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①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②?锦官城外柏森森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④,两朝开济老臣心⑤。出师未捷身先死⑥,长使英雄泪满襟⑦。
〔注释〕
①蜀相:即诸葛亮。从题目看,此诗是咏历史人物。诗中不但盛赞诸葛亮的才德功业,而且抒发了诗人的敬慕之情。最后二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②丞相祠堂:即诸葛亮庙,是晋朝李雄在成都称王时所建,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公园内。
③锦官城:即锦城。森森:松柏茂盛的样子。
④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之事。天下计:即诸葛亮与刘备共商天下大计。此句表面写刘备,实际是赞诸葛亮。
⑤两朝:诸葛亮所辅佐的刘备、刘禅两朝。开济:开创大业,匡济危时。老臣心:诸葛亮报国的耿耿忠心。
⑥《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234)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与魏军对垒百余日,魏军不敢出战。因操劳过度,死于军中。此句写诸葛亮壮志未酬,生命先终。
⑦长使:可解为长久使,亦可解为常常使。英雄:指诗人自己,也包括后人。泪满襟:流泪多而湿了衣襟。
〔解读〕
这首七律写于760年春。诗的前四句写武侯祠的景物,后四句写武侯的才德功绩,全诗又处处流露着诗人的真诚情感。首联用自问自答的笔法,点明祠堂地点。“何处寻”三字表现了诗人急于寻访祠堂的心情,已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思。“柏森森”三字写祠堂周围的松柏茂盛葱茏。因为人们爱戴诸葛亮,而自觉维护祠堂周围的树木。所以,此句虽写景,实际表达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热爱之情。景中有情,十分含蓄。三、四句仍写祠堂景物,碧草如茵,黄鹂鸣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这两句的传神处在“空”和“自”二字上。这两个互文见意的“诗眼”表明,此处春色虽美,莺歌虽好,但诗人不是来观赏景物的,而是来瞻仰诸葛武侯的。所以,春色、好音起着衬托作用,景越美,越能见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深。此联写景实为抒情,写物实为写人,景句实为情句。这样写,立意巧妙,含蓄蕴藉,意味悠远。五、六句从大处着笔,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和赞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才智和品德。“三顾”句言诸葛亮之雄才大略,胸怀天下;“两朝”句言诸葛亮的忠贞品格和赫赫功业。第七句写诸葛亮的悲壮之死,虽壮志未酬身先死,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却成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影响着一代代的后人。“长使”一句不仅表达了杜甫的感情,也是无数后人的感情。
此诗在艺术表现上,先景后情,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景美情真,感人至深。方法含蓄,诗意曲折,韵味悠远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