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必读-名人传
18144400000013

第13章 托尔斯泰传(2)

当这第一部分完成之后,他把它投给了当时俄罗斯著名的杂志《当代》,并且立刻被发表了。这部作品得到了整个欧洲的认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托尔斯泰在投稿时并没有署上自己的真名。这部作品虽然给他带来了成功,可是,托尔斯泰后来并不喜欢这部作品,甚至有些讨厌它了。他说:“这部作品简直糟糕透了,缺少真实感,简直就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在这部书中,托尔斯泰用一种宗教式的感伤情怀诉说着童年生活中的人和事。这种风格是从狄更斯那里学来的,他曾经在日记中说过:“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的影响。”他时常把这部小说拿出来阅读。他还说他也受到了两位十八世纪作家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除了回忆自己的童年之外,托尔斯泰对于社会、对于人民群众都已经有了一个相当深刻的认识。托尔斯泰的个性也在慢慢地形成。在1853年创作的《少年时代》中,托尔斯泰诉说着成长的烦恼,并流露出了对于大自然的热爱。1852年,托尔斯泰已经开始创作《一个绅士的早晨》,直到1856年他才最终完成。在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用他那犀利的目光深切地观察社会,表达着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和信心。他对于农民的刻画已是相当地出色。比如他对于养蜂老人的描写:一个矮小的老人站在桦树下面,张开双手,眼睛向上面张望,光秃秃的头顶在太阳的照耀下发着光,成群的蜜蜂在他身边翩翩起舞,这些小精灵们不会伤害他,它们在他的头顶盘旋着,形成了一个美丽的花环,那是献给英雄的荣光。

1852年12月完成的《侵略》中,托尔斯泰为人们展现了高加索壮丽的景色:清晨,在一条河流的旁边,在莽莽群山之中,日出东方的美丽画面;晚间,当积雪的山峰在紫色的雾氲中消失的时候,战士嘹亮而动听的歌声响彻了山洞。在这部作品,托尔斯泰创作的好几个人物已经为《战争与和平》做了准备,比如:克鲁普夫大尉,为了他的责任而毅然勇敢地走向战场。他朴实无华,有时显得有些笨拙、滑稽可笑,可是,在战场上,当其他人都已完全改变了平常的样子的时候,他却如平常般镇定自若。在他的身边,还有一个善良的、却装作野蛮粗鲁样子的中尉,和一个高兴地第一次上战场的少尉,但却再也没有从战场上回来。

托尔斯泰用他那深邃的目光透视着周围的一切:美丽的大自然、可爱或可恨的人、残酷的战争、美好的生活等等。面对这善的和恶的一切,托尔斯泰开始了他的选择:“在这如此美丽的世界上,在这广袤无垠、星辰密布的天空下,人们难道不应该好好地生活吗?人们有这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追求,为什么还要保留那些恶毒的、仇恨的感情呢?自然是美与善的化身,人类的恶在它面前应该消失得无影无踪才对!”在这儿,托尔斯泰已经吹响了反对战争的号角。

这些都是托尔斯泰在高加索的见闻带给他创作素材的结果。除了这些,托尔斯泰在1854年和1855年还写了一些作品,比如:《伐木》,在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用一种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俄罗斯军人的独特心理;1856年,他又写成了《在别动队中和一个莫斯科熟人的相遇》,描写了一个失势的上流人物变成了一个怯懦、酗酒、说谎而又放荡的下级军官。

在这一时期,托尔斯泰还创作了优美的抒情小说《哥萨克》。这部作品始终洋溢着一种青春的活力。书中的主人公欧赖尼和托尔斯泰一样也到高加索寻求新的生活,他爱上了一个高加索少女,他深深地陷入了矛盾之中。有时他想:幸福,就是牺牲自己而为了别人;有时他又想:牺牲自己难道不是一件愚蠢之极的事吗?可是,想来想去竟始终找不到明确的答案,他迷乱了。最后,他干脆开始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对的。因为,神创造了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人得到快乐。可是,既然这样的话,那还用得着什么思想吗?不用,只要活着,只要懂得如何享受神给我们的一切就可以了;只要如此,就可以获得幸福、快乐,让那些可恶的责任、道德都见鬼去吧!就这样,他开始顺着自己的意志,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既然他喜欢那个高加索少女,那就去爱她吧;既然你肯为她牺牲自己,那就去牺牲自己吧:当然,如果你想为自己着想,那也不是什么罪过。解除了思想的苦闷和烦恼,欧赖尼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为此,他感谢神。在这里,欧赖尼再也不是一个来自莫斯科上流社会中的绅士了,他不再受制于别人、不再受制于绅士的繁文缛节了,他已经变成了森林中的一个小生物了,没有思想,但却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在生活中,他只相信顺其自然,任由自己的冲动和欲望支配自己。

