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字解人生:汉字中的生命智慧
18296100000023

第23章 身体不是臭皮囊,学着关爱它

有“口”亦要有心,说话要留有余地

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美丽的笑容可以减少争端,这是毋庸置疑的。人的一张“嘴”巴,可以带来祸患,例如“祸从口出”。古人造“口”字,看起来就像一个人张大嘴巴哈哈大笑的模样,很显然它是象形字,生动地将人的嘴的形状描绘了出来。

“口”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字形没有太大的改变。到了今日,“口”仍然是四四方方,只不过少了嘴边的两个“笑窝”而已。《说文解字·口部》中有云:“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意思是说,“口”是人们用来进食和讲话的器官,故有口为出纳官的说法。人们吃东西要用“口”,说话也要用“口”,如果这“口”字出了问题,可真是“有口难言”、“食不下咽”了。后来,人们凡是造与“口”有关的字,皆有“口”字旁,如吃、喝、喊、叫、唱等。除此之外,古人和今人都喜欢问一句:“您家有几口人?”这么问的原因在于一人只有一张嘴,一口当然就是一个人,所以“口”被作为量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关于“口”字还有一系列非常有意思的谜语:两个口、三个口、四个口、五个口、六个口、七个口、八个口、九个口、十个口皆能组成一个字,你猜猜看?两个口自然是“吕”或者“回”,三个口是“品”,四个口是“田”,这三个比较容易猜出来。至于五个口,则是“吾”字;六个口是“晶”;七口为“叱”;八口为“叭”;九口是“八”“十”(加)“丿”等于‘九’,再在旁边写一个口,即为“和”字;十口当然就是“叶”了。

一个“口”字生出如此多的字,字字皆与生活有关,不能不说人的一张嘴,真是“道”出了无穷的智慧。

俗语有云:啄木鸟治树,全靠一张嘴。会生活、会处世的人,只要开口说上一说,笑上一笑,就可以解决很多生活难题。有时候我们不必为了生活的一点小事斤斤计较,心胸开阔一点儿,嘴上“得饶人处且饶人”,一笑置之,生活自然能变得和谐而幸福。就像毛泽东同志曾说的:“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相由心生,“眉”“目”可传情

目,人眼,象形。

眉,目上毛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幼时猜谜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这个谜语生动地描述了人的眼睛。眼睛是心灵之窗,在人的五官中,眼睛是一个人精神的门户,同时也是洞察世间一切真相的工具。古人根据眼睛的外形创造了“目”字。

“目”为象形字,甲骨文、金文中“目”字的写法基本一样,是一只横置的眼睛的形状。直到小篆才变为竖起来的眼睛。“目”字的隶变与以后的变化都不大,基本定型。

人们在提“目”字时,必然提“眉”,正所谓“眉目”,眉清目秀。由于眉目是面貌上的点睛之笔,首先被人注意,所以后来人们在形容做事情有可行性时,就说一句“有了眉目”。古人造“眉”字,也是采用了象形法。

人的脸因眼睛而生动,古人造“面”字中间必然加一个眼睛,这从“面”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出。而“眉”使一个人的眼睛徒增一番情,它成了脸上不可缺少的一笔。

脸是一个人的门面,眼让人灵动,眉让人变得生机勃勃,失去二者,人就会变得失色很多。不过,人即使失去了眉目,只要心存良善,一样心清目明;但若是存心不良,即便艳若桃李、目若流星,一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好面相不过是外表,人的好与坏,主要看其本质和内涵,品德是决定人美与不美的重要标准之一。

“鼻”字观清明,看清自己更明智

鼻,主臭者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弗洛伊德对于人格结构进行分析时,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关于本我和自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本我是人的原始欲望,而自我则是人的理性。正因为很少有人能够完全认识自我,所以常常会被身体的本能驱使。

自我的“自”字,人们都知道。它的甲骨文看起来就像人的鼻子。没错,它上面一竖是人高高的鼻梁,最下面是鼻孔,中间还用一横把两旁的鼻翼描绘出来。“自”的金文大体有两种写法,但均对鼻子的描绘更加相像,直到演化为小篆,才与现代字体相符。也许人们没有注意到,当你在指自己的时候,习惯地指向鼻子的方向,或者干脆把手指点到鼻尖上,似乎是这种巧合赋予鼻子“我”的意思。在古代,“自”字既是“鼻子”又是“自己”,这样当然不方便。所以古人便另创了一个以“自”表意、以“卑”发音的形声字“鼻”,把“自”、“鼻”二字区别开来。

人脸上的鼻子成了人本体的代言。鼻气通,人的头脑就清明;鼻气淤塞,人自然也就容易糊涂。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看清自我,人就会变得明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能轻松应对,游刃有余,但是如果不能控制自我,让人格被各种欲望所支配,人就会变得腐朽。

