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解人生:汉字中的生命智慧
18296100000012

第12章 天气是孩子说变就变的脸

“雨”润如酥,滋润万物细无声

雨,水从云下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张志和的《渔歌子》中一句千古传唱的佳句。淅淅沥沥的小雨落在水面上,一蓑衣,一只小舟,朦胧的细雨,风景美不胜收,其意境无以言表。其实,雨和风一样,都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从科学角度讲,雨是天空中的云遇到冷空气之后凝聚成水珠,水珠越聚越大,最后抗拒不了重力因素而落向地面,这种现象就叫做下雨。“雨”与人们的生活及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的自然崇拜中,就有祈雨的祭祀。

“雨”字的甲骨文像是天空中降落的水滴,上面一横代表雨云,下面的点滴或短竖表示雨滴。很明显,“雨”为象形字。“雨”的金文和小篆也是承袭了甲骨文的造型。“雨”的本义指雨水,后来用作形容词,表示密集,例如雨注。汉字中凡从雨的字大多与云雨等气象有关,如雷、雾、霜、雪等,这些大多是雨水的其他形态。雨还有丰富的比喻意义,例如“雨过天晴”表示情况由坏变好。“雨后春笋”本来指大雨后春笋旺盛地生长,但人们用其来比喻新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雨露”一词比喻施人以恩惠。“雨迹云踪”比喻男女旧情,已成往事。

古往今来有关“雨”的诗词无数,例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表示悲伤的心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里的“雨”表示保家卫国的情绪;“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其中的“雨”滴滴皆有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里的“雨”却充满新生的喜悦。人们赋予了“雨”各种情感,雨下落的姿态,凸显了人们各种各样的心情,它成了情感的代言物。

古今人士同是听雨、看雨、感雨,境界不同,感受自然也各异。少年风流,追欢逐笑;壮年坎坷,浪迹天涯;长夜听雨,心如死灰;凭栏倚望,满腹惆怅。雨更像是人生境界的象征。

我国古代诗词歌赋与自然之物的结合,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生存境界和人生态度与中华民族好静的传统性格恰恰相符。西方民族好动,中华民族好静,后者喜欢静观万物,领悟道理,因而对自然物象有了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感受。中国人这种喜物、爱物的性格恰恰培养了其注重自身修养的习惯,而此时的“雨”就是人们培养道德情操的媒介。

万事俱备时,要会借东“风”

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宋代大散文家范仲淹在浙江做地方官时,在富春山上的钩台上造了一座严子陵的祠堂。祠堂落成后,范仲淹为之写了《严先生祠堂记》一文。文中写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文章写好后,将此文送给友人李泰伯看,李看后赞不绝口,随后对范仲淹说:“如果诗中改动一个字,那就更完美了。”范仲淹连忙请教。李泰伯说:“诗中写云山江水的话,意境很大,后面用一‘德’字来承接,便觉得有些局促,而且太呆板。把‘德’字改成‘风’字,你看如何?”范仲淹听了,连声说好,马上就把“德”字改成了“风”字,并且尊称李泰伯为一字之师。

“风”字在故事里的意思就是风格和风度。“风”有什么格调呢?自然就是逍遥且不屈了。这世界上有什么写不出来、画不出来、看不到的东西呢?当然就是风。风无影无形,却有质有量。古人作画,也只能借其他物体来表现风的大小。那么,“风”字又是如何来的呢?

甲骨文的“风”字是一只大鸟的形状,这其实是古时的“凤”字。上古时期,还没有“风”字。商周卜辞里面,通常都是借“凤”字作为“风”用。例如,“大凤”指“大风”。但是古人发现了“风动则虫生”的规律,所以根据这个特点,“风”字的小篆就变成了以“虫”表意、以“凡”表音的形声字,与“凤”字有所区别了。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其本义就是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特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但是古人赋予了风人性的气息,他们把其理解成一种氛围和环境,例如风度、风格、风范、风俗、风波、风声鹤唳等。风还有表示男女情爱的意思,例如风流、风月。因为“风”这种自然现象也有暴虐放肆的时候,所以其引申义还有放荡、癫狂之义。

风是一种自然的讯息。从气象学来说,风的强弱、干湿代表了天恩地泽。然而,人类赋予了风一种格调:无法掌握,逍遥自在。风的潇洒和不羁,风的温柔和狂放,皆是那么迷人。人若能把风的神韵把握住,做到来去如风般自在,就能达到庄子那“逍遥游”的境界了。

“雷电”之势震撼人心,做大事要会造势

靁(雷),阴阳薄动,靁雨生物者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雷声过后,风雨即至,这是一种自然现象。雷、雨同风一样,与万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周易·说卦》里说:“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雷鼓动万物,风散布万物,雨滋润万物。上面讲到了“风”、“雨”,这一节就来谈一谈“雷”和“电”。

