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你自己的6个关键问题
1822400000024

第24章 你在为谁工作与生活? (1)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但你若是随心所欲甚至毫无顾忌地支配自己的时间,结果往往会是忙碌、不幸、压力、坏习惯等充斥着你生活和工作中的角角落落。因此,要想工作高效,生活从容,首先要掌控自己所有的时间,并培养起合理、高效地利用时间的能力。你是为自己工作和生活,而高效地利用时间将为你从生活和工作中获得更大的自由。

你是自己的上帝,请为自己的人生赢利!

可能很多人会在日常的时间管理上从我们提供的诸多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技巧,打理好自己的时间,但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个人都难保一定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将自己引向成功的坦途。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在自己的人生中都要扮演多个角色,承担很多责任:你要负起家庭责任,要对上司负责,要帮邻居的忙,要参加俱乐部的活动,要关心国家大事。或许每天你都需要在各种角色之间转换,也就需要你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分配好自己的时间。不仅如此,你还要应付各种意外出现的情况,客户的投诉,需要紧急送的文件,照顾生病的家人,帮朋友的忙,等等。

这其中,有些要求是必须得到满足的,比如,当家人生病的时候,即便不是大病、急病,你也需要抽出时间来照顾。而这样的时间分配,必然会牺牲掉你的一部分自由,但这是必须要做的,你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换取那些对你来说比较重要的东西——亲情、爱情、安全、伙伴、财富。每个人都必须面对这一切,有时候就是要做一些对方希望你做的事情。当然,这样的事情不会占据你所有的时间和空间,你绝大部分的时间都需要自己来支配,生活的支配权在你自己手中。

但是,自主决断,勇于行动只是少数人能够拥有的天赋。不过,大多数人只要肯努力,一样能够培养出这种能力,从而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可能很多人会在日常的时间管理上从我们提供的诸多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技巧,打理好自己的时间,但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个人都难保一定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将自己引向成功的坦途。

很多人之所以不会很好地利用时间,甚至是浪费时间,以致难以取得成就,用比尔·盖茨的话来回答:如果拿这个问题来问大多数人,我们听到的回答几乎千篇一律:时间不够用,物力、财力等资源日益缩减,找不到机会。但是,如果你对他们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就会发现这些大都是借口。事实上,人们无法取得成就的原因更多源自他们本人——他们对于自己是否能做出正确判断并依此行事太没把握。

尽管看起来大多数人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和界定清晰的职责范围,他们的知识也足以胜任从事的工作,但他们还是陷入了低效的泥淖不能自拔。之所以会导致这样的现象,完全是因为他们错误的认识造成的——他们认为自己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和掌控能力,因此日复一日地埋头于自认为别人要他们做的一切,结果忽视了自己真正该做的——为自己的人生赢利。看起来,很多人都在为自己的事业打拼,但实际上他们过多“受制于”上司、客户、家人等,所谓的事业在生活的压力面前已经变成了换取利益的手段,而不是想拥有明天的奋争,他们没有找到掌控自己人生的感觉。

如果说掌握时间管理技巧是为了让你更好地分配时间,将每一天都过得充实,然后用更多的时间来做更多重要的事情,使自己能够从时间中获得更大的收益,那对人生方向的选择,则是确定自己努力的长远目标的开始,而所有的时间管理方法都必须服从于这个目标,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所以,掌控自己的人生才能掌控每一天。

丹尼斯·蒂托,全美第三大投资管理咨询公司威尔希尔集团公司的创建者,2001年支付了2000万美元,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位自费的太空游客。

但是,他的人生并不像结果那样光明。出生不久,一场大病后,虽然奇迹般活了下来,却留下了瘸腿的后遗症;6岁那年,父亲和一个女人私奔,卷走了全部的家产,留下他们3兄弟和母亲相依为命;由于经济拮据,8岁才上小学,成绩不好,身体的残疾引发同学的嘲笑和捉弄,他为此感到自卑;14岁,他进了纽约的一所中学读书,跟学校最有名的老师学画画,一场大病使得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此消失……

他不信命,他要挣得属于自己的人生。他索性退了学,立下了“不出十年,我将成为美国最有钱的人之一”的人生目标。他拿着亲朋好友凑的200美元来到了洛杉矶,和别人合伙拼搏一年,血本无归,他开始反思自己。

1993年,他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公司,当年赚到了第一桶金:9000美元。

1995年,他已经有了100万的财富,然后自己成立了一家投资管理咨询公司。现在,他已经是美国最有钱的人之一了。

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想要成就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必须懂得不“受制于”人,做出自己的正确判断,并为之努力。所以,每个人只有做自己的上帝,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兴趣是高效的好方法:尽量做你想做的事

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尽可能地杜绝时间的无谓浪费,也最容易看到成效。

当专业不对口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变成了人们发自内心的渴望。从生活的现状来看,人们的忙碌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活压力,而反过来生活压力又使得人们首先考虑的是生存,而不是满足自己的心愿。当大部分的人将大部分的时间用来做许多人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做着一般人眼中所谓的正事,而大部分的空闲时间不是用来看电视、上网,就是朋友聚会等所谓的娱乐上时,没有生活之忧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彻底成为人们心中的一种奢望。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渴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因为他的内心会为这样的事情激动、燃烧,这样的动力是做好一件事的首要条件。当然,想做才会愿意投入精力和时间,也才能战胜困难,不轻言放弃,甚至在没有外力刺激的情况下勉力坚持下来。由此看来,只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尽可能地杜绝时间的无谓浪费,也最容易看到成效。

但是,很多人都在做着正确、应该、不得不做的事情,这些事情对自己的人生很重要,他们自己也这么认为,可是最终则毫无建树,只能在庸庸碌碌中度过自己的一生。而那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人,既收获了快乐,也收获了事业的成功。

罗素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成就世人皆知,但童年时的厌世情绪却鲜为人知。罗素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祖父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但是,他却觉得自己并不幸福。5岁时就觉得前面的路漫长、厌烦又无聊,10岁前后,他心里不断闪现轻生的念头,一直在自杀的道路上徘徊,之所以终于没有自尽,仅仅只是因为迷恋数学,想多学些数学。

从11岁起,罗素就发现数学是一门“妙不可言”的学问。其后的几十年中,他不懈地钻研数学,不仅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快乐和享受,也因此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后来罗素的兴趣日渐广泛,针对战争、和平、教育、伦理、人生等问题发表过大量有影响的看法,还戏剧性地获得了195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到晚年时他又将兴趣集中到了长篇小说上,一直快乐地生活到了九十多岁。

正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使曾痛恨生活的罗素变成了一个“热爱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