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必读-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
18145700000016

第16章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②。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③,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④。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⑤。醉不成欢惨将别⑥,别时茫茫江浸月⑦。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⑧。寻声暗问弹者谁⑨,琵琶声停欲语迟⑩。移船相近邀相见⑾,添酒回灯重开宴⑿。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⒀,未成曲调先有情⒁。弦弦掩抑声声思⒂,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⒃,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⒄,初为霓裳后绿腰⒅。大弦嘈嘈如急雨⒆,小弦切切如私语⒇。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21),幽咽泉流冰下难(22)。冰泉冷涩弦凝绝(23),凝绝不通声暂歇(24)。别有幽愁暗恨生(25),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26),铁骑突出刀枪鸣(27)。曲终收拨当心画(28),四弦一声如裂帛(29)。东船西舫悄无言(30),惟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31),整顿衣裳起敛容(32)。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3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34)。曲罢曾教善才伏(35),妆成每被秋娘妒(36)。五陵年少争缠头(37),一曲红绡不知数(38)。钿头云篦击节碎(39),血色罗裙翻酒污(40)。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41)。弟走从军阿姨死(42),暮去朝来颜色故(43)。门前冷落鞍马稀(44),老大嫁作商人妇(45)。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46)。去来江口守空船(47),绕船月明江水寒(48)。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49)。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50)。同是天涯沦落人(51),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52)。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53),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54)。春江花朝秋月夜(55),往往取酒还独倾(56)。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57)。今夜闻君琵琶语(58),如听仙乐耳暂明(59)。莫辞更坐弹一曲(60),为君翻作琵琶行(61)。感我此言良久立(62),却坐促弦弦转急(63)。凄凄不似向前声(64),满座重闻皆掩泣(65)。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66)。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至下■(今陕西省渭南县)。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县尉、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因上书奏请缉拿刺杀宰相的凶手,得罪掌权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在忠州、杭州、苏州等地任刺史,最终官至刑部尚书。晚年好佛。白居易与元稹一起领导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吟风雪,弄花草”的创作倾向。他的讽谕诗具有强烈的批判性。诗风以平易通俗著称。《长恨歌》、《琵琶行》是他的代表作。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注释〕

①左迁:贬官。九江郡:即江州。在今江西九江。司马:官名。

②善才:琵琶师。

③六百一十二言:应为六百一十六言,此为传写之误。

④荻(dí):芦苇。瑟瑟:秋风吹草木所发出的声音。

⑤管弦:管乐和弦乐器,引申为音乐。

⑥惨:凄凉感伤。

⑦江浸月:月倒映在江中。

⑧发:出发,动身。

⑨暗问:低声问。

⑩欲语迟:想回答又迟疑。

⑾移船:诗人的船移近琵琶女的船。邀:请琵琶女过来。

⑿回灯:把灯再次拨亮。

⒀转轴:转动系弦的轴,调弦校音。

⒁“未成曲调”一句是说,还未正式弹,仅试弹几下,已经有情了。

⒂弦弦掩抑:弹奏的不同指法。掩:按。抑:遏。声声思:每一声都有情思。

⒃信手:随手。续续弹:连续不停地弹。

⒄拢、捻(niǎn)、抹、挑:不同的弹奏指法。

⒅霓裳:舞曲名,即《霓裳羽衣舞》。绿腰:本名为《录要》,又称《六幺》。

⒆大弦:粗弦。嘈嘈:沉重响亮的弦音。

⒇小弦:细弦。切切:急促而细腻的弦音。

(21)间关:黄莺的叫声。滑:黄莺鸣叫声流利婉转。

(22)幽咽:声音微弱。“冰下难”,有的本子为“水下滩”。段玉裁《经韵楼文集》卷八《与阮云台书》:“‘泉流水下滩’不成语,且何以与上句属对?昔年曾谓当作‘冰下难’。故下文接以‘冰泉冷涩’。难与滑对,难者,滑之反也。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形容涩滑二境,可谓工绝。”

(23)此句是说琵琶声像冰下的流水,艰涩凝滞。凝:有的本子为“疑”。

(24)歇:停。

(25)暗恨:深藏在内心的怨恨。

(26)银瓶:从井里汲水的器具。乍破:突然破裂。

(27)铁骑(jì):披铁甲的战马。此句形容雄壮激越的乐声。

(28)拨:弹琵琶的“拨子”。用拨子在弦的中部划过,为“收拨”,表示曲子奏完了。

(29)如裂帛:像布帛猛然撕裂一样。

(30)舫(fǎng):船。

(31)沉吟:欲语又迟疑。

(32)敛容:收敛起因弹琵琶而激动的面容,面色严肃。

(33)虾蟆陵:在长安东南曲江附近,当时歌伎舞女聚集地。相传董仲舒墓在此处,董氏门人过此处要下马,故名“下马陵”。因“下马陵”音与“虾蟆陵”近似,当地人以“虾蟆陵”称之。