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深深地崇尚着自然,甚至人也变成了自然的一部分,在《哥萨克》中,他借主人公欧赖尼的口吻说道:“在爱高加索少女的时候,我感到了我也是在爱着自然。她就和自然一样,是那么的沉静、美丽与和谐。”爱情和自然融为了一体,自然给了他浪漫的感觉,他深深地陶醉于其中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可这是现实还是托尔斯泰的理想呢?托尔斯泰在社会中看到的人和事都是真实的,既有美的,也有恶的、丑的。作品中的刻画也都是真实的,即使是对于他所热爱的人和物也都一样,他在欣赏自然界的美、欣赏高加索少女的美和他的朋友们的善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描画他们自私、贪婪和狡黠的一面。

高加索给了托尔斯泰无限的遐想,让他感受到神的启示,唤起了深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宗教情怀。他在给亚历山大姑妈的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我只知道感伤。从十四岁开始,我开始思考人生问题。但是,因为宗教并不适合我的胃口,我不仅没有虔诚地信仰它,反而以反对和讥笑它为荣。我把宗教抛到了一边。我的思想一片混乱,我开始不断地剖析自我,将自己分析得支离破碎。我似乎把人生的一切都想透彻了,人生对我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可是,物极必反,从那时起,人生也开始变得索然无味,开始丧失了意义。在高加索的时候,我很孤独,也很苦恼。我苦苦地找寻人生的意义所在。结果,我竟然发现了一条亘古不变的朴素真理:有一种爱情,为了要获得幸福,就要为别人着想。这使我感到非常地惊讶,这竟然和基督教非常地相似。于是,我又重新回到了神的怀抱。可是,我还是不知道神在哪里,不知道真理在哪里。但是,我已经懂得,如果没有宗教,人们既不会一心向善,也不会得到幸福。我愿意用它,可是,我却并不信仰它。对于我而言,是人生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生。自然是我们的引路人,是它引导人们皈依宗教;但是,每一个人的道路又是不同的,自己的路只有自己最清楚。

战斗在塞巴斯特堡

1853年11月,俄罗斯向土耳其宣战。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托尔斯泰在罗马尼亚的军队中服役,后来又转入了克里木军队,1854年11月7日,他又来到了塞巴斯特堡。托尔斯泰充斥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在危险的战争环境中,他恪尽职守。

长年累月地生活在隆隆的炮火和高度的紧张中,托尔斯泰唯有向神祈祷。1855年4月,他在日记中写了一段祷文,感谢神的保佑,并请求神继续保佑他。可是,战争的恐怖不断地在托尔斯泰的眼前重复着,为了忘记这些可怕的情景,托尔斯泰拿起了笔杆子,重新开始投入文学创作之中。他开始写回忆录的第三部《我的青年》。但是,无论怎样,在枪林弹雨之中,托尔斯泰不可能完全摆脱现实的影响,他不能平静地从事写作。在《我的青年》中,托尔斯泰用一种抽象、晦涩的语言冷峻地分析他过去的人生。这也许和这部作品写作的环境有关。但是,即使在那样的环境中,在他书中的某些部分,仍然不时有一种抒情的美:新月散发出冷峻的光芒,映在夜晚的池塘中,折射出摇曳的光。老桦树茂密的叶子在月光下泛着银白色。鹌鹑在河塘后面欢快地游弋,一只青蛙跳到了石阶上,绿色的背在月光下发着萤绿的光。月亮渐渐跃上了树梢,高挂在天空中。

但是,隆隆的炮声把托尔斯泰从回忆中重新拉回到了残酷的现实。《我的青年》没有完成,虽然如此,托尔斯泰却创作了三部纪事:《1854年12月的塞巴斯特堡》《1855年5月的塞巴斯特堡》和《1855年8月的塞巴斯特堡》。他寄给一份杂志,并立刻被发表了。据说,当俄罗斯皇后读了第一部纪事之后,不禁为之潸然泪下,沙皇对此也是赞叹不已,并下令把原著翻译成法文,还要把托尔斯泰从危险地带调离出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因为,当时的托尔斯泰一心鼓吹着爱国热情,他毫不动摇地沉浸在英雄主义的梦想之中。他虽然在塞巴斯特堡没有看到身边的人有什么很大的野心或者抱负,但是,他也清楚地知道他们也并没有什么坏的地方。为了国家,这些人在战斗着。所以,他要歌颂他们。他用他那犀利的目光仔细地观察着发生在周围的一切,他成了历史的忠实记录者。

