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技艺非常高超的木匠梓庆。他能制作各种精巧的木器,尤其擅长制造一种叫的乐器。一次,他用木头削雕成一个,它外形美观、花纹精细,见到它的人都惊叹不已,不相信这是人工做出来的,而好像出于鬼神之手。鲁国的国君见了这个后,特地召见梓庆,问道:“你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这么精妙的手艺就像是鬼神用斧头做的一样。”“鬼斧神工”由此而产生。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人懂得制造并使用工具,先民们开始使用文字后,就根据工具的形状创造了“工”字。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工”字,像是斧头或铲状的工具的形状,下面部分是斧头的锋刃或铲刃,上面部分则是方便握持的柄。由此可以看出,“工”的本义是古代的一种生产工具。“工”字的字形一直以来都未发生巨大的变化,后来的小篆和楷书中的“工”字也只是在甲骨文和金文的基础上,下部由原来的斧头锋刃或铲刃变成了一横,但其意义并未发生变化。
“工”的本义是古代的一种工具,后来引申为使用工具干活的人,如《论语》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工”,泛指工人;“百工”指西周时期工奴和各种手工业工人的总称。
对于“工”的本义,有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许慎在《说文解字·工部》中说:“工,巧饰也。象人有规榘也。”他认为“工”是一种技术性很强又十分细致、巧妙的工作,干起来必须按照一定的章法行事。这种观点同样也是从“工”字的字形得来的,他们认为“工”上下两横描写的是上下两根绳线或木玉石之类的东西,中间一竖是一条贯穿的东西,由此“工”的本义为贯穿。而在玉石上穿孔是颇费心力的,必须有高超的技巧和功夫才能完成,因此,“工”便含有精雕细刻之义。
最高超的鬼斧神“工”之技也不过是熟练的产物,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这些关于学习的方法同样适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些在别人眼中看来不可思议的本领,全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中,逐渐磨炼出来的。只要掌握了这个关键,你也能拥有令人羡慕的鬼斧神“工”之技。
不受外界干扰,做事须“专”注
专,纺专。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中国的原始社会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到了以磨制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发明制作出了纺线的工具,这种工具名为“纺专”。纺专是由陶质或石质做的一个圆形的“专盘”,中间有一个孔,插一根“专杆”。纺纱时,把麻或其他纤维捻一段缠在“专杆”上,然后垂下,一手提杆,一手转动圆盘,就可以促使纤维牵伸和加拈。待纺至一定长度后,就把已纺的纱缠绕到“专杆”上去。如此反复,一直到“纺专”上绕满纱为止。“专”字的产生,便与这种纺线工具有关。
甲骨文中的“专”字,左边为一只“手”的形象,右边部分即为纺专的形状,即“叀”。整个字形合起来就是用手进行纺织的活动。金文中很少有“专”字出现,到了小篆时期,“专”字的字形从左“手”右“叀”变为了上“叀”下“手”,但其纺织的形象仍可见端倪。经过后来的隶变与楷化之后,“专”字变成了繁体字中的“专”字。“专”的本义为纺织的工具“纺专”,后来,“专”字多为“单独”、“单纯”、“独一”等义。在汉字中,所有从“专”的字多有“盘旋”、“转动”等义,如抟、传、转等。
关于“专”字,有一个出自《孟子·告子上》的成语典故——“专心致志”。从前有一个棋手名秋,他棋艺高超。秋有两个学生,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另一个却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貌似认真听课,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结果,两个学生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什么都没有学到。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专心致志,用心去发现和运用其客观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显著的成效。一心一意才能发挥人最大的潜力,如果为外界所侵扰,三心二意,终究会使自己无功而返。
认识“铸”,认识战争与和平
铸,销金也。从金寿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史记·封禅书》:“黄帝作宝鼎,象天地人。”《墨子·耕柱》:“昔者夏后启使蜚廉折(采)金于山川,陶铸于昆吾。”这些历史记录都说明了我国早在夏朝或夏朝之前便已经出现了铸造技术。但“铸”字在甲骨文中很少出现,直到进入青铜时代以后,才有了“铸”字。
在最早的金文里,“铸”的字形构成非常清晰,由四个独立的部分构成:手、鬲、火和皿,整个字形像是以“双手”把“鬲”(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陶制炊器,宽口,圆身,三足空心。商周时代,开始用青铜制造。)放到“火”上去熔炼金属以铸成器“皿”。在稍晚的金文中,“鬲”下的“火”已经省略掉了,转而以“金”做意符,以“畴”做声符,字形大大繁化了。而战国时代的金文“铸”字,则又趋于简化:“双手”和“鬲”都不要了,只留下了“金”旁和“畴”旁,并将“皿”变而为“口”,实际就是“金”旁“寿”声了,已变为形体字。以这个时期的“铸”字为基础,发展出了后来的小篆、隶书和繁体字,形体都与其基本一致。后来,为了便于书写,将“铸”字的两部分“金”旁和“寿”旁都分别做了简化,最终变成了今天的楷书中的“铸”字。《说文解字·金部》:“铸,销金也。从金寿声。”可见,“铸”的本义是熔炼金属浇制成器,后来引申出“陶冶”、“培养”等义来。
古代社会中,人们的“铸”不外乎两种——祭祀之器与战争之器,很多的祭祀也与战争有关。在那些战火纷飞的时代,过度的死伤让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经历了无数次的交锋之后,在战争与和平之间,人类很明智地选择了后者,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明智的人们却再次陷入迷雾之中。所有的问题都不会只有一种解决的办法,但在关系切身利益的事情面前,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会选择激烈的方式,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了解“铸”甲销戈的智者,为何不能在现实生活中也以平和的心去面对争执呢?
真“理”是目标,也是接近真相的奥义
理,治玉也。从玉里声。顺玉之纹而剖析之。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和氏璧,是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关于它,还有一个悲惨的故事:楚国一个叫卞和的人,得到了一块玉璞,将它献给厉王。厉王命玉人鉴定,结果说是块石头,厉王便以欺上罪砍了卞和的左脚。之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玉璞献上,结果仍说是石头,卞和的右脚也被砍去了。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玉璞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睛都哭出了血。文王得知此事后,派人去询问,卞和说明了原委,文王便命玉人“理其璞”,从中得到了宝玉,后命名为“和氏璧”。这其中的关键便在于“理”。
《说文解字·玉部》中,“理”以玉为意符,专指依据石头的纹理,将玉从璞石中剖离出来的过程。
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金文、小篆,还是隶书、楷书,“理”字的字形基本没什么变化。
“理”以“王”为形旁,以“里”为声旁,“理”的过程是依据玉石的纹路而进行的,所以引申为物体的纹理或事情的条理,如“纹理”等。“理”的本义是把玉石雕琢加工,制成玉器,由此而引申出“治理”、“整理”的意思。同时,“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引申义——“道理”。凡是人心所向的、合乎原则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便是“真理”;凡是经过奋斗能够实现的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想象或目标,便是“理想”。
真理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也是人们追寻的一种境界。那些可以称为真理的不应该只是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也绝不可能会被这些人独占。有一句话叫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一些俗语和谚语,便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真理,它们以最通俗的方式阐述了真理的意义。“理”无专在,向人们展示了真理的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