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儿离不开水,在合适的环境发挥所长
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鱼”很早就为先民所看重,其原因在于它的实用价值。在先民眼里,“鱼”是取之不尽,食之不竭的。原因是“鱼”有其他任何生物不可相比的生殖能力。在极推崇种族繁衍的先民的观念中,“鱼”的这种性质必然备受关注,因而“鱼”被视为匹配、生殖的象征,被奉为生育崇拜的对象。
早在图形文字时期,先民们便已创造出了最早的“鱼”字,虽然线条非常简单,但其中却包含了鱼吻、眼、身、鳞、鳍、尾巴,生动形象,是个纯粹的象形字。在甲骨文中,“鱼”被简化了,只剩下脊鳍了。在周代早期的金文里,“鱼”又恢复了图形文字的形体,且已较为繁化了。在随后的周代晚期金文中,“鱼”字再次走上了简化的道路。小篆中的“鱼”字字形与金文相比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隶书的“鱼”字经过隶变,字的形体简直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鱼吻变形了,鱼鳍省掉了,鱼体鱼鳞变为“田”了,鱼的旁鳍和鱼尾化作“灬”了。以后,便循此发展为繁体的“鱼”字。东晋时期,中国书圣王羲之草书中的字经过楷化后,变成了现代楷书中的样子。
“鱼”字可作偏旁,汉字中凡从鱼之字皆与鱼类有关,如鲤、鲨、鲜等。作为“年年有余”的预兆与吉祥物,鱼不仅是宴会上的首选菜,也是亲朋好友之间馈赠的吉祥礼物。汉代以后,朝廷任命州官郡长所颁的敕书用竹木做成鱼样的“鱼符”,“鱼符”分两边,出任刺史、太守的官要带着左边的鱼符到任,和原来留在州郡里的右边的鱼符合对作为验证。到了唐代,还在左边鱼符里写上任命书以为信物,叫做“鱼书”。所以,后世人便把书信叫做“鱼书”。
“鱼”说:“你看不见我眼中的泪,因为我在水中。”水说:“我能感觉得到你的泪,因为你在我心中。”“鱼”总是离不开水的,只有在水中,它们才能自由地玩耍嬉戏,它们才能尽情地展现自己的美。人也一样,有才能的人,唯有在遇到真正懂得欣赏的人之后,才能大展拳脚,将自己的才干发挥到极致,所以会有如“鱼”得水一说。
经历彻骨的疼痛,“孕”“育”新生命
孕,裹子也。从子,从几。
育,养子使作善也。从肉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母爱,一直被认为是天下间最真挚、无私的爱,十月怀胎的辛苦,加上一朝分娩的疼痛,将母亲与子女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而这样的孕育过程,也充分地体现在了汉字的造字过程之中。
根据《说文解字·子部》中的解释,“几”即为“人”。甲骨文中的“孕”字是一个怀孕的大腹便便的母亲的形象,由于处在早期文字阶段,所以还没有定型,甲骨文中的“孕”字有好几种写法:有一种特别突出了孕妇的肚子;而另一种写法则用女人腹中的一点,突出表现胎儿已在腹中。金文中,“孕”仍然是一个大腹便便的女人形象,但与甲骨文不同的是,女人腹中的胎儿已经变成了“子”形。“孕”字发展到小篆阶段,“子”从女人的腹中跑了出来,而原本的那个“人”字也变成了“乃”字。此后,在小篆的基础上,发展成了今天楷书中的“孕”字,已经完全看不出怀胎的象形了。
在经历了漫长的怀胎之后,便是最揪心的“育”了。甲骨文中的“育”最初写作“毓”,是一个母亲的形象,臀下有一个头朝下刚分娩的孩子。金文中的“育”和甲骨文中的字形基本一致,发展到小篆阶段,那个原本位于下部的“子”换到了上面,而“育”字的构形也离一开始的象形越来越远。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发展成了今天楷书中的字。
“每一个宝宝都是上帝手牵着手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这样的说法或许过于唯美,但宝宝的降临对父母、对整个家庭而言绝对算得上最好的礼物,但孕育的过程却并非那么美好。十月怀胎与一朝分娩,近三百天的日子里,对母亲而言,每一天都是一次考验,但每一位母亲却始终无怨无悔,只因孩子是爱的结晶。
且、祖:初民生殖崇拜的体现
祖,始庙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原始社会中,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迷信鬼神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自身的重视。最初表现为崇拜妇女,后来逐渐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阶段时,开始产生了对男性和男性生殖器官的膜拜。“且”、“祖”这两个字就是这种崇拜的产物。
