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称1600~1750年欧洲的艺术音乐活动时期为“巴洛克音乐时代”。此时期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与古典主义之间。这一时期,正是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准备时期。在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下,已于17世纪40年代爆发了英国革命,1688~1689年的“光荣革命”则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这一时期,西欧列强也加紧掠夺海外殖民地,加速原始积累的过程。在文化上,天主教会重修哥特式教堂,开拓了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原指当时在西欧艺术中盛行的一种倾向于豪华、浮夸、追求新奇的非理性的艺术风格,最明显地表露在巴洛克式的建筑中。巴洛克音乐一大特征为普遍使用“数字低音”(或称“通奏低音”),故又称“数字低音时代”。也是欧洲音乐从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过渡时代,教会调式为大、小调式所取代。这一时代产生了歌剧艺术,器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涌现出大批有成就的作曲家——蒙特维尔第、维瓦尔第、吕利、珀塞尔以及后期出现的伟大的作曲家亨德尔和巴赫,并以1750年巴赫的去世而告终。巴洛克音乐时期是西方音乐文明崛起的极为重要的时期,为后来西方音乐成为世界音乐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
生平简介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年), 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生于爱森那赫市音乐世家。18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巴赫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去世近百年后,其创作才得到应有的尊重。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多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乐构思的核心,但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16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音乐之大成,是巴罗克音乐发展的顶峰。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宽广的远景,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因此,巴赫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烟海,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乐队组曲》四首和大量管风琴曲及晚年所著《赋格的艺术》一书。
作品赏析
《布兰登堡协奏曲》
《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赫同类作品中最伟大的杰作,也是所有合奏协奏曲中最优秀的作品,共有六首,其中《第二号(F大调)》和《第四号(G大调)》最为著名。作品作于1721年,是巴赫呈献给布兰登堡公爵的,所以被称为《布兰登堡协奏曲》。这个时期正是巴赫创作的顶峰时期,作品丰富而优秀。在这组作品中,巴赫以鬼斧神工的熟练技巧展开动机,创作出优美的乐曲。但其发展技巧与贝多芬以后为作曲家所行的动机发展完全不同,其中可以说毫无诗意可言。这组作品是他自由发挥其技能的最佳范例之一,但此音乐除了创造纯粹的欢愉之外,并无其他的任何意图。巴赫动员了当时所有可能的乐器编制,同时更借巧妙的乐思应用,写成令人百听不厌,充满喜悦感的六首曲子,他不仅取悦了当时的贵族,同时也让我们享受了乐曲中欢欣鼓舞的气氛。
《G弦上的咏叹调》
《G弦上的咏叹调》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原曲创作于1727年至1736年之间,19世纪德国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年)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全曲后半段出现的新旋律产生了更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
《d小调小提琴二重协奏曲》
《d小调小提琴二重协奏曲》大约作于1718年,其形式十分古典,但巴赫创造出了饶富新鲜趣味的音乐。本曲与巴赫的《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经常同时演奏,受到广泛欢迎。这首作品中双小提琴交替进行,其手法重在炫耀主奏乐器独特的演奏技巧和华丽的装饰音,深刻体现了巴洛克音乐那种富于装饰的风格。第二乐章呈现出极优美的旋律,接近近代协奏曲的抒情趣味,使乐曲倍增亲切感人的情趣。乐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d小调,2/2拍子,以弦乐合奏的总奏开始,开头的主题先由第二小提琴呈示,自第五小节开始,才由第一小提琴模仿进入。
第二乐章:从容的最缓板,F大调,12/8拍子,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乐章,演奏时间也最长,巧妙地发挥了小提琴歌谣性的优美旋律,由主奏小提琴开门见山地奏出,整个乐章中低音悠扬。
第三乐章:快板,d小调,3/4拍子,气氛热烈而活泼,主奏群与合奏群巧妙地协调,掀起了作品的高潮,并在全体合奏中结束全曲。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生平简介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年),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哈勒,师从管风琴家查豪学习作曲,后在教堂内任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因爱世俗音乐,乃于1703年迁居汉堡——当时惟一有民族歌剧的德国城市,开始从事歌剧的创作。1706年后,在汉堡威尔及伦敦两地进行创作,不久成为英国的音乐权威人士。1717年定居英国,1726年加入英国籍。一生共创作了《阿尔西那》《奥兰多》等46部歌剧,除五部外,其余均在伦敦创作。后因反对势力迫害,作品遭禁演,剧院被迫倒闭。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从事于没有舞台表演的清唱剧创作。共写了32部清唱剧,其中绝大部分是在英国创作的,对英国的音乐发生深远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皇家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清唱剧《弥赛亚》等,《弥赛亚》中的《哈利路亚》流传最为广泛。1751年不幸双目失明,1759年病逝于伦敦。
作品赏析
《焰火音乐》
《焰火音乐》是亨德尔晚期最伟大的乐队作品之一,它是受命为英国庆祝“爱克斯-拉夏贝尔和约”的签订而作。这个合约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庆祝活动有焰火表演和与之配合的辉煌音乐。在创作时,国王强调不要“提琴”。这首焰火音乐首演于1749年4月21日,在伦敦渥哈尔花园。
这部作品共分六个乐章:
第一乐章:序曲。以华美而富丽堂皇的慢板旋律开头,然后以传统的赋格开始快板主体,利用乐器的对比重叠,表达出有活力、复杂的织体,然后又回到慢板。
第二乐章:布列舞曲。这是一个小巧的中间插段,其旋律轻松而朴实,有跳跃感。
第三乐章:西西里风格。这是一个宁静舒缓的广板,类似圣诞音乐中的田园曲。
第四乐章:欢乐的快板。以巴洛克式小号主题表达的欢乐气氛。
第五乐章:法国式的小步舞曲,柔和的对比乐章。
第六乐章:小步舞曲,双簧管与大管的合奏。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作者简介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Vivaldi,约1675-1741年)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自幼学习小提琴与作曲,1714年起任威尼斯贫女音乐学校教师及乐长。除作有大量由一把小提琴及乐队来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外,尚作有不少用两至四把小提琴或木管乐器来演奏的协奏曲和实为管弦乐重奏曲的作品等,以富于民间色彩和生活气息著称。此外,还作有歌剧十余部,以及康塔塔、经文歌、三重奏鸣曲、奏鸣曲等。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他的音乐天才启迪了后来的巴洛克大音乐家,尤其是他丰富的作品和新颖的、科学的歌剧创作方法,刺激了现代意大利作曲家的好奇心。
作品赏析
《四季》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大约作于1725年,是维瓦尔第大约50岁时出版的十二部协奏曲的第一号到第四号,合称《四季》。
这四部协奏曲是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其中的旋律至今仍长盛不衰。四部作品均采用三乐章协奏曲形式的正宗标题音乐,不仅照给定的十四行诗配上音乐,而且还运用了不少描写手法。维瓦尔第在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
由于维瓦尔第的《四季》属于标题音乐,所以从形式上看,自然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巴洛克的特色及魅力。这四部作品画意盎然,激发出人们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浓厚兴趣。
《四季》的标题分别为:《春》E大调、《夏》g小调、《秋》F大调、《冬》f小调。其中以《春》的第一乐章(快板)最为著名,音乐展开轻快愉悦的旋律,使人联想到春天的葱绿;《夏》则出乎意料之外,表现出夏天的疲乏、恼人;《秋》描写的是收获季节中,农民们饮酒作乐、庆祝丰收的快活景象,第一乐章欢快活泼;《冬》描写人们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态,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雨景等景象。其中,第二乐章非常出名,曾被改编为轻音乐而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