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新课标必读-孟子选注
18146300000003

第3章 梁惠王上(1)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③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④,弑⑤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⑥。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名,前369—前319年在位,惠是他死后的谥号。前362年,魏国将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因而亦称为梁。②叟:对老人的尊称。孟子见惠王时年已53岁,一说为63岁,故惠王称他为叟。③征:牟取。④万乘(射ng)之国:具有万乘兵车的国家。春秋战国时代的主要作战形式是车战,故以兵车的数量来计算国家的实力,一乘兵车由四匹马牵拉,每辆作战用车配备战士三人、步兵七十五人,每辆防御和后勤补给用车配备战士三人、步兵二十三人,每一百户居民供给战车一乘、防御用车一乘的所有装备和士兵。所谓“万乘之国”,就是能动员万乘兵车、万乘后勤用车的国家。当时常用此词指称强国。⑤弑(侍):古代对在下者杀害在上者的说法。家:指有封邑采地的公卿大夫。⑥餍(艳):满足。

【译文】

孟子进见梁惠王,惠王说:“老人家不远千里前来,将使我国有所获利吗?”孟子答道:“大王何必说利呢?还有仁义嘛。大王说用什么使我国获利,大夫说用什么使我家获利,士和庶人说用什么使我自身获利,上下交相牟利,国家就危险了。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家,谋害它君主的必定是拥有千乘兵车的家族;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谋害它君主的必定是拥有百乘兵车的家族。万中取千,千中取百,不能算不多了。倘若不顾义而看重利,不夺取全部是不会满足的。讲究仁的人从来不会遗弃他的亲族,讲究义的人从来不会不顾他的君主。

大王说说仁义吧,何必说利呢?”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①,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②,经之营之③。庶民攻④之,不日⑤成之。经始勿亟⑥,庶民子来⑦。王在灵囿⑧,唐鹿攸伏⑨。唐鹿濯濯⑩,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日灵台,谓其沼日灵沼,乐其有麇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①沼(zhǎo):水池。上:此指岸边。②《诗》:此处诗句引自《诗·大雅·灵台》,这是一首歌颂周文王德行的诗歌。经始:规划设计。灵台:旧址在今陕西省鄠县以东。③营:测量定位。④攻:建造。⑤不日:不到一天,喻时间很短。一说,是不限期限的意思。⑥亟(jí):同“急”。⑦子来:像子女为父母出力一样。⑧灵囿(诱):囿是畜养禽兽的场所,规模小的用于游观,规模大的用于围猎。灵台之下有囿和池沼,故称“灵囿”,下文的“灵沼”与此意同。⑨唐(yōu):雌鹿。攸:语助词。⑩濯濯(zhuó):肥美的样子,一说是悠闲的意思。鹤鹤:洁白的样子。于:语助词。(rèn):满。

《汤誓》:《尚书》篇名,商汤讨伐夏桀的誓师词。时:这个。害(hé):何,指何时。

《尚书》原文作“曷”,义同。夏桀暴虐无道,大臣向他劝谏,他居然说:“上天有太阳,如同我拥有天下,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了,我也就灭亡了。”于是民众就说了此处所引的一段话,表示了对夏桀统治的厌弃。女(rǔ):通“汝”,你。偕:一同。

【译文】

孟子进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池边,顾望着飞雁、驯鹿,说:“贤能者也以此为乐吗?”孟子答道:“贤能者才有这样的快乐,不贤者虽然有这些却不会快乐。《诗》说:‘灵台刚刚奠基,正在规划之中。民众赶来建造,没有几天竣工。王说建台不要太急,民众像子女一样踊跃。文王来到灵囿,母鹿安卧不惊。母鹿多么壮实,白鸟多么洁净。文王来到灵沼,满池鱼儿跃迎。’文王用民众的力量建高台、挖池沼,民众欢欢喜喜,把这个台称为灵台,把这个池称为灵沼,对它有驯鹿鱼鳖感到高兴。古时候的君子与民众一起快乐,所以能够快乐。《汤誓》说:‘你这太阳何时陨落?我们和你一起灭亡!’民众要与他一起灭亡,他即使有高台池沼、飞禽走兽,难道能独自快乐吗?”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①也,尽心焉耳矣②!河内凶③,则移其民于河东④、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⑤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⑥,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⑦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⑧食也;数罟不入湾池⑨,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⑩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释】①寡人:君王对自己的谦称。②焉耳:语助词。此处连用两个,表示恳切的意思。

③河内:相当于今河南境内的黄河以北地区。凶:荒年,《墨子·七患》:“三谷不收谓之凶。”④河东: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因黄河经此作北南流向,该地区位于黄河以东而得名。⑤填然:鼓声充盈的意思。古代作战,以击鼓表示进军,以鸣金(击钲,钲是一种形似钟的乐器)表示退兵。⑥曳(yè叶)兵:拖着兵器。走:古代所说的走,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跑;而现在所说的走,在古代称为步。⑦直:只是。⑧胜(shēng):尽。⑨数罟(s惑gǔ)