(34)教坊:唐代官办的教习歌舞技艺的地方。第一部:意为水平最高的演奏队。

(35)教:使得。伏:通“服”。

(36)秋娘:唐朝歌女舞女的常用名。

(37)五陵少年:泛指贵族子弟。争:抢着多送。缠头:当时的习俗,歌舞演出结束后,以锦绫等珍贵物品赠给歌女,称“缠头彩”。

(38)绡(xiāo):精细轻薄的丝织品。

(39)钿(diàn)头云篦(bì):当时一种华贵的篦形发饰。击节:打拍子。

(40)血色:红色。

(41)等闲度:随便轻松消磨时光。

(42)弟:一说指教坊中的姊妹。阿姨:鸨母。

(43)颜色故:面容衰老。故:旧。

(44)鞍马稀:来的客人少。

(45)老大:年纪大了。

(46)浮梁:县名,今江西景德镇市。

(47)去来:走后。“来”字无义。

(48)“绕船”一句是写孤守空船的凄凉境况。

(49)妆泪:混合着脂粉的眼泪。红:脂粉的颜色。阑干:泪流纵横的样子。

(50)唧唧:叹息声。

(51)天涯沦落:漂泊在遥远的他乡。

(52)浔阳城:今九江市。

(53)湓(pén)江:湓水,在九江西面流入长江,其入口处称“湓浦口”。

(54)杜鹃啼血:杜鹃鸟口唇红,叫声悲哀,张口鸣叫时如流血。

(55)花朝:开花的早晨。

(56)独倾:独自饮酒。

(57)呕哑嘲(zhāo)哳(zhā):声音嘈杂混乱。

(58)琵琶语:即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59)耳暂明:耳朵猛然清亮了。暂:突然。

(60)更坐:重新坐下。

(61)君:指琵琶女。翻作:按照曲调创作歌辞。

(62)良久:长久。

(63)却坐:退回原处坐下。促弦:拧紧弦。

(64)凄凄:凄凉悲哀。向前声:刚才所奏的曲调。

(65)掩泣:手捂住脸哭泣。

(66)青衫:唐代官服的颜色随品级而变,最低的官员穿青色衫。

〔解读〕

《琵琶行》是白居易诗歌的代表作之一,题材属于叙事诗。内容是写他与一位琵琶女的邂逅相遇、琵琶女的出色演奏,并叙说了他们各自不幸的身世遭遇。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首句七个字极概括地交待了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事件(送客)。“举酒欲饮无管弦”一句为琵琶女的出场作了铺垫。“忽闻水上琵琶声”一句引出琵琶女,主人“忘归”、客人“不发”、“寻声暗问”、“移船”相邀一系列描写已从侧面写出了琵琶声的美妙悦耳。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不是她有架子,而是“天涯沦落”,心有怨恨,不愿见人。第二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惟见江心秋月白”,这部分通过对琵琶女弹奏乐曲的描绘,不但写出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而且揭示了她“幽愁暗恨”的内心世界。前六句着意突出弹奏的抒情性:“未成曲调先有情”,“平生不得意”、“心中无限事”尽在“声声思”的乐曲中表现出来。接下来十六句对弹奏的乐曲进行集中描写,这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才能。因为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它只作用于人的听觉,用语言来表现具有极大的难度。白居易运用了多种比喻来描绘,如“嘈嘈如急雨”、“切切如私语”分别描绘了大、小弦音的特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使抽象的音乐具有极强的可感性。下面四句写随着旋律的变化,而出现两种音乐境界:滑顺流利和艰涩凝重。“间关”之声,轻快流利,此声又像“莺语花底”,所以,此句有声有形,形象之美又强化了声音之美。“幽咽”之声,艰涩凝重,此声又像“泉流冰下”,所以,此句同样有形有声,形象之冷涩也强化了声音之冷涩。“泉流冰下”般艰涩的乐曲终于慢慢“凝绝”,随之出现的“无声”境界更为高妙,它胜过“有声”,因为这余音袅袅的无声音乐境界充满无限的“幽愁暗恨”之情,感人肺腑。至此,乐曲如入低谷,感情悲哀低沉。突然,“银瓶乍破”,水浆迸溅,如“铁骑突出”,刀枪皆鸣,乐曲由“无声”猛然达到高潮。“曲终收拨”,众人“无言”,“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留下无穷余味。第三部分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主要描写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诗人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语言,交待了琵琶女从十三岁至今的遭遇。第四部分是作者抒发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巧妙地将琵琶女陈说今昔与自己诉说平生、把艺人沦落的悲哀与自己失意的悲愤结合起来,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意味深远,令人遐想。

本诗在艺术上体现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在叙事过程中,字里行间渗透着浓郁的抒情成分。材料取舍有详有略,如对琵琶女的过去写得详细,现在则略写;诗人对自己的过去则略而不写,现在写得较详。这种剪裁安排,用意颇深。诗中对江月的三处描写,情景交融,意味深长,虽意象不同,内涵各异,但在表现诗人感情、烘托弹奏效果、揭示琵琶女的悲凉处境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