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生命的澎,交响乐
18142200000009

第9章 “乐圣”贝多芬(2)(2)

第三乐章依然是精悍的,小步舞曲风格,带有鲜明的宫廷气质。有人说在这个乐章中,贝多芬故意写出了几段“走板”片断,用中国传统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卖几个破绽”,为的是把小步舞曲这种音乐形式通俗化、大众化。因为那几段“走板”听上去的效果好像就是乡村乐手因为技巧不熟练而弹奏失误所引发的,十分有趣。

终曲乐章在逐渐加强的主旋律中向听众奔涌而来,这是一个急速的快板。这里把《第八交响曲》倡导的“快乐主义”发扬到了极致,这里没有《英雄》中的豪迈音符、也没有《命运》中的磅礴气势,这里拥有的只是蕴含着属于平凡的快乐感情。

其实,《第八交响曲》到处洋溢着一种复古,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早期莫扎特、海顿交响作品中蕴含的古典韵味,缺少了贝多芬一贯以来突出的个性旋律,并且很多乐评人评价这是贝多芬的倒退。但是很多人却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让人愉快的优秀交响曲,其间充满了智巧、幽默的成分。要知道在当时贝多芬依然生活的并不快乐,生活的重压、家庭的矛盾充斥着作曲家的每一天。或许正是因为面临这些压力和郁闷,贝多芬才想从音乐中找到快乐,因为原本快乐也应该属于音乐!

《第九(合唱)交响曲》

交响曲(合唱),贝多芬作于1817~1823年间。作品由四个乐章构成。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式,描写了巨大而紧张的斗争场面。开始深沉、失望、孤寂的引子是复辟时期令人窒息的空气的写照。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子,庞大的诙谐曲式。贝多芬打破了古典交响乐中第二乐章为慢板的传统。这一乐章的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具有精力充沛的奥地利民间舞曲的特征,但其中还带有不安的情绪。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第三乐章同其他三个乐章都形成深刻的对比。这首充满抒情诗意的如歌的柔板富于哲理性,仿佛是历经悲剧性事件和暴风雨之后的沉思。它以两个主题的不规则变奏曲式写成:第一主题抒情流畅,又像是在沉思,让人感受到脆弱心灵的颤动,它不断变奏发展,逐渐表现出巨大的感情力量;第二主题优雅抒情,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整个乐章在平静的气氛中结束。第四乐章是整个交响曲的总结,以变奏曲形式写成。作者在这里又一次突破传统,将合唱引入交响曲,形成整部作品的中心与高潮,从而更深刻地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第四乐章:急板,D大调,4/4拍。在主题“欢乐颂”开始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整个乐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欢乐颂”主题,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整个交响曲的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第一部分开始时,管乐吹出惊心动魄的急板乐句,如猛烈可怖的号角声,但很快就被低音弦乐的宜叙调打断。接着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依次出现,也都被宜叙调一一否定了。贝多芬曾为宜叙调写过唱词,虽未用上,却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了解作者的构思和意图。第一次在管乐器的一声怒吼后宜叙调唱词为“不,这会使我们都想起绝望的时候,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舞来庆祝”;在第一乐章引子主题之后唱词是:“啊,不,不要这个,要别的更愉快的”;乐曲刚回到诙谐主题时,宜叙调又喊到:“也不要这个,这只是戏谑,要更好更高尚的”;慢板乐章奏响时,回答仍是不满:“这也太纤柔了,要找一些使人振奋的东西”。这时,《欢乐颂》的主题隐约出现,宜叙调立即附和:“这才对了,终于找到了!”接着,由低音弦乐器开始,庄严地奏出《欢乐颂》主题,淳朴的旋律和着喑哑的声音从远方传来,反复时加入中提琴和小提琴,并以弦乐转到管乐,音响也渐增强,最后乐队全奏,造成强有力的声势。在进入声乐部分之前,又出现开始时猛烈的号角声,随后男中音独唱揭开“欢乐颂”大合唱的序幕。作者以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这些诗句都是从独唱或重唱开始,再由合唱加以重复,主题在每次变奏时都有色调上的变化,但一直保持欢乐的情绪。第七变奏是纯器乐的军队进行曲;第九变奏是乐队赋格曲。在辉煌的大合唱再次出现后,音乐转入庄严的行板,一个新的主题如宣叙调式的赞美诗一般,号召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在第十一变奏中与欢乐主题构成双主题赋格段。最后的尾声高昂激越,气氛欢腾。音乐以急板的速度在团结胜利的欢呼声中结束。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前面就说到过,这首诗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钟爱。所以在《第九交响曲》创作的最后关头,贝多芬甚至还不舍得过早的就把歌唱《欢乐颂》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并不愿意把《第九交响曲》作为自己在交响乐领域的封笔之作,作为自己最高理想的体现,当时他还在计划着《第十交响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最后乐圣还是妥协了。或许是宿命、或许是巧合,《第九交响曲》成了贝多芬最后一部交响曲,最终成为了他作曲生涯的巅峰。

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如今,《第九交响曲》被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乐家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超越《贝九》的成就,无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有偏颇的地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都将是永恒的!《欢乐颂》精神永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