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必读-名人传
18144400000012

第12章 托尔斯泰传(1)

怀念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伟大的灵魂,他散发出的光芒照彻了十九世纪的阴霾,也同样吸引着我们这些青年人的心灵。从1885年至1887年间,托尔斯泰的作品在巴黎出版发行了,从《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到《童年与少年》《卜里戈加》《伊万·伊利奇之死》,另外还有一些短篇小说。这些作品一经面世,就被疯狂地抢购一空。

当时,我刚刚升入高等师范学校。在我的周围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有现实主义者,有缅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诗人,有古典传统的忠实信徒,还有无神论者和神秘主义者。每当我们争论问题的时候,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执不下。但是,唯有当我们谈到托尔斯泰的时候,尽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由,我们对他的敬仰之情却让我们暂时达成了一致。

一些批评家们说托尔斯泰的许多思想是从浪漫派作家那里盗取的,比如:乔治·桑、维克多·肖厄等人。我们且不说托尔斯泰受到了乔治·桑多少的影响,但就乔治·桑的思想来说,托尔斯泰就不能忍受。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卢梭和司汤达对于托尔斯泰的影响。但是,如果怀疑托尔斯泰的思想的深邃,进而怀疑他的作品的魅力的话,是不应该的。我们知道,艺术的圈子是非常狭小的,作家们彼此受着对方的影响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关键就在于一个作家是否把自己独特的气质赋予了他的作品。

不论托尔斯泰的作品是否受到过这些人的影响,我们所看到的事实却是整个欧洲都在受着他的作品的感染,人们急切地想要倾听他发出的声音。人们已经生活在他的作品之间了,他的作品已经完全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他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幻想破灭的苦笑、对于博爱和和平的梦想、对于人类卑劣行径的抨击、对于大自然的向往、对于现实的关切等等。只要是托尔斯泰关注的,人们也都在关注。

他的作品表现着我们的力量,也表现着我们的弱点;表达着我们的希望,也表达着我们的恐惧。他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照耀着人类心灵的每一处,无论是光明的还是阴暗的。托尔斯泰的心灵是宽大的,他把整个人类都装在了心中。可是,有人却用自身的狭隘去猜疑这颗伟大的心灵,一会儿说他是这个党派的,一会儿又说他是那个党派的。我们才不要管这个问题,我们只要能够从他的作品中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也就足够了。当你吃了一个鸡蛋的时候,你是否还要追问这个鸡蛋是哪只母鸡下的?这只母鸡是属于哪个派系的呢?

那些所谓的批评家们说有两个托尔斯泰:一个是转变之前的,一个是转变之后的;一个是好的,一个是坏的。在我们眼里,只有一个托尔斯泰,这个托尔斯泰是一个完整的托尔斯泰,无论是他的立场还是他的观念,都是前后相连、一脉相承的。

《我的童年》

托尔斯泰的艺术与生命是连为一体的,从来都是紧密相连。他的作品大多数带有自传的性质。从他的这些作品,还有他的日记中,我们可以一点点地探寻出托尔斯泰思想的发展和经历,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出伟大心灵的诞生。

托尔斯泰的父族和母族都是俄罗斯最尊贵的世家,他的家族中有侍奉过亚历山大大帝的人,有战争中的将军,有拿破仑战役中的英雄,有十二月革命党人,还有政治犯。从他的家族中,托尔斯泰汲取了创作的灵感,《战争与和平》中的许多人物就是以他家族中的许多人物为创作原型的:他的外祖父是一位专制时代的老亲王;他的母亲的堂兄驰骋沙场而光荣负伤;他的父亲有些像尼古拉·罗斯多夫;他的母亲虽然长相丑陋,但是心地仁慈,经常给他们讲故事。

托尔斯泰并不太熟悉他的父母。他创作的《我的童年》和《我的少年》中的许多叙述并不是真实的。因为,他母亲逝世的时候,他还不满两岁。他只能在别人的叙述中想象着母亲的面容,别人说他母亲的微笑让人难忘,托尔斯泰就渴望着能够亲眼看到这微笑,这将会是他最大的幸福。托尔斯泰对于他父亲的记忆要比母亲的多许多。他的父亲和蔼可亲而又诙谐幽默、我行我素,但是没有什么很大的抱负。父亲去世的时候,托尔斯泰刚好九岁。父亲的死对于年幼的托尔斯泰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第一次对生命产生了恐惧。在《我的童年》的最后几章中,时常流露出这种感觉。在那几章里,对过去的回忆都已经完全变成了对母亲的死和葬礼过程的描写了,死亡占据了心灵的中心。

