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课外雅致生活-永恒的流淌,古典音乐
18142600000006

第6章 古典主义音乐时期(2)

第一乐章:近似如歌的行板,快板,c小调,6/8拍子。序奏以强音开始,表现出恐怖紧张的气氛。给人以悲剧序幕的感觉。其主题贯穿于整个乐章。而主部主题始终以一种胜利昂扬的姿态凌驾于乐队阴沉的背景之上。

第二乐章:持续的行板,E大调,3/4拍子,带有类似第一乐章的寂寥阴暗的悲剧色彩。但它并不流于感伤,反而给人以高雅、与众不同的脱俗之感。

第三乐章:温雅而略快的快板,降A大调,2/4拍子。根据贝多芬以来的传统,一般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都是活泼的诙谐曲,而勃拉姆斯却不采用此种手法,并且避免袭用古老而传统的小步舞曲,自创新风格写成了典雅的乐曲。在本乐章中,可以深深体会到勃拉姆斯那淳朴心灵的寄托所在,然而旋律间同样荡漾着淡逸的寂寞感。

第四乐章:不快而灿烂的快板,C大调,4/4拍子。勃拉姆斯在最后的乐章中,终于唱出了胜利的凯歌。但它不像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英雄》的终乐章那样,直率地表现出沸腾的欢呼,而是在欣喜之余,还沉湎于回顾与冥想之中。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生平简介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年)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海顿自幼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1761年在埃斯特哈齐公爵家里当乐长,工作极繁重,地位却很低下。但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至20世纪90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后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震全欧。他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淳朴开朗的乡间气息。在四重奏创作中,常用“说话的原则”,即把各部的主题彼此像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此外,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海顿还是现德国国歌的作者。

作品赏析

《告别》

1766年,海顿任职的艾斯特哈齐府乐团的主人尼古拉斯公爵,在一个可以俯瞰诺吉托拉湖全景的风光明媚的地区,修建了一座豪华、壮丽的宫殿,主人特别将它命名为“艾斯特哈齐堡”。宫内规定,管弦乐团的团员和杂役们都不许携带家属进入。《告别交响曲》写于1772年,该年正值禁令执行特别严格的时期,多数的团员们全年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得住在宫殿里,见不到家人。海顿在乐团里一直是最有威望的团长,所以团员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他能想办法改善目前这种不便的生活。海顿终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构思了一部交响曲,在乐曲的最后,请参加演奏的乐团团员在演奏完毕以后,一个个收拾乐器,吹熄谱架上的蜡烛退场,只留下极少数的人,孤单地继续演奏,借此表现出乐团团员们的心情。就这样,海顿写成了《告别交响曲》,调号也选择了代表孤寂的升f小调。据说,当本曲首次在公爵面前演奏时,尼古拉斯终于领悟了其中的寓意。翌日,他马上传令让全体人员放假回家。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甚快板,升f小调,3/4拍子,奏鸣曲形式。以突然出现的全乐队合奏,以及分解和弦急速下降的第一主题开始。乐句单纯,但能给人极深刻的印象。

第二乐章:慢板,A大调,3/8拍子。这一节奏徐缓的乐章亦为奏鸣曲式。弦乐器静静地演奏出主题旋律,显得沉静而安详。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板,升F大调(有六个升记号,在当时可以说极为少见)。全乐章在情调上,属于节奏稍快而较复杂的段落,其中段以三度重叠的两支法国号奏出,但音乐并不因此而显得粗野,依旧典雅庄重,是这个时期海顿最完美的小步舞曲之一。

第四乐章:急板,升f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终乐章分成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交响曲通常的终乐章形式,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第二部分为慢板,3/8拍子,这是最后附加的部分,体现出曲名“告别”的含义。不久,第一双簧管与E调的第二法国号结束演奏。初演时,还特别依照海顿的指示,将谱架上的蜡烛吹熄,团员纷纷抱着乐器依次退场。最后的十四小节,由两个继续演奏着的第一小提琴,在安静而孤寂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小号协奏曲》

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是海顿的最后一部协奏曲。海顿第二次赴英国旅行后返回时,是在1795年的夏天,小号协奏曲便是次年(1796年)写的。此曲为小号协奏曲的典范之作,经久不衰。

第一乐章:快板,降E大调,4/4拍子。呈示部的第一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呈示,接着以全合奏方式来结束第一主题。然后出现下行的第二主题,旋即进入全合奏的终结乐句,简洁明了。主奏呈示部是由主奏小号重新吹奏的第一主题开始的。