唇“齿”相依,抛弃其一等于自寻死路

象上下相错之形。牡齿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牙齿是人体消化系统的第一道关口,没有它,整个消化系统就会出现紊乱。牙齿不但与身体健康有关,当人们讲话、微笑时,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也成了人的门面,彰显人的健康和美丽。

“牙”字的出现较晚,其金文像牙齿交错的形状,小篆的“牙”字从金文衍生而出,经过隶变之后,成了现今我们所看到的样子。但是,在商代以前,牙、齿都称作“齿”。

甲骨文的“齿”就好像人的上下两排门牙,而“齿”的意思就是指门牙,很显然,它是个象形字。可是“齿”字的金文和小篆已经不再具有象形的意味。牙、齿在古代的意思虽然有区别,但是到了现代,作为一个意象的代言词语,意义已经不分家了。

“牙”的引申义就比较多了。例如,“牙口”是指牲口的年龄,又指人牙齿的咀嚼能力;“爪牙”比喻随从、差役,含有贬义。旧时还把以介绍人口买卖为业而从中取利的妇女称为牙婆,管那些不做正经生意的商贩叫做牙侩。关于“齿”字,名词意义除了表示“牙”意外,多表示年纪,所以年龄的“龄”字以“齿”做偏旁。

讲到牙齿,就不得不说唇,所谓“唇齿相依”就是这个道理。没有了牙齿的嘴巴,就会干瘪凹陷。它们就像互相依靠的两股势力,任何一方受难,另一方也跟着遭殃。“牙”、“齿”二字及其本义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每个人都有生理和心理保护,倘若一个人自拆门墙,撤掉自己的身心保护层,无异于自寻死路。

“头”即首,群龙不能无首

“头”字,即首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俗话说:蛇无头不行,鸟无头不飞。无论对于动物还是对于人来说,头自然是最重要的。没有了脑袋就等于没有支配身体一切行动的器官,正像一个组织没有首领就无法运行一样。

《说文解字》中解释“头”字,即首也。“头”是形声字,繁体作“頭”,发豆声,从页部,“页”就是人头的意思。“头”字出现较晚,只有金文,而“首”字则出现得比较早。

“首”字是象形文字,与头相比,它当然更像人的头部。“首”字的甲骨文看起来像一个人的侧脸,上面还有一只眼睛,等到演化为金文就变成了人的头发和眼睛的形象,小篆明显是金文的继承体,但是在字形上几乎与现代汉语的“首”字非常相像。

干宝在《搜神记》里讲干将、莫邪夫妇为楚王造剑,共有雌雄两把。楚王因干将拖的时间太久,又见他只奉上雌剑,便将其杀害。干将、莫邪的儿子赤长大后,从母亲那里得知父亲的死因,立志报仇,但是却遭到楚王追杀。赤闻讯逃进山林,悲唱不能报仇的歌曲。一个游侠遇见赤,准备帮他报仇,但要见楚王就必须要割下赤的头颅,拿着他的剑,才能看到楚王。赤马上就自杀,割下头,将头和剑送到游侠面前,身躯直立不倒。游侠说:“我不会辜负你。”

游侠拿着赤的头去见楚王,楚王非常高兴。游侠说:“这是勇士的头,应当在滚烫的镬中把它煮烂。”楚王就按他的话来煮头,煮了三日三夜还没煮烂。楚王到镬旁看情状。游侠趁机砍下楚王的头,其头随着剑势掉入沸水中。游侠也将自己的头砍下,坠入沸水中。三头共煮,最后烂成一团。

头颅相当重要,所以在古代打仗或者悬赏时,都要求看到对方的“首级”。楚王就是因为看到了干将之子的头,才对游侠失去戒心。所以,人们通常把最重视的东西都叫作“首个……”、“首位……”。当然,首字的意思还有很多。头脑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皆因其能思考,懂得感情,如果一个人麻木不仁,即便生了脑袋,也与痴人无异。

人生就在“手”中,苦乐都可以放开

手,拳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自从人类开始直立行走之后,双手就已经不再作为奔跑的工具,而成为制造工具的智慧之手。“心灵手巧”,就是用来形容人有一双可以制造许多事物的巧手,而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也是人们用双手创造出来的。

“手”字是个象形字,金文的“手”字,正像一只人手的形状,上面的分支代表五个手指,下面则是手臂。后来小篆的写法仍旧延续了金文的象形意味,隶变后,“手”字已经演变成现在的模样。