托尔斯泰一共兄弟姐妹五个。最小的一个叫玛丽,后来成了修女。其余几个都是男孩子:其中一个叫塞赫日,虽然有点自私,但是非常可爱;一个叫德米特利,虽然热情,但是城府很深,上大学的时候,热衷于宗教事业,整天吃斋禁欲,济贫助残,后来却变得浪荡不羁,并和一个妓女同居,二十九岁的时候得肺病死了;老大名叫尼古拉斯,是最受父母宠爱的一个,幽默风趣,感情细腻,但也有些怯懦,后来在高加索当军官,喜欢喝酒。在这些孩子周围还有两个心地善良的女人:塔蒂安娜姑妈和亚历山大姑妈。塔蒂安娜姑妈为人善良、仁慈,总是为别人着想;亚历山大姑妈也一样,她永远照顾别人而不让别人照顾她,虔诚地信仰着基督,她喜欢读有关先贤们的传记,还喜欢和那些前往朝圣的人在一起。经常会有朝圣的人在她家中寄宿,其中有一个名叫戈丽莎的,托尔斯泰在《我的童年》中对她有过描述:戈丽莎有着坚定的信仰,她热烈地希望向神靠近,她庄严地赞颂神的伟大,她不停地祈祷,经常会哭泣。

除了戈丽莎之外,托尔斯泰在《我的童年》里并没有提到其他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类似的人。但是,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些事情和人都在年幼的托尔斯泰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痕迹。处于孩提时代的托尔斯泰,他幼小心灵的发展受到了这些人的强烈影响。

受着她们的影响,年幼的托尔斯泰已经开始懂得了信仰。虔诚的信仰给了她们高尚的品德,她们只知道温柔地关心别人的幸福,托尔斯泰从小就懂得了爱别人就是给自己幸福。我们已经看到了天才品格的出现:托尔斯泰的心里总是在关心着别人的问题,他目光犀利,早熟地洞察着世事人情;他观察细致入微,能从别人的脸上看到他们的痛苦和烦恼。他曾经在《早期的回忆》中提到,当他只有五岁的时候,他已经感到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件十分沉重的工作。

托尔斯泰在一个叫卡让的地方念书,但是他的成绩平庸无奇。在他回忆起自己的这段人生的时候,托尔斯泰说它是“荒漠的青年时期”。在《我的少年》,尤其是在《我的青年》中,他曾经进行过强烈的忏悔。这个时候的他就像盛夏河塘中的浮萍,生命力极强,但总是飘浮不定。曾经有整整一年多的时间,托尔斯泰热烈地追求着各种时兴的学说,希望从中找到皈依,从禁欲的斯多葛学派到提倡享乐的伊壁鸠鲁学派,托尔斯泰也从折磨自己到纵欲无度。但是,无论他怎样,他都无法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天空。托尔斯泰终于陷入了一种精神混乱之中,他的精神日益地空虚了。于是,他又开始了对自己的无休止的剖析。

可是,越是剖析自身就越是感到空虚,在生活中,他开始意识到要时常提防自己,他不断地反省。但同时,托尔斯泰认为这种习惯也是他艺术创作的最宝贵的源泉。空虚的托尔斯泰也停止了对神的祈祷。从十六岁的时候开始,托尔斯泰不再到教堂去了。但是,信仰并没有完全地泯灭。他在《忏悔录》中曾经这样剖析自己:我究竟相信什么呢?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我想我还是相信神,或者至少我没有否认它。可是,神又是什么呢?我不知道。

年轻的托尔斯泰迷惘着,也苦闷着,路在脚下,可是不知该走向何方。他热烈地探求着人生的意义。1847年3月,在病中,托尔斯泰写了《人生的规则》。他天真地指出,人生就是要研究一切,包括法律、医学、语言、农业学、历史、地理、数学、音乐和绘画等等,他相信人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不断地追求完美,人生的意义也就在于自强不息。

理想是美好的,热情是高涨的,可是,如何去实现人生的理想昵?完美又是什么呢?

托尔斯泰曾经在《我的青年》中这样解释道:我想让大家都认识我、喜欢我。我想让他们一听到我的名字的时候,就竖起大拇指称赞我。

年轻气盛的托尔斯泰把人生的完美理解成了取悦于人,他想要获得全世界的爱戴。

可是这又谈何容易啊!托尔斯泰面相丑陋:脸庞粗犷,双臂修长,眼睛小小的藏在阴沉的眼眶中,鼻子宽大,嘴唇向前突出,耳朵大大的。托尔斯泰对自己的相貌已经绝望了,他在《我的童年》中这样写道:“这副没有表情的面容,那些丑陋的躯体的线条,还有硕大的双手和双脚,只会让人想起一个乡下人。我想这世上已经不会有我的快乐了。”