第二乐章:行板,降A大调,6/8拍子。首先由弦乐器奏出西西里舞曲节奏的主要主题,主奏小号跟着重复一次。在本乐章中,小号与全乐队交相辉映,而造成调性的变化。

第三乐章:快板,降E大调,2/4拍子,两个主题回旋奏鸣曲形式。三个弦乐器合奏主题,接着由全乐队重复主题一次,然后乐曲转为第二主题,借着乐句来结束乐队呈示部。接着由主奏小号轻松地吹奏出欢快乐观的主题,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旋律,主奏小号在高音区奏出嘹亮的音色,充分发挥出这一乐器的特色。结尾再现第一主题,直接把乐曲带进终结部。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生平简介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年),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出身于萨尔兹堡宫廷乐师家庭,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6岁即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并在欧洲旅行演出获得了成功,被誉为“神童”。1773年任萨尔斯堡大主教宫廷乐师,1781年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而愤然辞职,来到了维也纳,走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

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着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并迸发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情绪。他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地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形式,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其创作手法新颖,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发挥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等著名歌剧,使歌剧成为具有市民特点的新体裁。并作有大量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和室内乐重奏。

作品赏析

《降E大调第39号交响曲》

莫扎特《降E大调第39号交响曲》作于1788年。这是莫扎特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创作的三部最伟大的交响曲(6月26日的完成第三十九交响曲,7月25日完成的第四十交响曲,8月10日完成的第四十一交响曲)之一。该曲曾被人们尊称为“天鹅之歌”,以表达对莫扎特和这部作品的仰慕之情。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是自始至终贯穿着舞蹈性的节奏与旋律,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主义精神。

作品包括四个乐章,采取了“奏鸣曲-交响套曲”的结构原则。

第一乐章:柔板,快板,长长的引子提供了一种美妙、宁静,庄重而又心灵和谐明朗的意境。这一乐章的主体是一首优雅的“歌唱性快板”,简单的主题丰富地展开。这一乐章中有辉煌饱满的全奏段,也有活泼的第二主题与层出不穷的想像变化。

第二乐章:行板。这个如歌的乐章充满沉思冥想,优美而安详,表现出了慢速进行曲的特点。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小快板。朝气蓬勃,是作者最著名的小步舞曲之一,令人联想起第一乐章节庆式的欢乐。

第四乐章:快板,典型的奏鸣曲式,这个乐章明显是海顿式的,活泼的开始主题轻轻奏出,然后由全奏大声重复,充满了机智、幽默的情趣,是一幅生气勃勃的民间欢乐场面的写照。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莫扎特最后的三大交响曲之一,是他的交响曲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完成于1788年,整部交响曲热情洋溢,有着充满感情化的乐念。这首交响曲虽然仍能听出巴洛克音乐的痕迹,但还是促使当时的绝对音乐向前迈进了一步,当它在19世纪初于莱比锡演奏之际,曾受到“战栗”或“沉缓”等字眼的评语。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步步接近浪漫派的作品。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g小调,2/2拍子,开头在中提琴和弦的伴奏下,由小提琴演奏充满优美哀愁的第一主题。这段主题非常出名,后来经常被改编成为轻音乐曲单独演奏。

第二乐章:行板,降E大调,6/8拍子,奏鸣曲形式。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板,g小调,3/4拍子,具有第一乐章那种哀愁感的民谣风味。

第四乐章:甚快板,g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充满令人产生亢奋的狂热情绪,但仍有抑郁的色彩。

《朱庇特》

C大调第四十一号交响曲《朱庇特》是莫扎特最后的一部交响曲,规模宏大,壮丽灿烂,在他众多杰出的作品中,堪称为最优秀的器乐曲作品。作品完成于1788年,是在他的《第四十号交响曲》完成后15天即推出的,莫扎特的作曲天赋由此可见一斑。这部交响曲是莫扎特三大交响曲的压轴之作。在《朱庇特》中已经看不到受海顿影响的成分,它是莫扎特发挥其作曲特色的代表作品,表现了莫扎特晚年娴熟的作曲技巧。本曲还是均衡对照的典范。朱庇特是罗马神话中最高的创造神之名,把它作为此曲的别名是十分相称的,但这并非莫扎特本人订的名称,而是后人加上的。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是一个灿烂生辉的乐章,各主题对比鲜明,为数亦多。第一主题从一开始即以总奏呈现,显得庄严而堂皇。乐章的第二主题充满了活泼的气氛,音乐形象生动。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F大调,3/4拍子,奏鸣曲形式。与其他乐章形成对照,不甚华丽,但显得庄严堂皇。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板,G大调转C大调,3/4拍子。