“且”的甲骨文形体与金文形体相同,像雄性生殖器形,本义为男性生殖器,这是初民生殖崇拜的体现,先民认为“且”是人类生殖繁衍的根。甲骨文的“祖”与“且”相同,“且”是“祖”的本字,因而“且”就是“祖”,祭“祖”乃祭“且”,后代灵牌、墓碑的样子皆是“且”的遗形。
出土的远古时期石祖或木祖的形制,完全像男性生殖器的形状。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些石祖或木祖是古人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习俗至今在一些地方还保存着。四川木里县俄亚乡卡瓦村供有石祖,妇女不育时,先请巫师带到山洞里向石祖烧香叩头,在水池里洗浴,然后在石祖上吸喝圣水,据说这样做了以后,妇女就有了生育能力。这无疑是对先民生殖崇拜的一种印证。
“祖”作为男性生殖器,在典籍中也时有所见。如唐代玄应的《一切经音义·六九》引北魏顾野王曰:“裸,脱衣露祖也。”这里的“祖”就是男性生殖器,即“祖”的本义。远古先民对于祖先的崇拜是与对生育的渴望联系在一起的,人们对男性祖先繁育后代的功绩具有强烈的崇拜意识,因而对祖先的崇拜自然要以对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周代末在“且”上加“礻”旁,“祖”字所征示的祖先崇拜内容就更加明确了。“祖”便引申出“祖庙”的意思。《说文解字·示部》:“祖,始庙也。”“始庙”就是为始封之君王所建的庙。
“且”与“祖”充分展示了先民们对于生殖器官的崇拜之情。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中,人多便意味着生存更有保障,有更大的力量抵御猛兽的袭击,有可能获得更多的食物……但对于现代人而言,只要拥有一项专门的技能,便能让自己生活得很好,人多在一定的情况下反而成为一种不利因素。
宗:提高效率需要开宗明义
宗,尊也,祖庙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一度出现过对宗法制度的崇尚。宗法,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祖先,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宗法制萌发于商周时期,成熟于西周、春秋时期,几经演变,在唐朝末年瓦解。宋代,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并一直延伸到封建社会结束。
“宗”是由生殖崇拜向祖先崇拜转化的过渡期所产生的汉字,无论是甲骨文还是小篆、楷书,“宗”字的字形基本相同,上部为“宀”,即房屋的形状;下部为“示”,有人将其理解为供放祭品的石桌,也有人将其解释为生殖崇拜的男根的简形。整个字的意思是:“石桌”由立于野外作灵石崇拜或生殖崇拜的供主,移到了室内,变为受祭的“先王先公”,诉说着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上的统一。
“宗”是一所供奉神主牌位的房屋,是供奉祖先神主的地方。因为是祭祖,“宗”有先人的含义,后来出现了“祖宗”一词;因为在室内行祀,“宗”又指称地点,与周代才出现的形声字“庙”同义联合。
由“宗”字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可以明显地看到,它从一开始便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有些时候还会成为一件事情的主导。现代社会是一个追求成效的社会,见面时过多的寒暄,已变成了效率的负担;文章开头过多的引入,已变成了作品的瑕疵;演讲中过多的玩笑,已变成了影响主题的废话……在这个追求高速度、高效率的时代中,人们越来越多地希望,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开“宗”明义成了备受欢迎的一种表述方法。
凤:向美好的事物靠拢
凤,神鸟也。朋,古文凤。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相传,从前广西凤山土司的女儿名叫“凤”,自己出对招婿。上联是:“鳯(‘凤’的繁体字)山山出鳯,鳯非凡鸟。”要求一、五、六同字;一二字是广西地名;二三字相叠成第四字;而第一字又能拆成第八九二字。联意是,凤山山区出了一个凤,这个凤,不是寻常的鸟儿。她以凤来比喻自己才貌不凡。这真是个绝对,据说始终无人能够对得出来。