:网孔细密的渔网。湾(wū)池:池塘。⑩斤:砍刀,古代常斤、斧连称。以时:按一定的季节,《礼记·王制》云:“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丧死:葬送死者。五十者可以衣(yì)帛:朱熹《孟子集注》(以下简称“《集注》”)云:“五十始衰,非帛不暖,未五十者不得衣也。”衣在此作动词用。鸡豚狗彘(zhì):豚是猪,彘是小猪,此处概指农家养殖的家畜。无失其时:不耽误养育的时节。朱熹认为是指在家畜繁育的季节不宰杀母畜。七十者可以食肉:朱熹《集注》云:“七十非肉不饱,未七十者不得食。”

庠(xiáng)序:古代的乡学。申:重复、一再。颁白:同“斑白”,花白头发的老人。负戴:古代用人力搬运重物的两种方式,负指背在背上,戴指顶在头上。黎民:老百姓。检:节制、制止。一说,有的本子此字作“敛”,意思是说,丰收的年成粮食富足,人们不知爱惜,连猪狗都吃得像人一样好,这时国家就应该收购粮食以备荒年,如不去收购就是失职。途:道路。莩(piǎo):同“殍”,饿死的人。发:开仓赈济。

刺人而杀之:古代作战的主要兵器是矛,这是一种以刺杀来伤人的武器,故此处云“刺人”。兵:此指武器。无:不要。斯:那么。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尽心极了!河内饥荒,就把那里的民众迁移到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去,河东饥荒时也这样。看看邻国的政绩,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邻国的民众不见减少,我的民众不见增多,是什么道理呢?”孟子答道:“大王喜好打仗,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战鼓咚咚,交战开始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奔逃,有的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下了。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而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行不行呢?”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也同样是逃跑。”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你的民众比邻国多了。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沼,鱼鳖就吃不完;按季节进入山林砍伐,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就使得民众的生、死都没有缺憾了。生、死没有缺憾,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宅田种植桑树,年满五十的人就能穿上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畜养,年满七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百亩农田不误了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能没有饥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斑白的人就不至于在道路上背负东西了。年满七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老百姓能不受饥寒,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天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着人的食物而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这和把人杀了却说‘与我无关,是武器伤害的’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怪罪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民众就来投奔你了。”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⑤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⑦’,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注释】①安:安心、乐意。此章承上一章而言,梁惠王听了孟子的一番话,心有所动,进一步向孟子求教。②梃(挺):木棍。刃:刀。③庖(páo):厨房。④厩(jiù):马棚。⑤率:放任。⑥恶(wū):何,疑问副词。⑦仲尼:孔子字仲尼。俑:古代用于殉葬的偶人。后:后裔。孔子的意思是说,制作俑来殉葬,开了一个很坏的头,再以后,人们就进一步用活人来殉葬了。其实,古代是先有活人殉葬,尔后才以俑来代替的,孔子不知道这点,所以作此感叹。

【译文】梁惠王说:“我愿诚心诚意地接受指教。”孟子说:“杀人,用木棒和刀具有什么不同?”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具和政治手段有什么不同?”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而民众却脸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是放任野兽去吃人。野兽相互啮食尚且为人所憎恶,作为民众的父母,施行政务却不能避免放任野兽去吃人,为民父母的意义何在呢?孔子说‘发明造俑的人,大概会绝灭后代吧’,因为它模仿人的形象而用来殉葬。怎么能如此使民众饥饿而死呢?”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①,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②,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③;南辱于楚④。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⑤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⑥。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⑦;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⑧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⑨离散。彼陷溺⑩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①晋国:魏国是春秋时晋国的一部分,所以惠王犹自称晋国。魏在战国初年曾因革新变法而称强一时,故此处谓“天下莫强焉”。莫强,犹言没有强过它的。②东败于齐:魏惠王三十年(前340年),魏发兵攻韩,韩向齐国求救。齐派田忌、孙膑率军攻魏救韩,两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交战,魏军中计大败,将军庞涓自杀,统帅太子申被俘(下文的“长子死焉”即指此)。魏国从此一蹶不振。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遭到齐、秦、赵三国的围攻,魏国在向秦国反攻时被商鞅统领的秦军打得大败,将军公子印被俘。

后来又多次败于秦国,魏国被迫割地求和,黄河天险尽入秦国之手,魏国在西部完全失去了进攻能力。④南辱于楚:据《战国策·韩策》和《史记·楚世家》的记载,梁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年),楚国为了迫使魏国倒向它,插手魏国的王位继承,派柱国昭阳在襄陵打败魏军,夺取了魏国的八座城邑。⑤洒:通“洗”。⑥地方百里而可以王:这里是指古代的周文王以小国灭殷夺取天下。⑦易耨:抓紧时机清除杂草的意思。⑧制:通“掣”,提着。⑨妻子:妻与子。⑩陷溺:虐害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