第四乐章:终曲,甚快板,C大调,2/2拍子。整个乐章的特色是以对位手法展开的,它充分连续地应用了赋格法的技巧,完美地融合了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

《单簧管五重奏曲》

《单簧管五重奏曲》是莫扎特所谱写的最后一首协奏曲,也是惟一的单簧管协奏曲。它是为当时举世无双的单簧管高手史达德勒而写的。这首协奏曲和莫扎特的另一首单簧管杰作《单簧管五重奏曲》,都是受到了史达德勒卓越的演奏技巧的刺激而谱写的。当时这种新乐器尚未成为管弦乐队的编制内乐器,莫扎特凭着自己的先见之明,尽量利用其最低音附近的音域,以资与高音域对比而产生巧妙的效果。虽然主奏声部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灿烂的技巧,但担当音乐实质的不仅是单簧管,而是主奏与协奏彼此呼应。乐队也对整个作品的艺术架构负有同等的责任,甚至主奏也担任起伴奏的任务。莫扎特采用单簧管担任主角的两首作品,都没有用降B调单簧管而用的是A调单簧管,这可能与史达德勒的喜恶有关。A大调与g小调一样,一向是适合莫扎特音乐特质的调性,莫扎特借此在这首协奏曲中里孕育出生气勃勃的感官性气氛,糅合在他晚年创作具有的平静澄澈的情境里,显得优美无比。乐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A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整个长度超过莫扎特大半的协奏曲。此曲沿袭协奏曲的固有形态,先由乐队呈示主题开始,第一主题由弦乐器引出,接着管乐器加入,然后由主奏单簧管呈示温柔妩媚的第一主题。充分展示出单簧管柔美的音色和力度。

第二乐章:慢板,D大调,3/4拍子,三段歌曲形式。在弦乐器的伴奏下,单簧管平静地奏出了主旋律。这是一首难以言传的忧郁的挽歌,好像天鹅临死前最后的哀鸣。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A大调,6/8拍子。这里一改前面慢板沉重的曲调,显得轻松而有趣,它以音域或节奏的对比造成几分幽默的气氛,在表达欢乐光彩的同时又含有一丝淡淡的哀怨。

吉奥阿基诺·罗西尼

生平简介

吉奥阿基诺·罗西尼(GioacchinoRossini,1792-1868年)著名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自幼便是音乐天才,14岁起习作歌剧。罗西尼把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的体裁推向了高峰,在他的代表作品《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中,他从现实生活出发,采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借助民族音乐的因素,赋予作品以生气,歌剧的音乐形象鲜明,乐曲中洋溢着生活的欢乐,丰富的智慧,辛辣的讽刺,流露出真实和欢快的情绪。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但其一生大部分作品虽然在当时不可一世,但大部分缺乏深度,真正的传世精品只有《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和《贼鹊》序曲等少数几部。他是真正的音乐天才,乐思丰富,作曲神速,其《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全剧是在15天内完成,被传为佳话。

作品赏析

《威廉·退尔》

《威廉·退尔》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作家席勒的最后一部重要剧作,这部作品以13世纪瑞士农民团结起来反抗奥地利暴政的故事为题材,歌颂了瑞士人民反抗异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精神。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即是根据这部作品而写,为罗西尼的代表作,体现了其艺术的最高峰。剧序曲比歌剧本身更为有名,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节目之一。

这首序曲共分四个乐章,连续演奏,是较罕见的分乐章歌剧序曲。

第一乐章富有诗意,出色地描绘了深居的宁静和大自然的美景。

第二乐章则是暴风雨场面的描写,天空乌云密布,雷鸣电闪,体现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第三乐章是描写暴风雨过后,一片清新的田园景色,阿尔卑斯山在暴风雨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恬静,英国管奏出的是一个美妙非凡的牧歌风旋律。

第四乐章号角的合奏响起,这是一首充满光和热的进行曲,为听众所普遍钟爱。乐章开始时的军号声是进军的号召,随后的主题是瑞士军队的写照;音乐充满了罕有的热情和英勇刚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