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解人生:汉字中的生命智慧
18296100000018

第18章 亭台楼阁,智慧离不开勤劳创造

所“向”披靡重在坚持

向,北出牖也。从宀,从口。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句话:“闭户塞向,密泥,勿使风入漏气。”意思是把门户关起来,把窗户也塞起来,保证密封之后再涂上泥巴,以确保风不会从外面进到屋子里来。这里的“向”与《诗经·豳风·七月》中“穹窒熏鼠,塞向谨户”的“向”的含义相同,都是“窗户”的意思。

无论是最早的甲骨文,后来的金文、小篆,还是现代的楷书,“向”字的字形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都像在一座房屋的墙壁上开着一个窗口的形状,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窗户。

“向”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中的“北出牖”指的就是向北的墙上的窗。“向”的本义专指朝北的窗口。上古时期,先民营造的房屋多是南北向,前为堂,后为屋,而且在前堂后屋里还开窗以通气采光。先民把窗通称为牖,把朝北的窗称为“向”。“向”是先民们为了夏天通风而在墙上打的一个洞,在冬天到来之前,他们就会将其堵上。这个“向”字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居住条件的简陋。

“向”字由朝北的窗户引申出“对着”、“向着”的意思,如《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意思是:于是黄河之神转过头来,望着北海若神长叹。此外,“向”字还引申出“方向”、“往昔”、“旧时”等意思。此后,“向”指“朝北的窗户”这个含义便消失了,于是古人又创造了一个“窗”字来取代“向”的本义。

俗话说:“石看纹理山看脉,人看志气树看材。”一个人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才会朝气蓬勃、勇往直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向,就像登山一样。有的人发誓要登上最高的山,有的人只想攀上丘陵。唯有有了远大的理想,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坚定不移,一路“向”前,才能取得骄人的成就,毕竟“伟大的动力来自伟大的目标”。

细化每一件事,做到“井”“井”有条

井,八家一井。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传说大禹治水时,一个名叫伯益的人发明了凿井的技术和从井中取水的方法。龙得知此事后,害怕自己会被人类伤害,便驾着乌云逃往昆仑山。且不论这个传说是真是假,但最起码表现出了先民们用自己的力量战胜自然的事实。还有一个传说,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下大旱,人们不仅无法播种,连日常用水也成了问题。神农氏之子章,在兰池女神的授意下,率领大家寻找水脉,终于挖到了地下河流,做成了圆圆的井。自此,用水有了保障。“井”字便是根据井的形状创造的。

甲骨文的“井”字,像一个水井井口上四周相互交叉的木石井栏,中间部分的空白处为井口,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井”的本义为“水井”。金文和小篆中的“井”字,与甲骨文相比,中间的井口部分多了一点,以此来表明井中有水。

因为“井”字依据其象形而创,之后所有形似水井的事物皆可称“井”,如天井、矿井等。“井”不仅可以发展农业生产,还可以解决人们的生活用水。先民们就围绕饮水井筑房居住。古代制度,同一乡里以八家共井,也就是《说文解字·井部》中所说的:“井,八家一井。”后来井引申指乡里、人口聚居地。商周时期,统治者为了便于管理老百姓,实行了井田制。将一里见方的地划分为九个区,形体如“井”字,每区百亩,八人各分一区耕种,而中央为公田,各家“同养公田”。由于井田制的划分规定明确、分布整齐,所以“井”字还有“整齐”、“有条理”之义。

克拉克在《优秀是教出来的》中提到:“把你希望做到的事情尽最大可能地细节化。”所谓的细节化,其实就是条理化。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每一件事情都能做到“井”“井”有条,那么不仅生活会高效很多,成功的概率也会增加很多。

保持冷静,看透“宫”中名利

宫,室也。从宀,“躳”(躬)省声。凡宫之属皆从宫。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杜牧一篇气势磅礴的《阿房宫赋》,将秦朝那座无与伦比的建筑描绘得淋漓尽致。一把火将阿房宫烧成了灰烬,但这座奢华的宫殿却永远不会从历史中消失。

《说文解字·宫部》:“宫,室也。从宀,‘躳’(躬)省声。凡宫之属皆从宫。”可见,“宫”的本义是指房屋、居所。

甲骨文的“宫”字虽有不同的字形,但均为象形字,描绘的是先民穴居野处时代的简陋居室——洞,外面的部分都是洞口的形状。金文和小篆都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差别在于金文中的居室是分开的,而小篆中的则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现在楷书中的“宫”字是以金文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诗经·豳风·七月》:“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意思是:我们刚将田间的庄稼收割完,又要去替那贵族修理房子。先秦的“宫”字是作为房屋的通称来使用的,这种“宫”是贵族和平民均可住的建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表明自己的尊显位置,下令将“宫”用于帝王居住或理政地方的专称。从此,“宫”就专指帝王的宫殿,而其他人的居室则称为“室”。如秦代的“阿房宫”,汉代的“未央宫”、“长乐宫”以及明清的“故宫”等都是帝王的住所。“宫”由帝王居室的富丽堂皇又引申为“神仙的居所”,如古语中的“天宫”、“龙宫”等。现代汉语中的“宫”则是民众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地方,如少年宫、青年宫等。

“宫”这个曾经的帝王居所,与名利总是很难撇得清的。名利,对每个人的诱惑都是巨大的。富甲天下,权倾朝野,这在古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东西,而真正达到这一目的的人,多是通过巧取豪夺而登上了人生的巅峰。这样的人,多数贪婪、凶狠成性。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面对财富与权势,时刻都应保持一份冷静,切不可成为遭人唾弃的小人。

