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索未知丛书-语文大观二
18146200000012

第12章 辨析成语有哪些方法

成语作为汉语词汇中的精华,具有言简意赅(gāi,完备)、形象具体、语势有力、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等优点,因此得到人们的广泛使用。我们应当抓紧小学阶段这一记忆的黄金时期,多读多背,大量积累,为读书和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大量吸收成语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囫囵吞枣的情况,尤其是那些意思相近、结构相同、字面大体相似的成语,很容易记混用错。因此,我们不但要认识个别的成语,而且要认识意义相近、形体相似的一组一组的成语,了解它们的相通之处,也弄清它们的区别所在。这就需要下一番辨析的功夫。

辨析成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从成语的组成部分——关键词入手。成语是由词组成的,在一些成语中往往有关键词,弄懂了关键词的意思,整个成语就不容易搞错了。比如“念念有词”和“振振有词”,结构相同,样子相似,“都有不停地说”的意思,如果从“念念”和“振振”两个关键词上加以辨析,就会发现它们的区别:“念念”是像念经似的背诵(现成的词句);“振振”是“理直气壮的样子”,整个成语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大发议论。下面这句话里的“念念有词”就应当改成“振振有词”:大伙儿跟他解释了半天,他还是念念有词地说:“不管怎样,我还要保留自己的观点。”

第二,从成语的来源入手。成语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1)古代寓言。如“守株待兔”“画蛇添足”。

(2)历史故事。如“完璧归赵”“程门立雪”。

(3)古代诗文。如“青出于蓝”“水落石出”。

(4)历代口语。如“大海捞针”“大刀阔斧”。

(5)新造成语。如“多快好省”“推陈出新”。

成语虽然是由词组成的,但是只有一部分成语可以从字面上加以解释。对一些由古书中的故事或语句概括而成的成语,一定要弄明白它们的来源及其特定的意义,才能正确地理解它们的整体意义。比如“杞人忧天”和“坐井观天”。前者出自这样一则寓言:周朝时,杞国有一个人总怕天塌地陷,自己没处躲藏,于是连吃饭睡觉都没有心思了。后来就用“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而“坐井观天”出自唐朝大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用来比喻眼界狭小,见闻不广。如果不了解这两个成语的出处,也容易弄错,下面这句话里的,“坐井观天”就应该改成“杞人忧天”:李明对妈妈说:“人家都这么大了,您还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真是坐井观天。”

第三,从成语的感情色彩入手。成语跟一般词语一样,也有褒义、贬义、中性之分。许多意思相近的成语,可以从褒贬色彩上加以辨析。比如“嘻皮笑脸”和“喜笑颜开”。这两个成语都有“笑嘻嘻”的意思,但感情色彩不同:“嘻皮笑脸”是不严肃不正经的笑,属贬义;“喜笑颜开”是形容内心愉快,满面笑容,属褒义。下面这句话里的“嘻皮笑脸’就应当改成“喜笑颜开”或“笑逐颜开”:听到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的消息,同学们个个嘻皮笑脸,兴高采烈。

第四,从成语的语义轻重入手。比如“自告奋勇”和“挺身而出”。这两个成语都有“主动出来(承担某一任务)”的意思,但语义轻重有别:“自告奋勇”只是“提出来”,“挺身而出”则已经是“站出来”了;“自告奋勇”只是一般条件下的行动,而“挺身而出”则多指在“情势危急、困难严重或环境恶劣、责任重大”的条件下的行动。可见“挺身而出”比“自告奋勇”语意重。下面这句话里的“挺身而出”就应当改成“自告奋勇”:上午大扫除分配任务时,李明挺身而出,愿意去打扫厕所。

第五,从成语的适用对象和使用范围入手。比如“生机勃勃”和“生气勃勃”。这两个成语只有一字之差,而且都有“生命力旺盛”的意思,但适用对象和使用范围不同:“生机勃勃”不能用来形容人,而“生气勃勃”可以。下面这句话里的“生机勃勃”就应当改成“生气勃勃”:我们少年儿童生机勃勃,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第六,从成语和其他词语的搭配习惯入手。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有些成语形成了自己的使用习惯,违反了这些习惯,人家听起来就别扭。比如“赴汤蹈火”和“出生入死”。这两个成语都有“不避艰险,不顾个人安危”的意思,但在搭配习惯上有区别:“赴汤蹈火”常跟“在所不辞”“心甘情愿”连用,而“出生入死”不这么用;“赴汤蹈火”常用在“不惜”

“不怕”“敢于”等词后面,而“出生入死”不这么用;“出生入死”常用作状语,“赴汤蹈火”不这么用。下面这句话里的“出生入死”就应当改成“赴汤蹈火”:为了乡亲们能平安脱险,我就是出生入死也在所不辞。

在我们识记和选用成语的时候,如果多从以上几方面加以考虑,就会少出一些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