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必读-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
18145700000039

第39章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①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而卒葬之③;以故④,其后名之曰“褒禅”⑤。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⑥。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⑦。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⑧,其文漫灭⑨,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⑩。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11)。

其下平旷(12),有泉侧出(13),而记游者甚众(14),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15),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6),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17),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18),曰:“不出,火且尽(19)。”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20),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21)。方是时(22),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23),则或咎其欲出者(24),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5)。

于是予有叹焉(2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2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8)。夫夷以近(29),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30),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3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32);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33),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34),于人为可讥(35),而在己为有悔(3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37)?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3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39),何可胜道也哉(40)!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1)。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42),长乐王回深父(43),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4)。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45),临川王某记。

〔作者〕

(见前《桂枝香·金陵怀古》)

〔注释〕

①王安石在舒州(安徽省安庆市)任通判时,曾与友人游褒禅山(在安徽省含山县北十五里),后来写作了此文。

②浮图:梵语(古印度语)的音译,也译为“佛陀”、“浮屠”、“佛图”等,意为“佛”、“佛教徒”或“塔”,此处指和尚。慧褒:唐朝贞观时的和尚。舍:作动词,筑房舍。

③卒:最终。葬之:埋葬在这里。

④以故:因为这个缘故。

⑤褒禅:即慧褒禅师。禅:梵语“禅那”的简称,本义为入定,是佛教的修炼方法,后来泛指佛教的人或事。

⑥庐冢(zhǒng):禅房和坟墓。

⑦阳:山的南面。

⑧仆道:倒在路上。

⑨文:指碑文。漫灭:被侵蚀而模糊不清。

⑩独其为文:只有个别文字。

(11)华:“花”的本字。后来有“花”字,华与花才分开。作者认为,若把“华”读成“华实”的“华”(huá),是读错了音。应读为“花”(huā)才对。谬:错。

(12)平旷:平坦空阔。

(13)侧出:从旁边流出。

(14)记游者:来游览而在石壁上题字留念的人。

(15)窈(yǎo)然:幽暗深远的样子。

(16)好(hào):爱好。穷:尽,即走到尽头。

(17)拥火:拿着火把。

(18)怠:怠惰,指不想再往里走。

(19)且:将。

(20)尚:还。不能十一:不到十分之一。

(21)加少:更少。

(22)方是时:当这时。

(23)既其出:已经出来。

(24)或:有人。咎:责备,埋怨。

(25)悔其随之:后悔跟着出来。不得极夫游之乐:不能极尽游览的快乐。

(26)叹:感慨。

(27)有得:心有所得。

(28)以其:因为他们(古人)。求思:探索,思考。无不在:无所不至,十分周到、全面。求思之深是就深度而言,无不在是就广度而言。

(29)夷:平坦。以:而。

(30)瑰(guī)怪:壮丽奇异。非常之观:不平常的景象。

(31)罕至:很少到达。

(32)不随以止:不跟从别人而中途停止。

(33)幽暗昏惑:幽深昏暗使人迷惑(的地方)。相(xiàng):帮助。

(34)然力足以至焉:可是力量能够到达(而没到达)。

(35)于人为可讥: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

(36)在已为有悔:在自己应该感到后悔。

(37)其:岂,表示反诘。

(38)于:对于。以:由此。悲:感叹。夫:那。

(39)谬其传:以讹传讹。莫能名:不能正确地说明。

(40)何可胜道:哪能说完。

(41)此句是说:这就是做学问的人不可不深刻地思考而谨慎地择取的缘故。慎取:谨慎地择取。

(42)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萧君圭君玉:萧君圭,字君玉,生平不详。

(43)长乐:今福建省长乐市。王回深父:王回,字深父,宋代理学家。

(44)安国平父:王安国,字平父。安上纯父:王安上,字纯父。二人是王安石的弟弟。

(45)至和:宋仁宗年号。至和元年:1054年。

〔解读〕

这是一篇形式为游记而实为说理的议论文,作者以游记的题材,展开议论说理,论述了治学的深刻道理,体现了宋代散文长于说理议论的特点。

第一段先交代游览地点,与题目相照应。然后以简练的语言介绍了褒禅山的名称来历以及慧空禅院,再由禅院写出华山洞这一名胜,由洞而写出“花山”碑,并辨“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为第四段的议论留下伏笔。全段行文自然而又文脉曲折,富于变化。

第二段记游华山二洞。先写前洞,此洞的特点是“平旷”,因容易游览,所以“记游者甚众”。这为下面写游幽深的后洞起了衬托作用,也为第三段议论“夷以近,则游者众”作了准备。这部分略写,体现了作者的兴趣与众不同,其兴趣不在平旷易游之处,而在险远。接下来详细记叙了游览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的特点:“有穴窈然”四字写出了此洞的狭窄幽暗,所以下面写游此洞必须“拥火以入”。“甚寒”、深“不能穷”,是此洞的又一特点。交待这一特点,就为下面写“不得极夫游之乐”埋下了伏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三句,是写具体的游览所见,其中又寓含着深刻的哲理,为下一段的议论提供了根据。下面写游洞而出,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以叙为主,有叙有议。作者“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怠者俱出,因而产生“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感慨,十分深沉,下一段中对有志者“不随以止”的议论,正是基于这一感慨。本段所写记游,处处为后面的议论设下伏笔,可见作者对材料的选取、安排是用心良苦的。

第三段转入说理议论。文章由记游而议论,就使议论有了坚实的基础,且使文章意脉的联络也十分紧密。作者先用对偶的句式和对比的方法,写游者众与至者少的原因。继而指出,世间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之处,而能到达者,必须有坚定的志向,坚强的意志,强大的力量,和相助之物的帮助。对于取得成功的这些因素,作者格外强调“志”。因为,无志,则力足而难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有志,就能“不随以怠”,“可以无悔”。这些议论告诉我们,无论治学或创业,都应该追求奇伟、瑰怪、非常的高远境界,培养远大的志向和坚定不移的毅力,不避险远,不畏劳苦,勇于进取,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做到“无悔”。本段是全文的核心。

第四段写作者由古碑而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指出,学者治学应以求实为本,采取“深思”和“慎取”的严谨态度。本段在内容上与首段又有联系,这就使文章前后呼应。

本文前半篇叙写游览,后半篇说理议论,游览是议论的根据,议论又紧扣游程而展开,首尾照应,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