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必读-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
18145700000010

第10章 兵车行-杜甫

兵车行①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②,行人弓箭各在腰③。耶娘妻子走相送④,尘埃不见咸阳桥⑤。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⑥。道旁过者问行人⑦,行人但云点行频⑧。或从十五北防河⑨,便至四十西营田⑩。去时里正与裹头⑾,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⑿。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⒀,千村万落生荆杞⒁。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⒂。况复秦兵耐苦战⒃,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⒄,役夫敢伸恨⒅?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⒆。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⒇,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21),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22),天阴雨湿声啾啾(23)!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二十岁后漫游吴越齐赵等地,三十三岁时与李白相遇,结下友谊。三十五岁参加科举,因李林甫阻挠而失败。之后在长安生活十年,才获一个小小的参军职位。安史之乱爆发,他亲历战乱,一度被俘。脱险后任左拾遗。后被贬任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入蜀,寓于成都浣花溪草堂,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五十七岁携家出川,漂泊于湖北、湖南一带,770年秋,贫困交加,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杜甫一生坎坷穷困,但时刻关心国家人民,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而衰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现实,故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注释〕

①行:古代乐府诗体。《兵车行》这一题目是依内容而自拟的。此诗的写作背景有两种说法:进攻南诏(在今云南一带)和用兵吐蕃(在今西北地区)。这是一首反对黩武的战争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②辚辚:车行走的声音。萧萧:马鸣声。

③行人:将要出征的人。

④耶娘:即爷娘。妻子:即妻子和孩子。走:奔跑。

⑤咸阳桥:即渭水上的桥。在咸阳西南十里。

⑥干云霄:直中云霄。

⑦道旁过者:过路人,即诗人自己。

⑧点行频:多次按名册点兵入伍。频:频繁。

⑨防河:在黄河以北设防。

⑩营田:种田。古代守边士兵在战时作战,平时种田。

⑾里正:唐代每百户设里正一人。与裹头:新兵入伍要装束整齐,因征人年龄太小,无法自理,故里正代为裹头。

⑿武皇:汉武帝,实指唐玄宗。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意未已:野心不止。

⒀君不闻:和下面的“君不见”都是乐府体诗中常用的提示语,起提醒读者注意的作用。一说“闻”当是“见”,因下句所写“千村万落”是可见之景。汉家:这里指唐朝。山东二百州:泛指华山以东的地区。

⒁生荆杞:荆棘、枸杞,野生植物。此句描写农村的荒芜景象。

⒂无东西:不成行列。此句写庄稼生长不好。

⒃秦兵:即这次秦地被征的士兵。

⒄长者:即前面的“道旁过者”,是征夫对杜甫的敬称。

⒅役夫:征人的自称。敢伸恨:怎么敢说出心里的愤恨。敢:怎敢,不敢。

⒆关西卒:即前面说的秦兵。

⒇信知:真正知道。生男恶:秦始皇时修长城,男子大量死亡,有民谣云:“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此句和下句写因战争造成大量男子死亡,人们改变了重男轻女的心理。

(21)君不见:一说“见”应作“闻”,因下面所写鬼哭啾啾只能“闻”。青海头:即青海边。

(22)此句写死亡士兵的冤屈和申诉。

(23)啾啾(jiū):古人想像中鬼哭的声音。

〔解读〕

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为开边而穷兵黩武,连年大量征兵,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杜甫困守在长安,目睹无数的悲惨场面后写下了此诗。

诗人选取了一个典型场面来展开描写:兵车辚辚,战马萧萧,无数被抓入伍的穷人身着戎装,腰佩弓箭,被官吏押送战场。他们的父母妻子奔跑着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地哭泣,依依难舍……这悲惨场面,典型地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接着,通过诗人问行人答的方法,让征人直接倾诉战争的罪恶。“点行频”三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征兵过于频繁,带来了无数社会灾难,有的十五岁上了前线,归来已满头白发。“边庭流血成海水”一句用夸张手法描述了死亡惨重;“武皇开边意未已”一句揭露了罪恶根源在皇帝。这里诗人把批判矛头直指皇帝,表现了令人敬佩的勇气和胆量,这勇气和胆量来自诗人关心国家同情人民的正义感。然后,诗人用“君不闻”、“君不见”这种乐府体常用的句式,描述了“点行频”所带来的社会灾难:农田荒芜,村落萧条,人烟稀少,满目凋残。“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战争过重,国库耗空,男子尽上战场,租税无从可出。这有力的反问,是对统治者的无情谴责,也是对他们敲的警钟。最后,诗人以青海古战场的悲惨场景结束,与开头的悲惨送别场面相呼应。

在艺术上,此诗以叙事为主,又融抒情、议论于一炉,现实性强,感情充沛,思想深刻。以典型场面为主要描写对象,兼写对话,真实感人。句法上,以七言为主,兼以三言、五言,交错运用,语气不断变化,加强了表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