甲骨文的“雷”字,中间弯曲线条表示闪电,旁边的圆圈和小点表示雷声。整个字雷声和闪电就是雷电的组合。“雷”字的金文由甲骨文衍生而出,然而,其字体演化为小篆之后,却变成了会意字,上面是雨,下面是雷相连的模样,表示打雷下雨了。《说文解字》里指出了“雷”字的本义,即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巨响。由“雷”的本义引申出了“巨大”的意思,比喻无可抗拒的强大威力;雷还用来指军火炸药,例如手雷、地雷、水雷等。

与“雷”这种自然现象伴生的除了“雨”,自然就是“电”了。人们在遇到雷雨天时,常常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然而,雷电的产生时间其实是相同的,只不过电产生的“光”传播速度远远快于雷产生的声音。雷电在古人眼中,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古人认为雷电是雷公、电母制造出来的,如果什么人做了罪大恶极的坏事,就应该“电闪雷劈”,所以人们对雷电怀有敬畏之情。古人对雷电观察细致入微,从“电”字的造字就能看出。

汉字产生之初,“电”字还没有出现,人们用“申”字表示雷电。“申”的甲骨文看起来就是电闪时的模样,所以它成了“电”的本字。“申”是象形字这是毋庸置疑的。后来人们发现,闪电多在雨天出现,于是在“申”上面加一个“雨”,金文和小篆体的“电”字就这样出现了。“电”的繁体字作“電”,是由其小篆衍生出来,经过现代简化,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而“申”字则用作历法,为干支中地支的第九位。

雷电作为自然现象,展现了一种“速战速决”的气魄,不拖沓,不缠绵,强大而迅捷,人能从雷电中学来的,恐怕也就是这种雷霆万钧的气势了。在做事情时,若需要果断坚决,就不能有丝毫拖沓,否则就会延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期。

从水到“冰”,贵在锲而不舍

冰,水坚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荀子曾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与“水”在化学上属于同一物,在物理上却是两种形态。古人在造“水”字的时候,以流水表示,那么“冰”字又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冰”字由于出现较晚,没有甲骨文,其金文看起来像水旁边有两个块状的水点,这两个水点本来在右侧,但是当“冰”字演变为小篆体时,两个水点到了左边,并且成了两个拱形线条,作“仌”(bīnɡ)状。“仌”字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水凝结成冰后,体积增大,其表面呈现了上涨(上拱)形,这就是“仌”了。按照“冰”字的造字结构,从“仌”从“水”,可以看出它是会意字。《说文解字》中解释“冰”:“冰,水坚也……冻也,象水凝之形。”而它的本义即是水冻结而成的固体。“冰”的物理状态光洁无瑕,所以它的引申义有清白、晶莹的意思,例如“冰清玉洁”,“一片冰心在玉壶”。此外,冰还比喻高尚的情操,例如“冰操”。

古语有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这其中暗含了人们无论是在学习、工作,或是在人生的目标追求中,成功并不是一瞬间的功劳,而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做人就应当具备这种“冰冻”和“滴水”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一旦确定方向就持之以恒地走下去,为了实现理想而坚持不懈地奋斗。

寒冬“霜雪”,冰清玉洁

霜,露所凝也。士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李白在《侠客行》里曾写过这样一句诗:“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兵器如霜雪般明亮刺眼,其锋利可想而知。“霜雪”在诗人的眼中,要么冰寒彻骨,使得“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要么就是两鬓斑白如霜雪的凄凉;要么如李白的“吴钩”那般锋锐;要么就表现冰清玉洁,白璧无瑕。霜、雪与其他自然现象都成了人们情感的寄托物。那么,究竟“雪”、“霜”是如何造字的呢?

其实,“雪”字的甲骨文看起来像连绵纠结起来的雨。雪是雨的一种形态,雨在一定温度下,凝结成形状各异的片状固体物,就是雪了。不过“雪”字的小篆却没有继承甲骨文的象形性质,而是从“雨”形,下面的“彗”表示扫帚。一把扫帚和雨在一块儿,雨是没办法扫了,但是雪却可以扫。因此,“雪”字就这样被造了出来,它是个会意字。

而“霜”字的甲骨文,上半部分是“雨”,下半部分却是“木”字的甲骨文,表示雨凝结在木上。雨要想停留在树上,自然就需要凝结成霜了。但是“霜”字演变为小篆却不再是会意字。人们在“雨”下面的木头旁边加了个眼睛,“雨”之下就成了“相”字。“霜”的读音从“相”,它从原来的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说文解字》里解释了“霜”的本义,即在气温降到零度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水汽的白色结晶。

由于雪和霜都是寒冷之物,所以二者搭配使用常有严峻、冷酷的意思,例如“雪上加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不过,人们更常用它们比喻洁白之物,也有人把它们比喻为坚忍、傲然,其纯净受到许多文人骚客的喜爱。自古与其相关的诗句无数,例如:“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一别高人又十年,霜筋雪骨健依然。”“雪”、“霜”的高洁风骨和精神非常值得现代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