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派毕战来询问井田,孟子说:“你的国君要施行仁政,经过挑选才派你来,你一定要努力啊!施行仁政,必定要从田地的分界开始。田地的分界不规整,井田块就不均衡,作为俸禄所分的谷物就不公平,因此,暴君和贪官污吏必定不会重视他们的田地分界。田地的分界规整了,分配田地、制定俸禄就能毫不费力地确定。滕国的疆土虽然狭小,一样要有执政的君子,要有耕田的农民。没有执政的君子就无法管理耕田的农民,没有耕田的农民就无法供养执政的君子。希望滕君在郊野施行九分取一的助,在都城中十分取一而让国民自行交纳。国卿以下的官员必定要有用于祭祀的圭田,圭田是五十亩。每户的多余人口给田二十五亩。丧葬、迁居都不出乡里,每个乡里同耕一块井田,出入劳作时相互伴随,抵御寇盗时相互帮助,有病痛意外相互照顾,这样百姓就友爱和睦了。一里见方作为一块井田,一块井田有九百亩,中央的一百亩是公田,八家各以一百亩为私田,共同料理公田。公田上的事情做完了,才可以做私田上的事情,是为了使耕田的农民有所区分。这是井田的大概,至于调整完善就靠国君和你了。”
有为神农之言①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②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③,捆屦④、织席以为食。陈良⑤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⑥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⑦。”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⑧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⑨;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⑩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人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鸟央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注释】①神农之言:神农是传说中上古时代发明农业和医药的圣人,这一传说反映了当时生产方式由采集、渔猎向农业的进化。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学者多托始于古代圣人以自重,《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的农家中即有《神农》二十篇,班固自注云:“六国时,诸子疾时怠于农业,道耕农事,托之神农。”此书今已亡佚,无从知晓其详细内容,但班固在这一类的小序中谓“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似据此章所述立论。许行:生平无考,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卷三认为他可能就是《吕氏春秋·当染》中提到的“学于禽滑釐”的许犯,但又感到证据不够充分,未能论定。但他提出,此处许行所提倡的学说与墨家接近,颇有参考价值。②廛(chán):古时一家所居占地二亩半,称一廛。③褐:以粗麻编织的衣服。④捆屦(jù):织草鞋。⑤陈良:赵注云:“儒者也。”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认为此人即《韩非子·显学》中所述的“仲良氏之儒”。⑥饔飧(sūn):自己煮饭。⑦素:白色的生绢。⑧釜:煮物的锅。甑:蒸物的瓦器。铁:指农具。⑨陶冶:制陶、冶铁的工匠。
⑩舍:钱玄同、章太炎均训为“什么”,指许行自为陶冶生产的东西。朱熹谓,亦有人将此字属上读,指制作陶冶的场所,意思相近。宫:居室。《经典释文》云:“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称宫焉。”大人之事:赵注云:“大人之事,谓人君行教化也;小人之事,谓农工商也。”五谷:古代以稻、黍(黄米)、稷(小米)、麦、菽(大豆)为五谷,此处是泛指粮食作物。登:成熟。交于中国:朱熹《集注》云:“言禽兽多也。”
敷:施行。九河:对古代黄河下游多条支流的总称。瀹(yuè):疏通。济:水名,源于河南济源以西的王屋山,南下流入黄河,入河口几经变迁,近代为河堤所阻塞,已折人漭河。所谓其人海的下游部分,其实是黄河的支流,因分流处与济水的入河口隔岸相对,故古人视为济水的下游。隋唐以后因水道淤塞,黄河以南不复有济水之名。漯(tà踏)
:古代黄河下游的主要支流之一,自今河南浚县西南别流,东北经濮阳入山东人海。今山东徒骇河即古漯水之残迹。汝:水名,源出今河南鲁山大盂县,注入淮河。汉:水名,源出今陕西宁强县北蟠冢山,流入长江。淮:水名,出河南桐柏山,东经安徽、江苏入洪泽湖。
其下游本经淮阴涟山人海,宋代时黄河夺淮,致淮水自洪泽湖以下的主流合于运河。泗:水名,源于今山东泗水陪尾山,流入淮水。原入淮口在洪泽湖畔龙集附近,后移至淮阴附近,宋代黄河夺淮,泗水故道遂被黄河所夺占。按:此处的“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一句,自古以来争论很大,因为这几条河流除汉水外都从没有流人长江的历史。但孟子此处的主旨是申述大禹的治水之功,在具体事实上可能不一定准确。后稷:名弃,周族的始祖。相传他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担任过农官,教民耕种。稼穑:播种和收获,泛指一般农事。
树艺:种植。契(xiè):传说中商代的祖先,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掌管教化。司徒:当时掌管民事的官职。放勋:尧名放勋,以下所述,当是尧训示契的话。劳之来之:此处两“之”是同义词,意为督促、勤勉。下文“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与此类似。振德:提携、教诲。皋陶(yáo):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在舜时担任掌管刑法的官。易:治。孔子曰:此处引语见于《论语·泰伯》,个别词语稍有不同。与(欲预):占有、私有。夏:古代称中原地区为诸夏。变夷:朱熹《集注》云:“变夷,变化蛮夷之人也;变于夷,反见变化于蛮夷之人也。”
产:此指出生。倍:同“背”。治任:收拾行李。濯(zhuó):洗涤。秋阳:朱熹《集注》云:“秋日燥烈,言暴之干也。”暴:同“曝”。
皓皓:洁白貌。尚:超越、增加。鸟央(jué)舌:说话如鸟叫一般难懂。出于幽谷迁于乔木:典出《诗·小雅·伐木》。幽谷喻低,乔木喻高。《鲁颂》曰:此处诗句引自《诗·鲁颂·宫》,这是一首赞颂鲁僖公功绩的诗歌。膺: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