但是,在第二部纪事中,托尔斯泰并没有这么多高涨的热情,他看到的是“虚荣,虚荣,到处都是虚荣”。他哀叹道:“这是我们这个世界的特殊病症。为什么荷马和莎士比亚在谈论着爱与痛苦,而我们却只能叙述这些虚荣者的故事呢?”托尔斯泰并不打算把纪事仅仅变成对历史的简单记录,他要让他犀利的目光刺穿英雄的身躯,探索他们心灵的深处。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托尔斯泰看到了对胜利的骄傲和对死亡的恐惧;他看到了即使是在胜利的背后,恐惧的心理一刻都未曾远离过。

托尔斯泰就这样无情地剖析着他的同伴,剖析的结果也让他更加地清醒,不再有什么轻浮的感伤情怀。他曾经用了整整两页纸来描写当炸弹落下来而尚未爆炸的一秒钟内,一个士兵灵魂的深处反应;他还用另一页纸描写当炸弹爆炸之后而在临死前,士兵心中的所思所想。

当战争来临的时候,隆隆的炮声掩盖了大自然清脆的乐声,滚滚浓烟遮蔽住大自然的光明,成千上万的人在沙场上呻吟号叫,这种残暴的场面已经完全驱散了托尔斯泰心中英雄主义的浪漫,有着强烈宗教情怀的托尔斯泰忘却了在第一部纪事中的爱国热情,他开始诅咒这可恶的战争,因为它违反了神的意志。他写道:这些所谓的基督徒们,他们总是不停地向人们宣扬着爱和牺牲的精神,宣扬着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可是,他们却竟然干着杀人的勾当。多么残暴的事情啊!而且,在他们做了这等罪恶的事情之后,他们竟然不向神忏悔,反而欢乐地相互拥抱着庆祝胜利。

托尔斯泰在这部作品中用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悲哀的语调叙述着战争带给他的创痛。他开始怀疑起来,这到底是罪恶的事情,还是美好的事情?也许善的就是恶的,恶的就是善的;或者一切都是恶的,一切又都是善的。

但是,在托尔斯泰的心中,这些判断最终都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有一点,那就是:真理!他说:“我在这部小说中刻画的英雄是我所欣赏的,我力求表现他们身上的美,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将来,他们都是真理的化身!”

当托尔斯泰投稿的那家杂志的主编读到这几句话的时候,他欣然给托尔斯泰回信道:你所讲的真理正是当今俄国社会所迫切需要的。但是,我害怕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变得怯懦;时间会消磨掉你优秀品格的棱角,让你变得平庸。

但是,时间并没有消磨掉托尔斯泰的棱角,对于真理,他的信念变得越发坚定了。当塞巴斯特堡失守的时候,托尔斯泰曾经对自己从前的那种怀疑和对于英雄的过度剖析感到后悔。在第三部纪事中,对于人类内心深处的灵魂,他重新给予了信心。他相信人们会为了真理而战: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都燃烧着一把高贵的火焰,终有一天,这火焰会给人以力量,让他成为一个为真理而战的英雄!

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刻画了兄弟两个:哥哥是一位军官,弟弟是一个旗手。弟弟的内心是胆怯的,他经常做噩梦,还会不自觉地说胡话,甚至无缘无故地掉下眼泪;他刚来阵地的时候,很怕黑,睡觉的时候总是把头藏在帽子里,别人也不太愿理睬他。他很孤独,也很苦闷。可是,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在危险的环境中,他竟然学会了寻找欢乐;对于战争,也不再害怕了,他和他的那些年轻的战友们竟然高兴地奔赴战场;最后,他们战死在了战场上。

托尔斯泰用写实的手法描述着这段悲壮的故事,其中还渗透着深深的同情。最后,托尔斯泰重新扬起了爱国主义的大旗:军队离开了城堡。每个士兵,都远远地望着失陷的塞巴斯特堡,心中怀着莫名的悲痛;他们拖着沉重的步伐,叹着气,可是,他们把紧握的拳头挥向了敌人。

平民意识

在过去的一年里,托尔斯泰经历了爱情、虚荣、战争和痛苦的最深层涤荡。1855年11月,托尔斯泰已经回到了远离战火的圣彼得堡,重新回到了上流社会中,与当时最有名的文学家们在一起。可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托尔斯泰从心底里憎恶和蔑视他们,他讨厌他们终日谈论着一些无聊的话题,在托尔斯泰的眼里,他们是那么卑劣和龌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