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解人生:汉字中的生命智慧
18296100000017

第17章 阡陌交通之间,阅尽世间事

乘“舟”过河,物为我用又何妨

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在《圣经·创世纪》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人类互相残杀,暴力和罪恶充满人间,上帝后悔造了人,于是想要消灭地面上的生物。但他又舍不得消灭所有生物,于是他引发了一场大水,同时又提前告诉他认为有道德的人类——诺亚,让诺亚带着家人和少数生物,乘坐船活下来,开始新的生活,重新繁衍生命。

2月17日那天,诺亚600岁生日,巨大的水柱从地下喷射而出,天上的窗户都敞开了,大雨日夜不停,下了整整40天。水无处可流,迅速地上涨,比最高的山巅都要高出15寸。在陆地上靠肺呼吸的动物都死了,只留下方舟里的人、动物以及植物的种子安然无恙。方舟载着上帝的厚望漂泊在无边无际的汪洋上,直到后来上帝让水退去,诺亚他们才活了下来。

这就是著名的“诺亚方舟”传说。人类著名的文明发祥地都在河流的周围,如黄河、长江、恒河、两河流域、尼罗河等,它们一方面带给人们肥沃的土地,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水患,古老的方舟故事就体现了人与水患间的关系。不仅如此,人们为了横渡江河湖海,探索更远的地方,很早就学会了造舟、造船。上古有“天子造舟,比舟为梁”之说,意思是古代统治者把船造好,排起来,作为桥梁,用来渡水过河。

舟船最早起源于石器时代,距今大约有7000多千年的历史。人类首先发现可以乘坐漂浮在水面的树木或竹子到达彼岸,还发现将多个树干或竹子联结在一起可以使更多的人或物横渡江河,于是,浮筏出现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将树木加工成木舟、大船,最后,能够横渡整个地球的船只,追随人类进步的脚步产生出来。回过头来说“舟”,它是一切船只的始祖,那“舟”字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呢?

甲骨文、金文的“舟”字像一只小船,其本义即为船。“舟”字的小篆体稍稍有所变化,象形字的意味减弱,经过隶变之后,“舟”字的形体确定下来。“舟”除了船的意思以外,又用作器物名,古人称搁茶碗的小托盘为“茶舟”,也叫“茶船”。而“舟”字也作为偏旁部首来表示与船有关的汉字,如舫、舰、艇等。

关于“舟”还有一个典故:唐代名臣魏征劝谏唐太宗时曾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里的“舟”表示帝王,“水”表示百姓,也就是说,百姓能支撑一个帝王,也能推翻一个帝王,治国者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能爱戴百姓,国家才可太平安宁。

这个典故虽然带有比喻意义,但也说出了“舟”本身的性质。舟本就是水里的小船,易翻易沉,但是,“舟”的发明却是人类生活的一大进步。荀子曾经说过:“假舟戢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小舟,不会游泳也能渡过江河;君子与别人没有什么区别,就是善于凭借其他的物质来为自己所用。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长,就因为懂得动脑筋和探索,当人们看到江河湖海的时候,想到的不是后退,而是造舟渡过,这就是人类进步的最原始动力。

三十六计“走”为上,避开不利形势

走,趋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左传·曹刿论战》中曾有一段描写敌军逃亡的情景:“弃甲曳兵而走。”有人不禁要问,都丢盔弃甲了,怎么还用“走”呢?应该跑才对啊。事实上,古人所谓的“走”,就是现代人所说的“跑”。所谓“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就是这个意思了。

甲骨文、金文、小篆的“走”字上半部分均像一个摆动手臂的人形,下半部分是一个脚形,整个字像一个人迈开大步朝前奔跑的样子。在《说文解字》里,“趋”指的是快步走,而“走”的本义即是跑。到了近代,“走”字才渐渐由跑步之义转变成行走的意思。现代汉语的“走”就是走路,引申义为离开、移动、变化、趋势、拜访、修路、打通等。“走”字还作为偏旁,在汉字中广泛使用,例如赴、赶、超等。

“走”字的典故很多。古有三十六计,最后六计是败战计,而败战计的最后一计就是“走为上”,意思是:如果用了前边35条计谋都不能成功,那最后干脆一走了之吧。这就叫“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不过,中国传统精神主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因此历史上很少有人把这条计谋拿来津津乐道。但是我们可以辩证地看待“逃”这一词。俗语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方撤退,可以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这是最好的选择,这就是“走”字对人的启示。

不断超越自我,“登”上人生高峰

登,上车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自古以来,登山始终受人们的青睐,人们从最初单纯地翻越山岭,发展到对山巅景物的由衷喜爱,继而将登山看作一种运动,至今这种室外活动还受到广泛喜爱。“登山”,“登”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升,上,从下而上”。然而,“登”的本义却不是如此,它的本义与车有关,《说文解字》云:“登,上车也。”“登”字的意思就是上车,而它的古文字形,就是对这个意义最好的描述。

