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平和,达到身心合一
中,内也。从口,上下通。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皎然是唐代著名的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属浙江)人,为南朝谢灵运十世孙。一天,一个书生听说皎然的诗写得很好,便带着自己写的诗作去请皎然指点。皎然看后觉得其中“此波含圣泽”一句欠佳,便对那位书生说:“诗中的这个‘波’字用得不妥,是否考虑改一下?”书生听了皎然的话,不以为然,拂袖而去。但是皎然料定,那个书生想不通只是暂时的,他必然还会回来,于是在自己掌中写了一个“中”字,握之以待。不一会儿,那个书生果真又回来了,并且高兴地对皎然说:“你的意见很好,我考虑再三,‘波’字用得不太妥当,我想将它改为‘中’字如何?”皎然这时以掌上的“中”字相示,两人都高兴地笑了起来。
何谓“中”?不偏不倚也。中国为什么把自己的国家叫做“中”呢?皆因古人认为其所处的地点是大地的正中央,不偏也不倚。这个字表达的是抽象的概念,它的字形是如何构造的呢?
甲骨文、金文的“中”字像一杆多斿的旗,旗杆中段束扎木块,以增加旗杆的抗折强度。由于木块处在旗杆中段,把斿中分为上斿下斿,所以“中”的本义为中间。由“中”的本义引申出两段之间、四面等心的意思,例如“中心”、“中等”。由于“中”有不偏于任何一方的意思,所以也有“中庸”等词。
中庸思想即指古代儒学的中庸之道,它着重于修养人性: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所追求的修养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它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也就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境界。平常人也许无法做到与自然、社会完全和谐一致,却可以通过修炼自己的德行来使自己变得逐渐完美,做一个德智双全者。
智慧在于“内”修和“外”养
内,入也。自外而入也。
外,远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古往今来,一旦国家内部和外部出现祸患,就以“内外交困”来形容。《说文解字》曾解:“内,入也。自外而入也。”“外,远也。”故而“内”、“外”相对,本义相反。二者本义即体现了其造字的过程。
“内”的甲骨文字形看起来像是一个“冂”(jiōnɡ)中有一个“入”(尖锐的器具)。“冂”表示蒙盖,“入”表示进入的东西。这两个字合而表示事物被蒙盖在里面。本义是自外面进入里面。
再看甲骨文的“外”字,从夕,从卜。关于“外”字构架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卜”代表占卜,“夕”自然指的是晚上,整个字表示在夜间占卜。古代在夜里卜卦表明边疆有事。还有一说就是,人如果要在外过夜,就需要卜问吉凶。“外”字本义就是外面、外边、边上的意思。
有关“内外”二字合用的词语有很多,例如“内忧外患”、“外柔内刚”、“内外夹攻”。再如“外宽内忌”,比喻外表宽容忍让,内实猜忌戒备;“外巧内嫉”,比喻“外表乖巧温婉,内心嫉妒怀恨”;“外圆内方”,比喻表面温和,内心强硬。
“内”和“外”的关系就像“里”和“表”的关系一样。事物的内外不一并不可怕,一一拆解就可以见到它的本质。可怕的是人的内外不一,表里不同。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多为卑鄙者,表面示好,暗地里却处处使坏,是人们尤其需要警惕的小人。
保持中立,避免“左”“右”为难
左,手相左助也。
右,手口相助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很久以前,有个读书人第一次去岳父家,走着走着来到一个岔路口。他不知该走哪一条路才好。他四下一看,见不远处有块石头,有个顽童在石头边玩耍。他连忙向那个顽童问路,那个顽童从石头后边探了一下头,没有说话。读书人以为顽童没有听明白,又问了一遍,那个顽童又从石头后边探了一下头。读书人以为顽童耍他,恼羞成怒,正要发作,忽然领悟到:顽童两次从石头后边探出头来,这不是告诉我,“石”字出头是“右”字,我该走右边这条路吗?他向顽童道了谢,就顺着右边的路走下去,没走多远果然到了岳父家。这是关于“右”字一个有趣的故事。
甲骨文“右”字像一只向右边伸出的手形,它是一个象形字,而这个甲骨文本来指的是“又”字,后来由于“又”多借用为副词,所以金文就在“又”下增加一个“口”,作为表示“右手”或“左右”的“右”的专字。“口”表示人的嘴巴,也表示方形的器具或建筑的某一部分,例如门槛、供桌之类。古人认为,劳动的时候,大多数人都用右手来拿劳动工具,所以《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完全体现了“右”的创造来由。右的本义指右手,后来引申为指示方位,凡在右手一边的皆称“右”。古代尊崇右方,把右方视为较高的位置。
而与“右”相对的概念,当然就是“左”字了。
甲骨文的“左”字是一个左手的形状,与“右”同为象形字。金文的“左”在手形下多了一“工”。有人认为“工”指斧、锛之类的农耕工具。《说文解字》有云:“左,手相左助也。”意思是手辅助工具,即有左辅之意。后来“左”专门用来指“左手”,为了表示佐助之意,人们在“左”字的左边加一个“亻”,成为“佐”。“左”与“右”一样,引申为方位名词。“左”字还有较低位置或等级的意思,古人常以右为上,以左为下,所以如果被贬官,就称为“左迁”;如果不走正道,就叫做“旁门左道”。
“左”和“右”字常能组成词语,如果人们能把二者的关系处理好,就有“左右逢源”、“左宜右有”(干什么都得心应手);如果二者的关系处理不好,就有“左顾右盼”、“左右为难”等词。
