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永恒的流淌,古典音乐
18142600000005

第5章 古典主义音乐时期(1)

地理大发现后260余年,西欧在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中,扩大了市场,推动了手工工场的发展,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及培养了追求财富和惟利是图的精神,终于在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就是美国的《独立宣言》的翻版。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响彻欧洲,唤醒了欧洲各国人民。而18世纪法国卓越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年)、孟德斯鸠(1689-1755年)、卢梭(1712-1778年)以及由狄德罗(1713-1784年)为首的百科全书派、重农学派等,在启迪人们的知识和破除愚昧方面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并为中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文艺复兴运动针对宗教的神本主义提出了以追求现世幸福为目标的人本主义思想,而启蒙运动则追求的是人的全面自由与平等,推崇理性,以开明专制制度或民主政体取代君主制。在美学上,启蒙思想家提出了“返归自然”、“到民间去”的口号,提倡真、善、美的艺术等。在德国掀起了一个反封建、争取个性解放的潮流——“狂飙运动”,文学领域涌现了席勒、哥德等代表人物。

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1799年发动了“雾月政变”,昭示了从民主共和制向军事独裁制的转变。1804年拿破仑称帝后,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引起社会上的厌战情绪,帝国经济与财政困难,并在欧洲各国君主的联合攻击下,致使拿破仑被迫退位。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法国实现了复辟,欧洲各战胜国于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了所有欧洲各国代表216人参加的大规模国际会议——维也纳会议。其后,俄、奥、普三国君主并宣布成立“神圣同盟”,严厉镇压各国的革命运动。

在17、18世纪的欧洲,古典主义居于统治地位,对这一时期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处于欧洲社会深刻变革之中的音乐艺术也从巴洛克风格的音乐转向了讲究节制、崇尚理性和秩序的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倾向于世界主义和人文主义。古典主义注重艺术的外在形式,强调有节制和匀称美,追求普遍与永恒的艺术。其题材多为古代神话、宗教故事、重大历史事件和伟大人物;表现手法细腻、注重细节;服务对象也不再局限于贵族和宫廷,扩展至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于是,宗教音乐逐渐丧失了它在社会音乐生活中的巨大影响,音乐走进家庭,走进音乐厅,促使音乐演出的繁荣及音乐出版的发达,社会音乐生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使音乐家不再可能依仗宫廷贵族成为所谓的“自由音乐家”。启蒙思想的影响突出地反映在当时的歌剧创作之中,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启蒙思想的理想人物。在音乐上尽管还存有贵族艺术趣味的音乐,但世俗化、世界化的倾向却越来越强烈。

该时期音乐创作的特点概括起来说有如下几点:逐渐凸现了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主调风格已占绝对优势,严谨的音乐逻辑,方整的旋律,使用动机发展主题,力度幅度加大,交响乐的迅猛发展,富于戏剧性和动力性的奏鸣曲体裁的臻于炉火纯青之镜等。在音乐理论上也出现了卢梭的《音乐词典》,匡茨的《论长笛演奏的教学》以及一些音乐史、音乐评论、音乐美学的论著。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生平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年),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8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他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26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18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作品赏析

《英雄》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完成于1804年春,本欲献给法国第一位执政者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于5月18日即位皇帝时,贝多芬立刻将总谱写有题词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裁者!”后来出版时他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这部作品于1805年在维也纳初演一举成功,从此贝多芬蜚声于欧洲乐坛。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第三交响曲。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降E大调,3/4拍子。奏鸣曲形式。这一乐章在当时是自交响曲诞生以来最宏伟壮大的乐曲,它外形精致、巧妙,变化无穷。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甚慢板,c小调,3/4拍子。这个乐章具有鲜明的赋格曲效果,响彻着嘈杂的战斗声和凶猛的骑兵嬉游曲。本乐章极为著名,经常单独演出。

第三乐章:诙谐曲,活泼的快板,降E大调,3/4拍子,整个乐章围绕着开始部分的弦乐主题而展开,力度逐渐加强,显得乐曲充满悠闲自得的气氛,令人沉醉。

第四乐章:终曲,甚快板,降E大调,2/4拍子。乐章的主题采用贝多芬早年的普罗米修斯主题,并以短的经过部和发展部共同构成自由变奏曲形式。

《命运》

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c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的开始由单簧管与弦乐齐奏出著名的四个音动机,并发展为第一主题,即命运主题,极富男性粗壮的气息。通过圆号对第一主题的号角式变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自由变奏曲。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与之对应的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后由铜管乐器奏出豪迈的英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战士们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3/4拍子。诙谐曲形式。在这一乐章中,命运主题的变奏依然凶险逼人,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跃跃欲试的曲调后,乐队奏出旋风般的舞蹈主题,引出振奋人心的赋格曲段,象征着人民参加到与命运斗争的行列中,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在低音乐器震撼人心的渐强声中,不间断地进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是乐队以极大的音量全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表现了这一场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

《田园》

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由作曲者亲自命名为《田园交响曲》,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作品共分五个乐章,其中第三、四、五乐章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表达了“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F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的第一主题,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使人们感受到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后的喜悦心情。

第二乐章:很快的行板,描写的是“溪边小景”,降B大调,12/8拍子,奏鸣曲式。这是一个描写静观默想的乐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现的第一主题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

第三乐章:快板,“乡村欢乐的集会”,F大调,3/4拍子,诙谐曲。这个乐章的主题是如牧笛风格的旋律,单纯活泼,表现了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并跳起了快乐的舞蹈。

第四乐章:快板,“暴风雨”,f小调,4/4拍子。在这一乐章中,雷雨由远而近,狂风骤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整个大自然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接着,暴风雨很快停息,直接进入下一乐章。

第五乐章:小快板,“牧歌,暴风雨过后欢乐和感激的心情”,F大调,6/8拍子,回旋的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恬静开阔,像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

《合唱》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从作品的酝酿到完成,第九交响曲倾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是其音乐生涯的登峰造极之作。全曲从头至尾的演奏时间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以上,但并无任何冗长拖沓之感。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子,庞大的诙谐曲式。贝多芬打破了古典交响乐中第二乐章为慢板的传统。这一乐章的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具有精力充沛的奥地利民间舞曲的特征,但其中还带有不安的情绪。

第三乐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第四乐章:急板,D大调,4/4拍。在主题“欢乐颂”开始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整个乐章的核心是合唱的“欢乐颂”主题,这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多次变奏,乐曲最后达到整个交响曲的高潮,也达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最高峰。乐章的重唱和独唱部分还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生平简介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年),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早年曾从戈赛尔、马克逊学钢琴,一生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赏识与支持,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与巴赫、贝多芬并称为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他的四部交响曲有很深的音乐造诣,但晦涩难懂,其中《第一》和《第四》最为有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作品赏析

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

勃拉姆斯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号交响曲》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所谓“第十号”乃是指本曲续接于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曲”之后,成为第十首著名交响曲之意。乐曲中充满了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引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

本曲的作曲一共花了21年的时间(1855~1876年),完成时,勃拉姆斯已经43岁。本交响曲的写作之所以耗时长久,并不是因为作曲者忙于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态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来就很严谨,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写便写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响曲”并驾齐驱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风范。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写出了这首能和贝多芬交响曲相提并论的,登峰造极、光芒万丈的巨作。全曲共分四个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