“凤”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为“凤”或“凤凰”。这种鸟“高冠、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羽色五彩,高六尺许”。先民根据“凤”的这一形象创造出了“凤”的字形。
“凤”的甲骨文有两种不同的字形,前者的“凤”是一只翘冠丽羽的美丽的翩跹起舞的鸟王,其实就是孔雀的形象;后者的“凤”字中凤冠、凤羽的形状与前者不同,并在鸟王的右上方加一个古“凡”字,作为“凤”的声符。春秋战国时代的金文中出现了一个“凤”的异体字,仍然是展扬丽羽、凌空翻舞的样子。发展到小篆阶段,“凤”字讹变为“凡”下从“鸟”,以“凡”表音、以“鸟”表意的纯粹的形声字了。此后的隶书和繁体字便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而来的。魏晋以后,出现了“凤”字的草书。又经过长期的楷化后,才逐渐演变成了今天楷书中的“凤”字。
“凤”是人们杂糅了许多动物特点,想象出来的一种禽鸟。古人认为有“凤”出现是天下安宁的吉兆,因此,“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神瑞之物,所以凡与“凤”有关的事物都具有“美好”、“祥瑞”的含义,如称美丽的文辞为“凤藻”,称文才荟萃之地为“凤穴”等。
人们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理,因而总是会向那些美好的事物靠拢,“凤”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身处一个喧嚣的社会之中,每个人都想为自己找一个华丽的冠冕,以此来显示自己的独特与优越。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淡忘了那份恬淡和宁静的心态。我们的存在其实不需要别人来证明,“人是为自己活着的”。如果还是想要找一个靠山攀龙附“凤”的话,先擦亮眼睛,不要上了“贼船”,否则,可就后悔莫及了。
龟:龟兔赛跑,贵在坚持不懈
龟,旧也,外骨内肉者也。从它,龟头与它头同。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晋书·毛宝传》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晋代豫州刺史毛宝部下有一士兵,一天到街上买回一只小白龟,养在家里,待龟长大后,将龟放回到长江里去。不久,战争爆发,毛宝的部队全军溃败,士兵纷纷堕入江中。这时一只白色巨龟从江底浮出,托住那个救过它的士兵,并将他送到岸上,保全了他的性命,而其他士兵全部被淹死。“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之物,与传说中的神物“龙”、“凤”、“麟”并称为四灵物。“四灵”中的其他三物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只有“龟”确有其物。
甲骨文的“龟”字是一只直立的乌龟的侧面的形状,上面是龟头,下面是龟的尾巴,中间是龟身、龟甲和两足。金文中的“龟”字仍然是一只乌龟的形状,但却换了一个角度,是一只龟的俯视图。小篆中的“龟”字再次回到了甲骨文中的侧形,而且已经基本线条化了。但其基本的“龟”形仍然依稀可见。在小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了繁体字中的“龟”字。后来,为了方便书写,“龟”字经过简化,变成了现代楷书中的字形。
在《说文解字·龟部》中,许慎认为“龟”也是一种与“它”(蛇)相同的动物。“龟”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影响巨大。因为龟是一种长寿之物,传说有的龟可以活上千年,所以,古人常用“龟龄鹤寿”喻人长寿。古人常用龟甲来占卜吉凶,中国的甲骨文大量就是刻写在龟甲上的。由于“龟”与“贵”谐音,因而“龟”也作为富贵的象征。
“龟”的本义就是乌龟,约从唐宋时起,“龟”成为骂人之词,开始带有贬义。乌龟的甲壳像盖子般由外裹住它的身体,一旦发生危险,它就把头、尾和四肢缩进龟甲中,以保护自己,所以“龟”就引申出胆小怕事的意思,人人常称胆小怕事的人为“缩头乌龟”。
但有些时候我们却需要龟的一种坚持。众所周知,“龟”是一种长寿的动物,无论遇到如何险恶的情况,它总是能在那个坚硬的外壳保护下,一步步地迈向终点,因而才有了龟兔赛跑的故事。而很多人在生活中缺乏坚持精神,往往半途而废,最后一事无成。就拿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为例,有些人则换了一个工作,没几天又换,最后一年打了十几份工,钱也没赚到,经验也未积累,一无所获。因此人们还是应该学学龟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