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投资的逻辑
18171500000013

第13章 金融资本的形成(2)

话说回来,此时纽约已经成为一个商业繁荣活跃的港口。华尔街东端靠近河岸处是商业区,这里定期进行的主要商业活动是奴隶交易。纽约州是第一个有大量奴隶的北方殖民地;曼哈顿是一个奴隶交易中心,奴隶从这里被运往南方的弗吉尼亚和卡罗来纳。另外,谷物、皮毛、鲸鱼油和烟草等北美产物,也由此源源不断出口,换取在殖民地不能生产的商品。

1699年,英国驻美总督贝雷蒙特爵士将纽约称为“美洲发展最快的城市”,但那时还没有形成金融市场。英国政府禁止在殖民地设立银行。这里既没有银行,也很难见到英格兰银行发行的纸币或铸币。

当时,北美殖民地的货币供应实际上是个大杂烩,包括贝壳串珠,殖民政府发行的纸币,其他国家的硬币,以及一些临时被用作货币的东西,例如烟草公司的收条(在殖民地南部地区广泛使用)。最常见的铸币是西班牙的里尔银币,经常被切成两块、四块、八块来找零钱。这就是为什么纽约证券交易所一贯以一美元的1/8为最小单位来报价,直到2001年才改为十进制。

至独立战争时,纽约已被英军占领长达7年之久,人口减少了一多半。两场大火席卷了纽约城,物质损失也极惨重,生产总值估计至少减少了一半(那时还没有正式统计)。纽约作为主要港口和商业中心的地位几乎被彻底毁掉。

后来,美国人于1783年11月25日收复了纽约。战后纽约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迅速恢复。老居民重归家园,宽松的商业氛围吸引了很多新居民。1790年,首次全美范围的人口普查显示,纽约人口约达33000人,已经超过了当时首都费城的28552人,成为全美最大城市。

18世纪纽约移民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美国开国元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对美国经济建设以及纽约发展成为商业和金融中心,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汉密尔顿曾在纽约国王学院(现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法律,独立战争期间成为华盛顿的重要幕僚。华盛顿出任美国总统时,请汉密尔顿担任财政部长,处理新联邦政府紧迫的问题:混乱的财务状况。新生的美国政府必须向法国和荷兰借款,并从这些国家购买武器。由于缺乏资金后援,只得求助于硬性贷款,签发借据强制征用各种物资,并发行所谓“大陆法币”。这种“不兑现纸币”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短短几年内,国会不得不将以前发行的纸币重新定值,降至原有面值的2.5%。“一个大陆法币都不值”成了美国词汇中的流行语。

新官上任三把火,汉密尔顿试图做好三件事情:第一,建立一个完善的联邦税收体系,保证国家有稳定的财政来源(在此前的联邦体例下,联邦政府没有征税的权力,只能向各个州要钱);第二,用美国政府信用作为担保,以优厚的条件发行新的债券,去偿还旧的国债(包括国内的和国外的),以及战争期间几个州的债务;第三,按照英格兰银行模式建立中央银行,替政府管理财政并监管国家的货币供应。

反对声很快就来了。以另一著名开国元勋托玛斯·杰弗逊(第3任美国总统,任期1801—1809年)为首的一批政治家,极力反对汉密尔顿运用金融手段发展经济的主张,被称为杰弗逊主义者。杰弗逊主义者认为那些以低价买进旧债券和其他票据的人是投机者,不能允许他们兑换新券来获利,只有初始的债券拥有者才应该获得赢利。但在实际操作中,这几乎不可能做到。

汉密尔顿的偿债法案最终在国会得以通过,但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例如,为了让杰弗逊主义者接受偿还国债的方案,汉密尔顿不得不作出让步,使纽约失去了成为新联邦首都的机会。

汉密尔顿的计划一旦实施,便对新生的美国经济产生了非凡而迅速的影响。然而汉密尔顿的政治对手从来没有停止过敌意和反制。事实上,整个美国政治史基本上可以被看做是汉密尔顿主义者和杰弗逊主义者之间的旷日持久的斗争。