他把人分成三类:体面的人,值得人们尊敬;不体面的人,应该受到藐视和憎恨;贱民,现在已经没有了。年轻的托尔斯泰一心想要做个受人尊敬的体面人,可是,跟着这些所谓的体面人,托尔斯泰学会了赌博、借债,还有浪荡子的其他的一切行为。

但是,即使托尔斯泰是在最放荡的时候,他仍然保持着批判的目光和坦白的品格。他说自己“完全过着像畜生一样的生活,自己已经完全堕落了”,可是与此同时,他又用他那剖析自身的精神给自己列出了九大罪过:犹疑不决或者缺少魄力、自欺欺人、急躁、无谓的羞愧、心绪不定、迷惘、爱模仿别人、浮躁、做事缺乏考虑。

这种批判精神自从建立以后就从未失去过。这种批判精神最终把托尔斯泰从体面人中间拯救出来。托尔斯泰进入了大学时代,但他强烈地批判当时的大学教育。他从前虽然认为人生就是要研究一切,但是,在那样的大学环境中,他讨厌所谓的正统历史研究。由于思想过于放荡不羁,托尔斯泰受到了学校的处分。但是,他并不理会这些处分,他热切地搜寻着一切能够令他感到有意义的事物。他发现了卢梭,热烈地沉浸在《忏悔录》、《爱弥尔》和卢梭的思想中。在1846年至1847年,他还写了几篇有关卢梭的论文。

不久,托尔斯泰走出了大学,回到了社会的民众中间。他开始接触老百姓的生活,帮助他们、了解他们。我们也许可以在《一个绅士的早晨》中找到此时的托尔斯泰的影子。在这篇写于1852年的小说中,主人翁耐克鲁都是一个二十岁的青年,他放弃了大学的教育而去为农民服务、谋福利。可是,他却遭到猜疑、讽刺、无礼等等,他在心灰意冷中结束了他的社会理想。可是无论如何,他看到了农民们好的一面,看到了他们对于压迫他们的命运的忍耐,对于家庭的朴素的感情,对于传统的承袭和忠诚。他甚至想成为这些农民中的一员。年轻的托尔斯泰就包含在这一主人公的身影里。

在高加索的日子

可是,盛夏河塘中的浮萍又开始移动位置。托尔斯泰就像厌倦体面人和大学教育一样,他对于农民也开始失去了耐心。而且,由于以前赌博欠下了债务,现在,债主们找上门来了。托尔斯泰无力还债,1851年,他逃到了高加索,他哥哥尼古拉斯在那儿当军官。

高加索是美丽的,群山环绕,绿树碧荫,山清水秀。大自然征服了托尔斯泰,让他又重新感受到了神的存在。他在日记中写道:昨天晚上,我几乎整夜没有睡觉。我一直向神祈祷。我先背诵了一段经文,然后长久地祈祷。我好像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我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但我感觉到我似乎和神融为一体了。我请求神原谅我的罪过。可是,既然神已经赐予我这样幸福的时刻,我想他已经原谅我了。

可是,大自然清醇的美并没有完全涤荡托尔斯泰内心的罪恶。他在日记中诉说着折磨他的三个魔鬼:赌博的欲望,这是可以战胜的魔鬼;情欲,是很难战胜的魔鬼;虚荣心,这是一切魔鬼中最可怕的一个。

在他拥有批判和反省精神的时候,在他想着要为别人谋福利的时候,他仍然不能摆脱这些魔鬼的缠扰。他深深地迷上了一个高加索女人;甚至如果他两边的胡须不整齐的时候,他也会为此感到痛苦。可是,托尔斯泰感受到了神的存在,他相信神会帮助他战胜这些魔鬼。

托尔斯泰就这样挣扎着、斗争着,也痛苦着。

但也就在这一时期,托尔斯泰的天才开始绽放出花朵,他创作了《我的少年》《我的童年》《一个绅士的早晨》《侵略》。他把这一切都归因于上帝,感谢上帝。

托尔斯泰于1851年秋天开始创作《我的童年》。非常令人奇怪的是,当时,托尔斯泰正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可是,他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居然是回忆自己的过去。后来,他病倒了,直至1852年,他在高加索最终完成了这部作品。他在病痛中感想着自己的过去。过去的几年,托尔斯泰觉得自己是堕落的,过着一种颓废的生活。现在,这种生活让他感到厌恶,他已经筋疲力尽了,他需要一些温柔来抚平这段生活带给他的伤楚。于是,他又忆起了温柔善良、多愁善感的幼年,忆起了天真无邪、幸福快乐的少年。一想起这些生活,他心里就涌起了一股暖流,他感受到了甜蜜的幸福,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感受到了神的启示。托尔斯泰为自己的青春找回了激情,找回了梦想,也找回了生活的意义。他开始筹划着他的创作计划,他想写一部《人生四部曲》,而《我的童年》只是其中的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