甲骨文的“登”字,从癶、豆。上面是“癶(bō)”的甲骨文,表示两足叉开的背面;下面的“豆”,表示有足的架子,整个字看起来像一个人踩着车底下的脚架登车。“登”的金文和小篆就是由甲骨文演化而来,字形几乎没有变,经过隶变之后,字体确立为我们今日使用的“登”字。“登”的本义有“登上”的意思,所以引申为“从下而上”,“登山”一词就是这么来的;由“从下而上”又引申为进献之意,例如登荐,表示进献。后来,“登”又由进献之意转为增加的意思,由此又用来表示农作物丰收,例如“五谷丰登”。此外,“登”还有死亡或成仙的意思,例如,登天、登仙;也有即刻、马上的意思,例如登时。

“登”字本身含有上进的意思,古代科举考试如果考中了,就用“登科”一词来形容。荀子曾说:“登高而招,而见者远。”站得高了望得远,这是普通百姓常说的俗语。人达到的高度越高,看到的东西就越多,见识也就越广。《孟子·尽心上》也提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这里表面上盛赞泰山之高、风景之美,实际上还是指人的眼界、视点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高峰只对勇于攀登的人来说才有真正意义。人只有不断努力、拼搏,才可站到人生、事业、爱情的制高点。

困难面前游刃有余,“车”到山前必有路

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象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世界历史上的第一部车子是中国人发明的。据说,4600多年前的黄帝发明了车。早期的车由两个车轮架起车轴,车轴固定在带辕的车架上,车架上附有车厢,有的用来盛放货物,有的用来载人。而“车”字的古文字形,就是古代车辆的形象描述。

甲骨文的“车”字是俯视图,两轮在下,车架扶手在上;而金文的“车”字是横视图,突出了车厢,把马车上所有的结构,包括舆、轮、轴、辕、衡、轭等均表示出来。“车”字演化为小篆之后,为了方便书写,只留下一根车轴上有舆(车厢)和两轮了。“车”字隶变之后,是其繁体字,作“車”,到了现代才简化。

考古发现,最早的车是商周时期的战车,以后也用作载物。最初的车辆都是人力车,后来人们开始用牛、马拉车,称为畜力车。据传说,畜力车是商汤的先祖相土和王亥共同发明的。先秦时期,马车的驾数(马的数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身份,传说中有“天子六驾”,只有高高在上的帝王才能用六匹马拉车。“天子六驾”本是传说,但前些年在洛阳,一群建筑工人在地底下挖出了大型马车化石,其中就有“天子六驾”,形状令人叹为观止。

“车”由原来的步行代替物引申为机器、牙床骨、用车床切削东西等,如车床、辅车相依。“车”字还做偏旁部首,凡从“车”的字,大多与车及其功用有关,如轮、轨、载等。传闻黄帝的姓氏之所以是“轩辕氏”,与其在战争中发明的一种车战法有关。打仗时,将士都站在战车上;停战休息时,战士围成一圈,统帅立在中间,只留一个空当做门,以便士兵保护统帅。古人把有布幕的战车叫做“轩”,两车中间空当称为“辕”,因此发明这种车战法的黄帝,就被称为轩辕氏了。

车到山前必有路。这句话比喻人们遇到困难时,关键时刻总有办法可想。这其中的乐观精神可见一斑。“车”的出现本身就是人们为了方便自己行动,它是人们因为走路累才创造出来的。有时候,与其为了解决一件事情而煞费苦心,却不得其法,还不如静观其变,也许办法就会接踵而至。

以史为鉴,“危”机背后即转机

危,在高而惧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根据《说文解字》里的解释,人登得高,自然会产生恐惧的心理,这就是“危”的本义。而“危”字的造字就是根据这种现象而来的。

“危”的甲骨文看起来是一个悬挂的东西。而其小篆字形上面为人,中间表示悬崖,下面表示腿骨节形状。它意味着一个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地理位置特别高。由“危”的本义出发,有恐惧、忧虑的意思,例如“人人自危”;再由这个意思引申为威胁、挫败,例如“危害”。

以“危”字开头的成语有很多,例如“危若朝露”,意思是朝露见日即干,比喻人的生命危在旦夕;又如“危言耸听”,指故意拿吓人的话语来吓唬他人。

有“危”必有“险”,正常的人面临危难,怎能不害怕、不退缩?然而,也有人能做到临危而不惧,这种人通常具有大智大勇。不过,人在遇到危险情况时,也要看自己的能力,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遇到不可抗力的情况,应当选择退避,以保全自己,这对身心都是一种解脱;但如果涉及大义,就应当勇敢面对,而不能做缩头乌龟,一副心惊胆战的小人模样只会遭到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