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生命的澎,交响乐
18142200000008

第8章 “乐圣”贝多芬(2)(1)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3/4拍子,复三部曲式,谐谑曲。将交响奏鸣套曲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改为谐谑曲,始于贝多芬。这一改变更加强调了生活情趣和艺术上的对比。这首乐曲的第一部分有两个音乐主题,第一个是以十三度间的分解和弦为主干的音调,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急速齐奏,低沉中带着几分紧张,接在它的尾部的是其他弦乐器和木管的轻轻慨叹,两次陈述后,第二主题闯而进之。第二主题强声奏出,果断而自信,与前一主题对照强烈,形成紧张的戏剧性效果。中间部分带有粗犷的民间舞曲的特点;改用同名大调C大调,快速旋律进行,复调的赋格段的写法,既有鲜明的民间色彩、幽默情绪,又富有进取的动感和力量。音乐缓平下来之后再现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弱奏:像是稍事松弛,休养生息,调整待发;当只剩下弦乐组的长音和隆隆的定音鼓声的时候,这种气氛得到了充分的渲染。随之,第一个主题再次出现,迅速增长,旋即形成破竹之势,不间歇地直进入第四乐章。这是一个气势磅礴的终曲乐章,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广阔的凯旋进行曲:丰满的和声,纵跨四个八度,乐队全奏,使这一主题辉煌明丽。第二主题建立在G大调上,4/4拍子,欢悦而爽朗:这一乐章里没有戏剧性的冲突,两个主题是互补性的,共同表现英雄气概。展开部承继着呈示部的高涨情绪,发展中贯穿着胜利的欢乐。当音乐的洪流奔向高潮顶点之际,突然,第三乐章第二主题的曲调再次出现,像是提醒人们回想一下那过往的艰难时日和斗争情景。随即,强奏的再现部又把人带回到胜利的此刻,音乐飞涌奔流,尾声更加恢弘,勇往直前。在强有力的、欢呼般的乐音中结束了整个交响曲。乐章的主题是乐队以极大的音量全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表现了这一场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

恩格斯在给他姐姐的信中曾写道:“昨天晚上听的交响乐(即指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真是了不起的音乐!假如你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那你可以说等于一生没听过什么好音乐”。如果说贝多芬用他的交响曲为世人建造了音乐艺术的宏伟殿堂,那么《第五(命运)交响曲》便是这殿堂中的一根硕大的支柱,它深植于大地,又耸入穹隆。

《第六(田园)交响曲》

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本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 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由作曲者亲自命名为《田园交响曲》,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贝多芬酷爱大自然,他在维也纳时,常到郊区的森林、草地和河边的榆树下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思索万物的生命实质。他还经常聆听乡村乐师的演奏,收集奥地利民谣。《第六交响曲》正是对大自然和乡村生活景象的描绘,表现了人们在乡村引起的愉快感情或乡村生活的某些情趣。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情景交融,格调清新,音乐语言优美多姿,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具有鲜明生动的民间特点。

作品共分五个乐章,其中第三、四、五乐章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表达了“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F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的第一主题,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们感受到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充满和谐淳朴、明朗愉悦的田园风味,展现了一幅恬静和平的乡村画卷: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流水淙淙、鸟语花香。充满民歌风味主部主题由小提琴奏出,副部主部主题动机发展而来,描绘出辽阔无边的田野风光。整个乐章贯穿了安宁平静的气氛。

第二乐章: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降B大调,12/8拍子,奏鸣曲式。 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低音弦乐奏出潺潺的溪水声,在此背景上出现小提琴演奏的主部主题,断断续续的音调使人联想到作者坐在溪边凝神静思的情景。副部主题是一个美丽温暖的乐句,情绪变得活跃起来。尾声中长笛、双簧管和单簧管分别模仿夜莺、鹌鹑和杜鹃的鸣叫声,使乐曲更添情趣。

第三乐章:快板,“乡村欢乐的集会”,F大调,3/4拍子,诙谐曲。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是一首快乐的乡村舞曲,可分三部分:开头是活泼的三拍子舞曲,表现了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中间是二拍子的农民舞曲,粗犷健壮,富于农村气息;最后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当集会达到高潮时,突然传来雷鸣声,人们匆匆离去,集会被打断。

第四乐章:快板,“暴风雨”,f小调,4/4拍子。在这一乐章中,雷雨由远而近,狂风骤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整个大自然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接着,暴风雨很快停息,直接进入下一乐章。弦乐低音部的震音表现出远方的雷鸣,突然乐队以全奏的音响营造出乌云笼罩的可怖气氛,低音提琴混浊的音响如狂风呼啸一般,音乐逐渐发展到高潮。这时从高音区迸发出的半音阶进行及不谐和和弦描绘出一场大雨倾盆而下的景观,长号和定音鼓更加强了暴雨的声势……音乐逼真地刻画出这一威力无比的自然现象。但暴风雨很快过去,雨过天晴,田野里传来了牧笛声。

第五乐章,小快板,“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F大调,6/8拍子,回旋的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像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暴风雨后,天空架起一道彩虹,树梢上缀满水珠,草地散发出阵阵清香。乐曲从柔和的牧笛声开始。接着,小提琴引出宁静甜美的第一主题,这是一支牧歌式的感恩歌,表达了从内心深处流露出的幸福、安宁的感觉,没有丝毫夸张和虚假。第二主题活泼愉悦,仿佛人们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汲取了新的力量。整个乐章充满舒适安谧的氛围。尾声的赞美歌好像是农民在为幸福美满的未来祈祷、祝福。

《第八交响曲》

似乎《第七交响曲》重新带给了贝多芬自信和灵感,继5月份创作出了《第七交响曲》之后,1812年的10月,作曲家又完成了《第八交响曲》的创作。贝多芬采用了明快的F大调,而在他其他交响作品中同样采用F大调的还有《第六“田园”交响曲》,可见其风格也应该是清丽、自然、快乐的。在篇幅上,《第八交响曲》是九部作品中比较短小精悍的,似乎很不起眼,但是却也含有十分独到的特点。

第一乐章一上来就容易让人联想到《田园》,虽然旋律有很明显的不同,但是表现出来的意境是如此的近似——明亮、轻盈而带有朝气蓬勃的向上精神。

第二乐章是整部作品最富有代表性的一章,虽然它短小得可以称得上是贝多芬所有交响曲乐章中篇幅最小的乐章之一(《第二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同样短小),但是和它的篇幅特点所一致,这个乐章轻盈而欢快,并且带有十分明显的复古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