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必读-名人传
18144400000021

第21章 托尔斯泰传(10)

当一个人不能被身边最亲爱的人理解的时候,当他和身边的人存在思想差距的时候,这个人在精神上就会感到痛苦;不仅如此,假使在思想上和周围的人有差距,而自己又不能不和他们交往,迫不得已只好敷衍这种交往,这个时候,他会更加地痛苦。深刻的思想渴望着交流和共鸣!孤独的托尔斯泰为此感到苦闷。尽管有许多人来拜访他,但是,这些人在他看来都是一些轻浮的人,他讨厌和这些人交往。

除了思想的孤独和苦闷之外,托尔斯泰还受着由于理想和生活分裂而造成的折磨。他的家人希望他能够尽量生活得舒适一些,为了家庭和睦起见,托尔斯泰不得不依着家人的意见去做。但是,托尔斯泰认为自己简直就是在过一种“奢侈”的生活。他时常把周围老百姓悲惨的生活景象和自己的生活相比,他觉得自己是在享乐,他感到自己所宣传的主张和自己的生活作风完全不一致了,他为此感到难堪。那么,托尔斯泰的生活情况到底怎么样呢?在他狭小的卧室里,摆放着几件样式简单、过时而又显得很古板的家具,一张铁床,除此之外,四周的墙上没有挂一件东西,房间里一无所有。

托尔斯泰的内心伤痛着,他既不能让他的家人放弃现实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也遭受着他的敌人的攻击,他的敌人们说他是一个伪善者,说他言行不一致!他受着双重的煎熬。1897年6月8日,托尔斯泰给他的妻子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苏菲,很久以来,因为我的生活和我的信仰的不一致,我痛苦不堪。我不能迫使你改变你的生活习惯,而我也不能够离开你,那将会使你和孩子们感到伤心。在过去的十六年中,因为这一点,有时我反对你们甚至发火,这让你们感到不快,有时我陷入周围环境对我的诱惑当中而不能自拔,我已经不能再忍受这种生活的折磨了。我决定出走,这是我想了很久的计划。我决定到某个地方去隐居,把我的余生奉献给上帝。但是,如果我公开地和你们道别,你们一定会哀求我不要走,那个时候,我可能会妥协让步。所以,我决定悄悄地离开。我请求你们的原谅!尤其是你,亲爱的苏菲,就让我走吧,不要去寻找我,也不要恨我,不要责备我。我虽然离开了你,但是我依然深爱着你!我知道你不会像我这样思考问题,不会有我这样的观念,所以,你不会改变你的生活。对此,我一点都不怨你。恰恰相反,我深深地感谢你陪我一起走过了三十五年的共同生活。你极富母爱,作出了极大的牺牲,对于我,你能够给予的都给了。但是,最近的十五年内,我们开始分离了,我们不能再像从前那样自由地沟通了。我知道我是改变了,可是,我的这种改变既不是为了享乐,也不是因为什么人的缘故,只是因为循着我的思想的发展,我不得不如此。在这方面,我不相信我有什么错。当然,我也不会责怪你没有和我一起改变。事实上,我已经非常感激你,而且我会永远真诚地感激你给予我的一切!永别了,我最亲爱的苏菲!我永远爱你!

可是,当托尔斯泰写完这封信之后,在他诉说完压抑在心中的事情之后,他似乎已经完成了他的决心,但在事实上,他并没有离家出走。他把那封信藏在了一件家具里面,在信封上写着:等我死后,请把这封信交给我的妻子——苏菲!

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计划就此也就结束了。

那么,我们能不能就此断定托尔斯泰是一个不能为了上帝而牺牲家庭温情的人呢?能不能就此断定托尔斯泰是一个伪善者呢?不能!托尔斯泰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才会爱他,也才会尊敬他!

其实,在十五年之前的时候,托尔斯泰就在日记中反问自己:“托尔斯泰,你是否真的能够按照你所宣扬的那样去生活呢?”紧接着,托尔斯泰痛苦地回答自己:“我惭愧至极,我是一个罪人,应该遭人藐视。我没有做到我所宣扬的那样。但是,请把我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比较一下,你就会明白我一直都在寻找光明的道路,一直都在努力按照上帝的意志去生活。但是,我没有做到我所宣扬的那样,并不是因为我不愿意,而是因为我没有能力做到。你可以指责我,但是,请不要指责我选择的道路。这就好比一个喝醉酒的人回家,他知道回家的路该怎么走,可是,他竟然不由自主地跌进了路旁的水沟里。在这个时候,请不要幸灾乐祸地看着我!我需要帮助。而在事实上,每当这个时候,你们总是在一旁幸灾乐祸地讥讽我!”