华尔街日后成了美国的金融中心,却一直被杰弗逊主义追随者认为是汉密尔顿“错误政策”的标志。

在18世纪90年代,汉密尔顿的计划促成了美国经济的繁荣。1794年时,美国已经在欧洲市场获得了最高的信用等级,其债券能够以10%的溢价出售。法兰西外交部长塔利让解释了这一现象。他说,这些新债券是“安全的,而且不会下跌。它们以非常稳健的方式在市场发行,而这个国家的经济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在发展,没有人会怀疑它的偿付能力”。

汉密尔顿在1784年发起成立了纽约第一家银行——纽约银行,并向公众公开发行股票。这样市面上流通的证券除了政府债券以外又增加了银行股票。

此时纽约人口急剧增长,商业迅速发展。商人们对信贷、保险和其他金融服务的需求日渐增长,纽约的各种金融活动也大大活跃起来。

美国货币市场的完善

随着各种金融活动的发展,美国在1960年以前形成了货币市场的初级阶段。在美国金融史早期,“货币市场”一词通常狭义地指贷款给证券交易商和经纪商的市场。在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的金融改革中,建立了严格监管的金融体系: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做出了严格详尽的规定,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务进行了严格划分;禁止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付息,并规定了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利率上限;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等。尽管受到了种种法规束缚,但商业银行也仍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二战以后,银行的分支机构增加、规模扩大。与受到严格管理的商业银行相比,美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速度更快。上世纪50年代,商业银行资产的平均年增长率只有4.3%,而非银行存款金融机构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0%,主要有储蓄贷款社、互助储蓄银行、信用社等。

在这种金融背景下,美国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大公司、大机构为主体的货币市场,具体有以下几个子市场:

国库券市场:由财政部发行的国库券是联储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成为联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一座桥梁。

票据市场:根据《1933年联邦储备法》,各银行开始办理承兑业务,银行承兑票据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开始在货币市场上流通。而这一时期的商业票据市场还不很发达。

回购协议市场:经营国债、银行承兑票据等的回购业务。从1960年开始,美国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货膨胀率和利率的急剧上升大大改变了金融市场的需求状况,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供给状况。与此同时,严格的金融法规越来越束缚银行的手脚。金融机构发现旧的经营方式不再有利可图,传统的金融工具已不再能吸取资金,为了顺应需求和供给的变化,以及规避管理,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各自在竞争中寻求出路,掀起了金融创新的浪潮。这次浪潮也反映在货币市场上,使货币市场出现许多新的工具,出现了新的子市场,主要有:商业票据市场:商业票据出现在18世纪,但直至1960年代后才得到迅速的发展。发行票据的公司1965年为300多家,1980年增至约1000家。1970年代市场未清偿商业票据的年递增率为12.4%。许多从银行融资短期资金的公司改为在商业票据市场上筹集短期资金。

可转让存单(CD)市场:1961年以前,CD是不可转让的,所以也就不能成为在货币市场流通的一种金融工具。自从1961年花旗银行发行第一张大额可转让CD,这种金融工具迅速成长为商业银行的一种主要筹资手段。

联邦基金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始创于1970年代,原来是商业银行在联储账户上的超额储备和不足储备之间的余额借贷,现在已不限于联邦基金的借贷,而成为商业银行、储蓄机构、联储、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相互之间拆借短期资金的市场。

货币市场的发展为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资本市场一道构建起美国直接金融为主体的金融模式。直接金融市场是指由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进行融资所形成的市场。在直接金融市场上,筹资者发行债务凭证或所有权凭证,投资者出资购买这些凭证,资金就从投资者手中直接转到筹资者手中,而不需要通过信用中介机构(相对间接金融)。

直至今日,世界上仍然没有哪个地方能超越纽约的华尔街,在全球的经济舞台上扮演一号角色。而对比美国的情况,中国货币市场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与我国经济总量不匹配,与发达市场相比,无论在交易规模、交易工具、参与主体、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还是在货币经纪人建设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中国未来要在国际货币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还得用适合国情的路径补上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