“左右”是事物的两极,偏向哪一边,都会引起不好的后果。老子曾经说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贪得无厌,不如适可而止。机关算尽、暗藏杀机的人,不能自保。金玉满堂的人,没有守得住的。有钱有势而且骄横跋扈的人,会种下恶果。功成名就急流勇退,才符合天道。生而为人,凡事不能做过,所谓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
遇事避免七“上”八“下”
上,高也。下,底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上”就是指高处,“下”指低矮处,二者是相对的概念,在中国古汉字中,是典型的指事字。
甲骨文的“上”字,上半部分为短画,下半部分为长画,而“下”则正好将其颠倒过来。这里的长画是一个平面物的抽象概括义,短画则是任何物体的抽象代表。
“上”由本义的“高处”引申,指等级或品质高,如上级、上等;又指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如上册、上半年。上还可用作动词,指由低处向高处攀登,如上楼;还有由此处向彼处前进的意思,如上街、上班。“下”的本义指低处,引申义有等级或品质低、时间或次序在后等义,其组成词汇大多与“上”字相同。
“上”、“下”二字经常连用,常用来表示虚数或虚指,例如“五十岁上下”。二者还用来形容人不安的心情,例如“七上八下”。有两个字分别是用“上”、“下”加“心”组成,即是“忐忑”二字。人“心”又上又下,干什么都拿不准,当然就是“忐忑不安”了。
“上”字代表一种积极向上的意义,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这里,“人上人”指才能出众的人,此句话意指让人主动奋斗。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应用哲学的智慧疏导生命的激情,向上勃发,积极进取。
勿“南”辕“北”辙,慎重选择前行路
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
北,乖也,从二人,相背。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中国古代的建筑均讲究“坐北朝南”,南与北在古人眼中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方向,那么究竟“南”、“北”二字是如何造就的呢?
相传上古时,黄帝与蚩尤曾在涿鹿之野发生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黄帝发明了指南车,车上有一个木制仙人,仙人的手永远指着南方。适逢大雾,交战双方都迷了路,黄帝凭借指南车引导方向取胜,蚩尤兵败被杀。古人很早就根据地球的物理现象,发明了指南的仪器。不过最早的“南”字,却并非来自于指南车。
甲骨文、金文中的“南”字,像是钟一类的悬挂敲击乐器,本义是乐器,后来借指方向。《说文解字》上讲:“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因为南方属于阳面,草木生长都有向阳的习惯,所以“南”即是草木生枝发芽的地方。“南”字的小篆是前两者的演化,经过隶变之后,字体定型。再看甲骨文的“北”字,像两个人相背而立的样子。《说文解字》上讲:“北,乖也,从二人,相背。”所谓“乖”,在过去指两人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本义是“背对背”,即“违背”的意思。徐灏在《说文解字注笺》中曾说“北”与“背”是古今字,后来把“北”借用来表示方向,“北”的“背”意渐渐消失了。为了方便使用,人们在“北”下加“月”,“月”表示肉,这便是“背”字的由来。
因为有“坐北朝南”一说,所以南侧为遵,北侧为臣,故有“南面称孤”一词,表示自立为王。南北二字组成的词语不胜枚举,如“南腔北调”指人的语音不纯,夹杂南北方言;“南辕北辙”指欲南行而车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后人用来比喻背道而驰。关于“南”和“北”,还有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
清朝乾隆五十三年,工部衙门被大火烧光,工部尚书金士松亲自监工,督造新的工部衙门。一天,群臣议事过后,大家闲聊起来。
一位说:“这工部,所主皆水利工程之事,不妨称为水部。”
另一位说:“其实早有人称水部了。有趣的是,水可以灭火,而这次,却是大火烧掉了水部。”
大才子纪晓岚说:“我这里有个出句,请各位大人对。”待他缓缓说出后,众人谁也对不上。
“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司空,本来是汉代官制,与司徒、司马合称“三公”,清代常称工部尚书为司空。因此,出句所说的,全是实事,对句也不能虚构。
其实,纪晓岚本人也正在想下联,对了很久都对不上来。正巧此时进来一位内阁中书,此人是南方人,长得身高体壮,常说自己是“南人北相”。纪晓岚一击掌说:“有了。”他走到中书面前,拍拍他的肩膀说:“正在对句,只好借你一用,请不要在意。”于是,他吟出下联:“南人北相,中书令什么东西。”以“南北中东西”对上联的“水火金土木”,真是妙对。
“南北”跟“东西”不一样,“东西”可以并提并用,而“南北”却分得格外明晰,从其组成的词语和上述典故就可以看出,二者截然相反。中国的地理位置决定南为阳面,北为阴面,阴与阳不可同在,南北当然不能共存,选择一方,就无法选择另一方。这就像人们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一样,选择了一条路,就不能回头,中途即使调转方向,也只不过是一个新的开始,并不能抹杀之前的一切经历,也无法回到最初的那一点,从头再来。所以,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慎重选择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