敞开心“门”,包容万象

门,闻也。从二户相对,象形。凡门之属皆从门。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相传,王安石老年罢相回家后,请了个叫鲁慧的木匠为他设计宅院。一天,鲁慧将设计好的图样拿给王安石看,王安石看了,赞许不已,最后在图样的空白处写了四句诗:“倚阑干东君去也,霎时间红日西沉,灯闪闪人儿不见,闷悠悠少个知心。”鲁慧一看就明白了,这四句诗谜的谜底都是一个“门”字,说明王安石对门的设计不是很满意。于是,鲁慧便回去又将门的设计做了修改,改过之后的图样,王安石看了大为赞赏,这所宅院就是著名的半山园。

甲骨文中的“门”字,由两扇门上面加一横木构成,门框、门楣,无一不备,是一座完整的门形。可见早在商代晚期,房屋建筑中门的结构就已与现在相近了,几千年来门的形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金文中,“门”字去掉门楣,但仍保留着两扇门的原形。此后的小篆与楷书繁体都是在此基础上稍做调整发展而来的。

人类还在穴居时期,便已经知道要在洞穴的进出口处,加上用竹木藤条编织的用来挡风雨和抵御野兽攻击的门扇,“门”字便是据此而产生的。进入阶级社会后,“门”不只是供人出入的通道,还反映房屋主人的地位和等级。唐代诗人崔郊的“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中的“侯门”便是指官宦富户。同时,一门之内居住的多为一家人,“门”又引申为“家”、“家族”、“门第”等意思,过去婚姻中讲究的“门当户对”中的“门”便是“门第”之意。

敞开“门”扉,打开心灵,才能看到更为宽广的世界。国际奥委会主席盛赞北京的奥运会是“无与伦比”的,世界各国来参加奥运会的人也纷纷表示此次北京的盛会是一次“开放”的盛会。这不仅仅是国家政策的开放,也是民众意识的开放。

无形的“牢”比有形的禁锢更可怕

牢,闲。养牛马圈也。从牛,冬省。取其四周匝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相传上古时刑律宽缓,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据说,“画地为牢”是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发明的,他是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的“司法鼻祖”。周文王时代,有人犯了错,被处罚画地为牢,竖了根木头当作狱卒,其目的就是让人在里面反省自己的错误和罪恶。西汉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中就有:“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其意思是:读书人即使是在地上画个圈作为牢狱,立块木头作为狱吏,也是不可以进入的。这个“牢”关住的是忏悔的心而不是实在的形体。

《说文解字》云:“牢,闲。养牛马圈也。从牛,冬省。取其四周匝也。”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牢”字,外部为牲畜圈周围的护栏的形状,中间写有牛、羊等代表牲畜,合起来就是牲畜关在圈里的象形。小篆中的“牢”字还在圈栏出口处加了一横表示圈门,之后的楷书则又将小篆中的圈门省掉了。

“牢”的本义是养牛、羊等牲畜的栏圈,“亡羊补牢”中便采用的是“牢”字的本义。由于小篆“牢”字的栏圈中的牲畜无法从圈中跑出来,十分牢固,因而“牢”字引申为“牢固”、“坚固”之义,如《韩非子·难一》:“期年而器牢。”其意思是陶器一年后仍然十分坚固。古代关牲畜的地方也常用来关犯人,所以“牢”字又引申为“监牢”,即现代汉语中所说的囚禁罪犯的场所。监牢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阶级的出现、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牢”字从关牲畜到关犯人的变化,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统治者将犯人视为牛羊的反人性行为。

如今的“牢”已经不同于过去,它不只存在于某个区域的某个地方,也存在于现代人的心里。或许是楼越建越高,人们心里的围墙也越筑越高了,在每个人内心的那片无边无际的沙漠中,除了海市蜃楼之外,就只有自己一个人,别人走不进来,自己也出不去。在人生路上,烦恼永远无穷尽。我们需要拥有可以容纳一切的胸襟,而不是将自己困在自己所画的“牢”笼之中度过此生。

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进而“出”类拔萃

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远古时代,先民们最初住在山洞或地穴之中,以此来躲避野兽的侵袭。正如《易经·系辞》中所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来,人们开始建造房屋,最初的房屋是一种半地穴式的简单建筑,即在地上挖一浅坑,以坑壁为墙,然后再在坑顶搭上草棚。整个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而屋子的出入通道有的是斜坡,有的是土阶,先民们便在这简陋的房屋中进进出出,也由此而创造了“出”字。

甲骨文中的“出”字,字形的上部为“止”,像一只向上的脚,即“足”字;下部是一条上弯的曲线,表示这是一个门口或者土坑,象征古人穴居的穴形。上下合起来的意思是:从土坑里边走出来,表示人从屋中向外走出的意思。于是,“出”这么一个抽象的概念便巧妙而具体地描绘出来了。金文中的“出”字,将土坑变成了弯斜形,字形依然不变。发展到小篆,“止”讹变得如一株草一般,土坑也完全走样了。之后的隶变把小篆圆润的笔画变得方折,形成了隶书中的“出”字,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了后来楷书中“出”的样子。

“出”的本义是从里面到外面,引申义有很多。用在动词后,则表示“显露”、“向外”或“完成”。戏剧里面所表演的情节,从开始到结束能构成一段故事的就叫一出。除此之外,还有“出现”、“产生”、“超出”、“到临”、“驱逐”、“往外拿,拿出”等义。

人人都想在自己所处的领域中成为第一,希望在自己设定的时间里“出”类拔萃,但大多数的人都无法实现这一愿望。现代社会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在我们想要爬到山顶的同时,也有无数的人在往同一个方向前行,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找到那条最适合我们的路,花费更少的体力,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