显然,这五袋谷物的不同用途,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假如以数字来表示的话,维持生存的那袋谷物的重要性可以确定为1,其余的依次确定为2、3、4、5。现在要问的问题是:如果一袋谷物遭受了损失,比如被小偷偷走了,那么他将失去多少效用?

这是一个经济学家为论述边际效用时讲的一个故事。故事中的这位农民面前合理的选择,就是用剩下的四袋谷物供应最迫切的四种需要,而放弃最不重要的需要。最不重要的需要,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边际效用最低的部分。

其实边际效用量取决于需要和供应之间的关系。要求满足的需要越多、越强烈,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量越少,那么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就越重要,因而物品的边际效用就越高。反之,边际效用和价值就越低。经济学家认为,人之所以执着地追求幸福,就是因为幸福能给人带来效用,即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

农夫拥有的五袋谷物,就好像是幸福能为我们带来的不同层级的效用——有健康,有美食,也有精神的享受。我们追求名利、富贵其实就是为了追求欲望的满足。

不过,名利、富贵终究逃不脱边际效用递减的厄运,好不容易满足的欲望很快就会让一个人不满足,追求名利富贵的道路因此注定永远没有尽头。

世间的万物皆有度,如果在度的范围内,追求更富有、更有地位并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个人对于地位、富贵的态度。如果一个人将它们看作一种证明自身价值的东西,心无杂念地只求做到精益求精,那么即便是个芝麻官,也会为自己所负的责任而事事谨慎;如果一个人将它们当作一种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那即便已手握重权,也不会满足,那么结局往往是登得越高,摔得越重。因此有人才会说,“谁不知足,谁就不会幸福,即便他是世界主宰也不例外”。

我们自己的心灵应该由自己掌握,绝不能被其他事物掌握,尤其是富贵名利。对自己的追求,多些把控,不要让它超出合理的需求范围,更不要让自己的心在追求的过程中被外物束缚,那么我们的生活才会和我们的追求相称。

祛除妄念,提放自如

人之貌有与也。

——《庄子》

一会儿是青天白日晴空万里,转瞬之间却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一会儿是暴风骤雨,转瞬之间又太阳高照或明月当空。大自然的运行无止无息,从来没有一刻的停止,宇宙间的运动无比通畅,从没有一丝阻塞。所以人的心性也要和大自然一样毫无滞塞。

喜欢晴空万里,就要接受它有乌云密布、雷电交加的时候;喜欢月圆的明亮,就要接受它有黑暗和不圆满的时候;喜欢水果的甜美,也要容许它有过苦涩成长的过程。每一样事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就好像天体的运行,丝毫不会发生阻碍。人类也是一样,心要像大自然一样合乎理智准则,自然不会滞塞。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天然的,每个人的身体形貌都是独立的,各有独自的精神。“人之貌有与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相貌是自然赋予的,人活着要顺其自然,不要受任何外在的影响。

古时候,有一对兄弟,哥哥在家务农,弟弟在外做生意。这天,弟弟生意受挫,回到家中,连续有好多天,弟弟独坐房内,郁闷不语。

哥哥看着并不言语。这天,他微笑着和弟弟走出家门,门外是一片大好的春光。

放眼望去,天地之间有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弟弟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一眼哥哥,见哥哥正安静地坐在山坡上。

弟弟有些纳闷,不知哥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上午,哥哥才起身,带着弟弟又回到了家中。

还没进家门,哥哥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弟弟关在门外。

弟弟不明白哥哥的意思,只是独自坐于门前,纳闷不语。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变得不明朗起来。

这时哥哥在门的里头叫弟弟的名字。

哥哥问:“外边怎么样?”

“全黑了。”

“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了。”

“不”,哥哥说,“外边的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弟弟猛然醒悟,顿时明白了哥哥的苦心。

生意失败,已经成为事实,何必还要计较,终日里闷闷不乐。哥哥说“一切都在”,任何的得与失都不要过分去在意。所谓财富、成就、名利和功勋对于生命来说只不过是灰尘与飞烟。

生活中,并不只有功和利。尽管我们必须去奔波赚钱才可以生存,尽管生活中有许多无奈和烦恼,但只要我们做到宠亦泰然,辱亦淡然,有也自然,无也自在,如淡月清风一样来去不觉,生活就会变得很轻松。

人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真正的快乐不是任何外在所给予的,而是靠自己去创造的。顺应了自我的本性,就是幸福快乐的。

持重守静,顺乎天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一个老人在池塘里种了一片莲花,莲花盛开的时候,引来众人驻足,啧啧称赞。突然一夜狂风暴雨,第二天池塘里的莲花不再,留下一片狼藉,惨不忍睹。围观的人们纷纷感叹,无比惋惜。

有好心人安慰老人,说:“天公不作美,没有体恤你种植的辛苦,你真是太可怜了。”老人却宽心一笑,说:“这没什么遗憾,更谈不上可怜,我种莲花是为了种植的乐趣,乐趣我早已得到,而莲花的衰败是迟早的,何必为此感伤呢?”众人闻言无语。