后来,托尔斯泰又说道:“我不是一个圣人,我也从来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圣人。有时候,我不能明确地说出我所感觉到的东西,所以,我常常把这些东西夸大去说。我是一个怯懦的人,身上也有坏习惯,但是我愿意将我的一生奉献给上帝,奉献给真理。如果人们不是把我看成一个不会犯错误的人,而是把我看成是一个社会的弱者,那么,他们就可以看到我本来的真实面目。我只不过是一个可怜的生物而已,但是,我却诚心诚意地想要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上帝忠实的奴仆!”

托尔斯泰始终不能摆脱这种两难心理的缠绕。终于,在1910年10月28日的清晨五点,托尔斯泰突然从家中出走。他的女儿亚历山大知道他要出走的秘密,这次出走的时候,托尔斯泰的医生陪同着年事已高的托尔斯泰。当天晚上六点钟左右,托尔斯泰来到了俄国著名的奥泼蒂帕修道院,住了一晚上。第二天清晨,托尔斯泰写了一篇关于死刑的长篇文章。当天晚上,他又来到了他妹妹出家的修道院,他告诉妹妹说自己想在奥泼蒂帕修道院中度过余生。

第二天早晨,他散完步之后在村里租了一间房子,当天下午,他的女儿亚历山大来通知,他家里人已经要来找他了。他和女儿以及医生连夜出发,想到南方去。但是,不幸的是他在一个车站病倒了,不得不在那里卧病休养。后来,他的妻子和家人也都赶来了,但是,政府当局和教会的人也都赶来了。他们把托尔斯泰住的地方重重包围起来,每隔一个小时,就要把情况上报。政府,尤其是沙皇和教会都想要逼迫他取消以前对他们的攻击,但是,他们的阴谋最终没有得逞。托尔斯泰屋子的周围布满了警察、间谍、新闻记者和电影摄影师。1910年11月20日清晨六点,就在这些人的严密监视之下,在妻子苏菲的痛苦和对他的忏悔之中,托尔斯泰与世长辞了。即使是在托尔斯泰去世之后,在送葬的时候,政府当局仍然严密监视着,对外界封锁他的死讯,并且让送葬的人与外界隔绝。因为,沙皇政府深恐托尔斯泰的去世会引起政治游行示威运动。

当托尔斯泰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他哭泣了,但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那些不幸的人们,他说:“大地上有成千上万的生灵在受苦受难,而你们大家为什么只在这里照顾一个托尔斯泰呢?”这颗伟大的心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牵挂着芸芸众生!

战斗结束了

八十二年来,托尔斯泰战斗的一生终于结束了。这战斗的一生是悲苦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坦诚的一生!

在这一生的初始,是天真无邪的自由和梦想;然后是高加索和塞巴斯特堡骚动、不安、烦乱的青春年代;接着是甜蜜的爱情,婚后几年的恬静生活,托尔斯泰陶醉在爱情和艺术的甜美幸福之中;可是,接下来,托尔斯泰再也不能满足于一己的生活空间了,他要投入社会的茫茫人群之中,天才的雄鹰已经不满足于地面了,他要展翅飞向那碧波晴天:有的人具有强有力的翅膀,为了眷恋这个尘世而坠落在了人世间,翅膀折断了,例如,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这之后,他扇动着残废的翅膀努力再次飞向天穹,可是又坠落了下来。我相信那折断的翅膀一定会痊愈。等到了那个时候,我定将再次飞向苍穹。上帝保佑我!

这是托尔斯泰在那个惊心动魄的暴风雨式的年代里写下的话。托尔斯泰确实曾经屡次坠落到地面上,折断了翅膀。但是,他每次都坚持着、抗争着。最后,他终于完成了他的夙愿。他终于找到了理性和信仰的真正所在,这是他得以飞向苍穹的两只翅膀。可是,在那苍穹中,托尔斯泰并没有找到他所企盼的真理。这时他才发现,他的心永远在这尘世间。托尔斯泰与宗教中的那些飞向天国的使徒们是有区别的,他可以完全超然于尘世之上,但是,他却不能够完全地舍弃人世。他永远关注这尘世间的一切众生的生生死死,他就像上帝一样爱着他们。尘世间的生与死、福与难,都会让他欢喜让他忧伤。他可以完全舍弃自己的个人生活,过着苦行僧一般的日子,但是他久久不能忘怀的是他人生活的悲苦。