《说文解字》里说:“手,拳也。”手和拳是互训的意义,可以互相指代。手的本义是人体上肢腕以下能够持物的部分,多用作名词。像是“手刃”一词,就将作为名词的手动用。而手的引申义很多,例如“手下”,指所属的人;“手册”指记事小本;人们还把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称为“××手”,例如“能手”、“选手”等。“手”与“口”字一样可做偏旁,在汉字中,凡从手的字都与手的动作有关,如打、拍、扶等。

“手”的意义繁多,它不仅仅是人体上的某部分而已。《诗经·邶风·击鼓》中有一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因为只有感情深厚的人,才会“执手”同行,而“手”此时成了传递感情的媒介。正像艺术家的手是灵巧和充满艺术细胞的手;建筑师的手可以为人们建起高楼大厦、桥梁公路;农民的手粗糙厚实,为我们耕种出许多有营养的粮食;刽子手的手长满了老茧,看起来凶狠有力;母亲的手温柔而细腻,充满了抚慰的意味;父亲的手宽厚且大,给予子女力量。

“手”的出现是人类智慧的象征,在以后的变化中,则有了承担人们情感的媒介作用。也许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快乐,也会经历一些痛苦,没有必要一个人独自承受,只要我们肯伸出手,与朋友、家人、爱人相握,同悲同愁,自己也能获得快乐。

“力”可挽狂澜,但强弓易折

力,筋也。象人筋之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力拔山兮气盖世。”西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作下此首绝命诗,其中有多少豪迈气概,又有多少心酸悲凉,纵有千斤之力,却无法力挽狂澜。此时的“力”不免越发显得虚弱。

甲骨文的“力”字像农耕工具“耒”的形状,有柄有尖,用以翻地。因为用耒耕作需要耗费很多力气,“力”字就由这个意思产生出来。不过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力”的解释却是另一种:“力,筋也。像人筋之形。”关于“力”字到底像什么,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不过它始终是象形字,而且在造字时充满了动感和压力。故“力”字引申为力量、力气,又引申为能力、威力、权力等。而“力”也是汉字部首之一,例如动、勤等。

人类在崇尚至高无上的权力时,希冀以力服人。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力的作用往往是相互的。当你向别人施加各种压力时,自己也受着同样的“伤”,只不过这种“伤口”是不可见的或是隐形的。所谓“强弓易折”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在行动和思考之时,不能做得或想得太过决绝,只有留出足够的余地,方便自己腾挪,才不会因过于强势而物极必反,使自己受到伤害。

凡事“见”贤思齐,善于学习和借鉴

见,视也。从儿,从目。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见龙卸甲》是一部著名的影片,讲述三国名将赵子龙未解甲归田前的故事。所谓“见龙”,大多数人认为取义于《易经》里的“见龙在田”,“见”字为表现的意思。那么,“见”字的本义又是什么呢?古人又是如何把它造出来的呢?

甲骨文的“见”上面是个横着的眼睛,下面是个朝右跪着的人。造字者描画了人的眼睛,其目的就是要突出“看见”的意思,所以“见”属于会意字。金文的“见”继承了甲骨文的造字手法。“见”字发展到小篆后,横“目”转动了一下,便成了竖“目”,其下部仍然是一“人”字。

《说文解字·见部》解释:“见,视也。从儿,从目。”段玉裁注:“用目之人也,会意。”在古文当中,“见”是“现”的通假字,所以见、现二字自然有意义相同的地方,一个是看的意思,一个是表现出、被看的意思。“见龙在田”中的“见”与“现”之间,意思就发生了交融。

所谓见者看也,看到了就不能忽视,而能做到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则更加难能可贵。我们生了一双明目,在一切可允许的情况下,看到的一切东西都值得学习和借鉴,见贤者则思齐,见不贤则自省,这是培养一个人品德、智慧、能力的方式。

用“心”待人,换位思考

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相传晚唐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相邀于清明节漫步郊游,最后在村头临江小酒店落座。皮日休见细雨霏霏,他临风一酹,指着江中小舟,随口吟出五绝一首:“细雨洒轻舟,一点落舟前,一点落舟中,一点落舟后。”吟罢,他让陆龟蒙猜此诗所表达的汉字。

自幼享有盛才之誉的陆龟蒙,当即领会,但并未直言相答,笑着说:“请仁兄也听我赋一联句:‘月伴三里如弯镰,浪花点点过船舷。’”皮日休一听,连连点头抚掌,当即奉菜敬酒。原来,两人的谜底都是一个“心”字。

古人把“心”作为传达情感的工具,“心神荡漾”、“心潮澎湃”,皆表达人的一种情绪。《诗经·小雅·杕杜》中有一句:“日月阳止,女心伤止。”意为:日子又到十月头,满心忧伤想我郎。它表达了女子思念远征夫郎的情意。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是人体青春和活力的标志,人如果没有了心,就会死亡。古人也很早就意识到心脏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还将其认为是人的思维器官,把思想、感情等都说成由“心”而来。

