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索未知丛书-语文大观二
18146200000009

第9章 为什么说生活是词汇的“百宝箱”

语言是生活的反映,没有生活就没有语言。对于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来说,更是如此。

倒退100年,词汇中不会出现“彩电”“计算机”这类名词;鲁迅先生的词汇再丰富,在他的著作中也决找不到“独生子女”“万元户”一类的话——因为那时生活中还没有出现这样的事物。

从书本中学习语言,固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但我们切莫忽视了从生活这个“百宝箱”中提取词汇的“宝物”。

我们当初学话的时候,并没有教师,也没有字典和课本,只是在生活中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了每个词的意思,到了两三岁,一般的简单的话就大致能听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怎么会出错。这说明生活就是学习语言的教科书。等到再大些,上了学,识了字、慢慢会读书看报了,学习语言的路多了一条,有人却开始觉得只有书本才是词汇的宝库,而忘记了生活这口“百宝箱”,这不是有点儿“忘本”了吗?

书本和生活对于学习语言来说,好比一个人的两条腿,只有协调一致,才能迈出坚实的步子。

文章写得好的人都非常重视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人民的口头采集语言。毛泽东把人民群众的语言比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的源泉”;鲁迅先生主张作者要“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契诃夫和客人谈话,听到有趣的谚语,总是要求对方再说一遍,然后拿出小本子把它记下来。高尔基说得更有趣,他说:“从十六岁开始,我就是作为一个别人私语的旁听者,一直活到现在的。”他有一大堆记录这种语言的小本子。

同学们,你想成为词汇的富翁吗?请你也准备好一个小本子,到生活——这词汇的“百宝箱”中去提取宝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