于是,托尔斯泰拿起了手中的武器。从初期创作的作品开始,他便对现代社会的各种谎言宣战。这谎言来自宗教、国家、科学、艺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平民教育、慈善事业、和平运动等等,托尔斯泰痛骂它们,无情地攻击它们。

在托尔斯泰之前,这世界上就曾经出现过无数伟大的思想反叛者。比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卢梭的一生就是反叛的一生,他傲然独立于他所在的那个社会之上,他痛恨现代社会的虚伪,强烈地热爱大自然,狂热地崇拜基督的道德,所有这些与托尔斯泰都是何等地相似。确切地说,当卢梭的思想传遍世界的时候,当他的思想传到俄国的时候,也就预示了一个卢梭式的托尔斯泰的降临。事实上,托尔斯泰自己也承认卢梭的许多思想曾经深深打动了他的心,他说自己也会写出像卢梭一样的文字。事实上,我们有时也确实很难明确区分托尔斯泰和卢梭的文字中所表现的思想。例如,卢梭曾经在他的一部作品中这样写道:只要我不相信的,我就不会说我相信;而凡是我说出来的,都是我所相信的。

托尔斯泰也曾经说:“我的信仰也许会使人们感到厌恶,但是我并不能更改我的信仰,就像我不能更改我的身体一样。我只相信我能够相信的一切,除此之外,我什么也不相信。”

又如,在艺术方面他们的思想也非常地相似,卢梭曾经说:“现代艺术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把事情说得明明白白,准确地表达出艺术家的思想。”而托尔斯泰也曾经说道:“你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只要你所写的每一个字都能够被大家理解。在那些流畅、简洁明了的文字中肯定能够有好的东西被表现出来。”

和卢梭一样,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在与这个世界斗争,都在为了真理和爱的实现而奋斗。他在1860年就曾经说过:“真理是我的道德观念中唯一保留的东西,真理是我崇拜的唯一对象。”那么爱又是什么呢?托尔斯泰说:“人类心灵的天然状态就是爱别人。”换句话说,人类有一种自发的爱别人的倾向,因为这符合人类的天性。既然符合人类的天性,那么它就是真理。所以,爱和真理是完全相吻合的、是完全统一的。因此,我们就可以明白,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虽然他创作的人物之间千差万别,但是,无论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在他们的身上我们都会发现托尔斯泰对他们的爱。托尔斯泰说:“艺术家对他的作品的爱是艺术的心灵。没有爱,就没有艺术。”

但是,托尔斯泰在这尘世间看到的却不是爱,充斥着他双眼的除了悲惨和凄苦之外,再没有什么其他的了。对人类的深深的爱在他的心中,而映入双目的凄惨景象却是对爱的沉重打击。托尔斯泰的目光越是锐利,他看到的现实就越是残酷,但是他的心却是热烈的,他的心中燃烧着爱的熊熊烈火。残酷的现实和美好的理想总是矛盾的,当托尔斯泰用爱的文字描写这个悲惨世界的时候,他的内心又将会是多么痛楚!

所以,托尔斯泰总是处于矛盾之中。在作品中,当他描写人物的凄惨、困苦、虚伪、卑劣等等的时候,对于他们的命运,他似乎无能为力;而当用一种抽象的方式进行思考的时候,这些人物突然之间又让人们感觉到一种神圣。而托尔斯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和他在艺术世界中一样是矛盾的,他的信仰和他的生活总是不能够一致。他不能改变他周围的人按照他的信仰来生活,甚至于连他自己的生活都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信仰进行,他必须依着家人的安排进行生活。这种现实生活的不一致对于托尔斯泰来说更为残酷,更让他难以忍受,于是,他逃走了。

对于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不一致,托尔斯泰也是矛盾的,或者说他并不清楚地知道。据此,人们也许可以批判他,说他是一个懦弱的人。但是,托尔斯泰不属于那个虚荣的上层阶级,也不属于任何一个教派或者党派,他永远不会被一种局部的利益限制住,他的心中永远想着全人类。他不会向任何的特权者说话,他只会说给普通人听。他说出我们这些普通人所共有的思想,而这些思想常常是我们不敢正视的东西。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托尔斯泰并不是一个坐在艺术宝座上、威临天下、不可一世的国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是“我们的兄弟”。

托尔斯泰心目中的神不是基督,也不是任何一种宗教观念中所宣扬的救世主,而是他所信仰的“人间正道”;同样,他所讲的宗教也不是世俗世界的教会或者传教士所宣讲的宗教,而是从对人类的爱中产生的一种以爱和牺牲为核心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