如果有视富贵如浮云的气度,即便是身处闹市也能够怡然自得地修养心性;相反,如果本身不爱山石清泉,即便居住到深山幽洞之中,也不能享受青山绿水的乐趣。对于爱莲的老人来说,种植莲花是一种乐趣,乐趣既已得到,莲花是繁盛还是衰败就没那么重要了。况且莲花的凋谢是迟早的事情,过于执着只会自添烦恼,倒不如听任自然来得洒脱。所以,凡事还是应该顺应自然本性,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也不必刻意勉强,否则只能自寻烦恼。

为人如果顺应自然可以减少烦恼,种树如果顺应自然便可枝繁叶茂。

有一个叫郭橐驼的人,患有佝偻病,行走时背脊高起,脸朝下,就像骆驼,别人给他取了个“驼”的外号。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挺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名,也自称橐驼。

郭橐驼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他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能够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长安城为了种植花木以供玩赏的富贵人家,还有那些以种植果树出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接他到家中供养。

于是,有人向他请教种树的诀窍,他回答说:“并没有什么诀窍,我只是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尽性生长罢了。大凡种植树木的要点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根上带旧土,筑土要紧密。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管。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从而按它的本性生长。

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压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没有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不是过分就是不够。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

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土是松是紧,这样就日益背离它的天性了。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与它为敌。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其实,我又有什么特殊能耐呢?”

郭橐驼深谙保持树木天性的奥妙。别人因为他驼背叫他郭橐驼,他欣然受之。在种树上,他也是不刻意而为,顺应树木的生长规律,减少干预,结果反而比他人收效更多。

人们也应该学习郭橐驼种树的方法,不可过于执着,刻意追求不如听任自然,过于强求只会让自己陷入绝境。人们在一条道路上走不通的时候,不如换一种思维,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过于执着而违背了事物自然的发展方式。

《道德经》说,人类做人做事要学习和效法大地,大地则效法天,天效法真理,真理则效法自然万物。听任自然,在执着的绝境转一次身,回一下头,或许会发现身后也藏着美景。

勿在心中建牢

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

——佛语

我们心中想要的东西和未来其实离我们很近,只是当一个人被欲望遮蔽了双眼后,再近的距离也会无限延长。生活中处处有真趣味,在淡泊的人眼里,琼楼玉宇和草房茅屋都不过是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罢了,不管自己身在怎样的房子里,他们都会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感恩的心灵,感悟生活,享受生活。但是,如果一个人被私心蒙蔽了,纵然真趣就在眼前,也会和它失之交臂。

在欲望名利面前,人生奋斗就像爬山一样,若为名利欲望所诱,心中则只有悬崖绝壁。而向着悬崖峭壁攀爬,即使我们身体健壮、一次又一次地努力,也难免受伤,最终也难以一览众山小。

而换种角度选择向上的方式,顺着山中的小路上山,不仅饱览山中美景,还可能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顺利爬到山顶。所以与其走险路,不如走有风景的羊肠小路。这不是胆小,而是明智,因为任何事如果违背道德的准则,或者超出了自身的承受力,便是无意义的。

一个乞丐每天都在想,假如我有两万元钱就好了,我就可以变成正常人,不用再做乞丐。一天,这个乞丐无意中发现了一只很可爱的小狗,他见四周没人,便把狗抱回了他住的窑洞里,拴了起来。

这只狗的主人是本市有名的大富翁。这位富翁丢狗后十分着急,因为这是一只纯正的进口名犬。于是,就在当地电视台发了一则寻狗启事:如有拾到者请速还,付酬金两万元。

第二天,乞丐行乞时,看到这则启事,便迫不及待地抱着小狗准备去领那两万元酬金。可当他匆匆忙忙抱着狗又路过贴启事处时,发现启事上的酬金已变成了三万元。原来,大富翁寻不着狗,又电话通知电视台把酬金提高到了三万元。

乞丐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向前走的脚步突然间停了下来,想了想又转身将狗抱回了窑洞,重新拴了起来。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涨了,第四天又涨了,直到第七天,酬金涨到让市民们都感到惊讶时,乞丐这才跑回窑洞去抱狗。可想不到的是,那只可爱的小狗已被饿死了。

乞丐还是乞丐。

在本可以选择物归原主的情况下,乞丐为了满足自己对钱财的欲望止住了脚步,做出了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悬赏的金额一涨再涨,等到他终于可以让贪念告一段落时,可能改变他命运的小狗已经死了。这就是贪念酿成的错失良机,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说的又何尝不是一时贪念的代价。

哲人说:“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生活很简单,人生的机遇、幸福的真趣也不难发现,只要一个人在面对诱惑时,不画地为牢,而是保持一颗清醒和善良的心,便是生活的智慧。

社会上“人人有个大慈悲”,生活中“处处有种真趣味”,能做到上面这一点,我们就能将客观的、外在的出身、家世、钱财、生死、容貌看得很淡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守住平常心,做好平凡事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历史上贪污之事层出不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臣和珅。

曾有一位叫汪如龙的官员,送给和珅几十万银两,想谋个肥缺,和珅马上让汪如龙当上了两淮盐政。而这个职位,之前一直由一名叫征瑞的官员担任。

征瑞每年也都向和珅进献银两十万,看着汪如龙霸占了自己的官职,他心中有些不悦,跑去询问和珅:“大人,我每年也向国家贡献白银十万,贡献如此之多,怎么就把我给换了呢?”和珅拉着征瑞的手,笑眯眯地对他说:“别人的贡献更大嘛。”和珅如此赤裸裸的回答,让征瑞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