“心”是古老的象形字,甲骨文的“心”字就是心脏的形状,而金文的“心”字多了一层包围,小篆的外包围分成左右两个心房。“心”字本义是指人的心脏,由于其代表着人体的中心,所以“心”就有了中间、中央的引申义。如核心、掌心、心腹等词,皆带有中央直属的意思。古人造字,凡从心的字,大都与人的思想、意念和感情有关,如志、忠、惧、怕、恭等。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解释:“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心在人身之中,它虽然不是真正的思考工具,却是人思想情感的代表。人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恨,皆喜欢用心表达。对于无心之人来说,他不但丧失了自我,也丧失了一切亲情、友情和爱情。人世间最值得人们去珍惜的不是财物和权力,而是围绕在身边的各种情意,不要因为过分追求物质,而使得自己失去这最珍贵的东西。

“人”中有道,融入集体才能生存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我国古人将人与天、地并列,称为“三才”。所以才有“天不言,地不语,天地借人把道宣”、“人乃万物之灵”之说。就连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也说:“人类乃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古人习惯于把自己看成天地的代言人,所以纵使造字的时候,也非要体现这样的观点不可。

“人”字从甲骨文至现今的楷书均为象形字。几千年来,它由最早的图形化经过线条化变为今天的一撇一捺相交接。甲骨文中的第一个“人”字像一个平伸双手、以小腿和脚跟垫着屁股而虚坐的人;第二个“人”像一个有手有脚站着的人;而第三个“人”则像一个面朝左侧面站立的人。造型看似简单,其实它们已把人的头、臂、身子和脚形象地画了出来,仿佛人的侧面剪影。

到了周代晚期,出现的金文“人”字也是以第三个甲骨文为基础而造出的。到了秦代小篆时期,“人”字的小篆写法用笔通常圆润优美,且为了方便在竹板上刻画,所以写起来转了很多圈。后来,象形文字的意义减弱许多,直到发展至隶书阶段,“人”字形体才由纯线条化演变成笔画,就此定型为今日人们所书写的汉字。

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且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所以我国古人在造“人”字时特别强调手和脚,并且表示直立行走。看来古人已有意识地把自己区别于其他动物,充满了道德感与荣辱观。

人们曾用“人”字造了许多谜语。其中一个“人对人”,便是个字谜,谜底就是“从”。其实这个谜面和谜底大有深意。人和人相处久了,不管是敌对还是友好,时间长了都会走到一块儿,追随彼此。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没有人能够独立生活在世上,必然要融入一个集体当中,才能够生活下来。前人造“人”字,把人的本性展现出来,同时也是告诉后人:人生于天地之间,参透万物的构成“玄机”,即是“道”。不仅如此,许多人还将这些“道”广为宣传。大家共同遵循“道”而生活,方可成为万物之灵长。

有容乃“大”,敞开心胸达观处世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电视剧《大长今》曾受到广泛的欢迎,自强不息的徐长今几经波折,饱受苦难,终于通过正当的手段将残害自己父母和老师的恶人送进了监狱,并且治愈了皇帝的顽疾,被赐予“大长今”的美称。皇帝为什么要在长今的名字前加一个“大”呢?大就是对人的尊称,例如“大人”,表示伟大、广大的意思。中国古人造“大”字,即是为了此意。

“大”的甲骨文,就像一个人的正面形象,有手有脚,双臂张开,双腿劈开。从字形上来看,很显然,“大”是一个象形字。它的金文和小篆形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与如今的简体汉字也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少了些圆润,多了一种“风骨”在其中。

庄子在《秋水》一文中曾讽刺河伯。秋季到来,百川归河,致使河水径流巨大。河伯便自以为天下间的美景皆在他的河岸,自己无比伟大,一时沾沾自喜。可当他顺流东行,到了北海,才发现大海浩浩荡荡,不见彼端,忍不住望洋兴叹:“有人说‘听过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比自己强的人’,说的就是我啊。我过去不相信孔子的学问,也轻视伯夷的道义。今天看到门前这无穷无尽的浩瀚汪洋,我真是‘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这句话中的“大方之家”,指的正是有才有德的伟大之人。河伯目光鄙陋,与德才兼备者相比,当然看起来渺小了。

从古到今,“大”字的含义多指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前人造这个象形字的时候,在形体上已经赋予了它“博大”的含义:一个人,敞开双臂,打开心胸,无所不能包容,无事不能看开,上可承天,下可稳地,这样的人怎么能不伟大呢?也许我们的才德不能与古代的“大方之家”相比,但是只要我们敞开心胸,达观地看待一切,包容一切,自然会受到他人的尊重。